张雨 河北石家庄 从古至今,妙对故事数不胜数,这些妙对故事既能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能给我们茶余饭后带来一种颇有快感的艺术享受,真乃一举两得之乐事也。 明代万历年间,湖北省天门县出了两个年轻文人,一个名钟惺,另一个叫谭元春。他们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在当时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十分推崇他们,便给他们题了一块“楚有材”的木匾。一位学台大人闻知后决定探个究竟,要考考他们的学问。 一天,学台来到钟、谭的住处,看到挂在住所门上的“楚有材”的匾额十分不悦,便将早已准备好的题目要钟、谭作答,他们一一对答如流。学台见难不倒他们,便又出了一个对句,令二人作对:“秤直,勾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钟、谭一听,知道是学台以秤做比,教育他们不要太自负,应知轻重。他俩耳语了几句后,钟惺便对出了下联:“磨大,眼小,齿稀稀,分细分粗。”对句工整、自然、可谓是天衣无缝,同时,表明了自会有自知之明的态度。学台听后非常高兴,认为二人确有真才实学,便对他们说,要将这块匾带回去,还愿意为匾加上字,题为“惟楚有材”。后来,“惟楚有材”在社会上传开了,成了楚人的骄傲和自豪。据说,这也就是“惟楚有材”的来历。 相传,乾隆当年下江南时,有一天走到一个小镇附近,见到有一家门前正张灯结彩,欲办喜事。于是灵机一动,让侍从为这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这家主人真被难倒了,三个铜钱,收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乾隆也很得意得对侍从说道:“看他们如何办?” 没想到这家有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孩子放学回来,见到此联立马对到:“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乾隆连连点头夸奖小孩,并让侍从补足了贺喜的铜钱。 又有一次,乾隆等一行人来到一家酒店门前,只见店前酒旗飘飘,店里酒香扑鼻,便吟道:“沽酒欲来风以醉。”吟罢,乾隆随行大学士刘墉应答道:“卖花人去路还香。” 酒席间,有一位歌女卖唱,她虽是乡间女子,却长得十分俊俏妩媚。乾隆问其姓,歌女答道:“倪。”乾隆心中一动,吟出一联:“妙人儿倪家之女。”此联用拆字法,先将“倪”字拆分为“人”和“儿”二字,再将二字合成“倪”字,尔后点名这是漂亮的倪家之女,确实难对。歌女略加思索便对道:“大言者诸位中人。”下联对的更妙。她也利用拆字法,先将“诸”字拆为“言”、“者”二字,再将二字合为“诸”, 并点名是在座大人中的一位大人。乾隆听后,大加赞赏。他见这少女不仅容貌出众,能歌善舞,而且文采又好,心中十分喜欢。不久,即派人将其带回宫,封为贵人。 清代才子周渔璜,有一年春暖花开时节,他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僧人答:“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第二天,周渔璜站在大门外大声的应对:“一船二桨四人摇过八仙桥。”黄书生一听,立即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真是太妙了!”就这样,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原,与周渔璜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同对联,共游美景!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不仅十分擅长对联创作,而且对对联颇有研究,他曾讲过一则有趣的妙对故事,甚为诙谐幽默。 有一位老农带着儿子在地里干活,因为下起了雨只好回家。路上,老农触景生情,脱口吟出一上联:“迷濛雨至,难耕西亩之田;”儿子还没来得及对下联,只听见一个过路人在雨中应声吟道:“泥泞途遥,谁作东家之主?”意思是,我是远来的客人,雨中泥泞难行,谁肯留我到家避雨?老农便把客人邀回家中。 进了家门,老农说:“客已至矣,庭前整备茶汤。”意思是让家人准备热茶接待客人。客人顺口说:“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意思是给他不仅准备茶还要准备酒菜。老农又说:“不嫌茅屋小,略坐片时;”意思是家里窄小,请客人坐一会儿,雨住便走。客人接着说:“且喜华堂绰,何妨数日?”意思是且喜你家堂屋宽绰,何妨住上几天! 在一问一答中,老农和客人由于共同的爱好,有些相恨太晚的感觉,于是,老农让家人准备酒菜,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对联,气氛十分融洽。最后,他们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晚清奇才张之洞在学堂里作诗时,老师给他出了这样一个上联:“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这是老师望着院里观察到一个场面,偶得上句,冥思苦想未得下句,于是想让神童张之洞一试。张之洞看见老师端坐讲台,手把紫砂茶壶喝茶的情景,灵机一动,信口吟出下联:“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逗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却高兴不已,还连夸张之洞“对的妙,对的妙!” 1917年,毛泽东搞农村调查来到安北县,去拜访劝学所长夏默安。夏默安听说来的是未年轻先生,便想试探其才学如何。于是,在毛泽东进门后,夏默安写了个上联让他对:“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思片刻,提笔对道:“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默安看到毛泽东不仅字写得遒劲流利,下联也对的工整精妙,禁不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赶紧热情的接待了毛泽东。 中华楹联(zhylwxgzh)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