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野趣 | 难得一见的“森林隐士”

 袁承志dtau70na 2019-12-08

野趣上海:iyeqush

自然 | 野趣 | 欣赏 | 保护

全文字数:1061

阅读时间:4分钟

全文字数:2597

阅读时间:7分钟

十月下旬,上海公园里樟树、女贞树的浆果由青绿色转为紫黑色,栾树的蒴果如金色的灯笼随风坠落开裂,槐树、合欢树一串串的荚果也转为干枯的黄褐色,每天吸引着成群的白头鹎、黑尾蜡嘴雀等树栖鸟在树上聚餐。

乌鸫、白腹鸫、灰背鸫这些树栖、地栖“两栖”鸟儿,白天很多时间也会呆在树梢吞噬浆果,尤其是公园游客多,地上进食不安全的时候。

被它们啄食搅动而脱落的浆果和更多自然熟的浆果、坚果及各种种籽,每天从高处的树梢坠落到地上。这又成为地栖鸟的饕餮大餐。

地栖鸟最开心的日子

珠颈斑鸠惦记着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只见它们飞到附近的树梢上观察动静,见到游客走远,便一只只降落到地面。

它们一边笃悠悠地在地面漫步,一边用它们火红色虹膜的大眼在地上搜索浆果,见到一个就吞食一个。

珠颈斑鸠被俗称为上海留鸟“四大金刚”之一。

它们走路的特点是行进时头部一伸一缩,犹如装了弹簧一般。这意味着它们时时保持着(头部)视野相对固定,遇到野猫来袭,它们会迅速地、以几乎垂直的角度飞向附近的树梢——那里是它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

珠颈斑鸠的羽色与林地背景十分接近,尤其是在光线不太明亮的树荫下、竹林里。但是,它们的体型没有变化,轮廓还是清晰的。


在此季节里,与它们分享这片“林地大食堂”的还有一种不喜欢上树梢的林鸟——虎斑地鸫。

虎斑地鸫体型比珠颈斑鸠略小。也是喜欢在地面吞食浆果,不过同时还在地面寻觅它们心爱的食物昆虫。今儿重点介绍一下这只奇特的鸫。


来自东北山林的“虎斑”鸟

虎斑地鸫属于鸫科、地鸫属,其体型略大于乌鸫与白腹鸫,雌雄鸟都如老虎般全身遍布金黄色与黑色鳞状羽毛,特征非常明显,国外有人称它为“金色画眉”。

只有在神经松弛的情况下,它才会站到地面的突兀处。

虎斑地鸫繁殖地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和内蒙东部,以及俄国西伯利亚等亚洲东部高纬度地区,冬天飞往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越冬。

对于上海,它们是旅鸟,春、秋迁徙季节都会途径上海,但也有少数的繁殖记录。一般情况下,当秋季一波冷空气来袭、气温降到20度左右时,它们会集中出现在上海公园、绿地和郊野各处,几周后当更冷的寒流降临时再飞离上海。

虎斑地鸫喜欢栖息于潮湿、茂密、地势有起伏的阔叶林下。它不太爱飞翔,单次飞行距离也不远,更喜欢隐藏在落叶堆叠、植被繁密的林地、草丛中。

在繁殖地的北方山林里,人们极难找到它们的踪迹。唯有在此迁徙时节,“虎落平阳”,让我们有机会在繁华大都市——上海的“家门口”一睹它的真容。

今年貌似是它们出现在上海的“大年”。连近几年未见它们踪影的小小梦清园里,也飞来了3、4只。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机会呀。

行踪诡秘的护林使者

瞧,它们悄无声息地来了。

与珠颈斑鸠相同的是,它们必须事先窥察一番,确定 “林地大食堂”里没有危险,才会进入觅食。与珠颈斑鸠不同的是,它们不是在树上,而是在地面草丛中窥探。

你看不见它,它却时刻警惕着你。

一般游客,哪里会知道草丛中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正在神经紧绷地盯住你的行踪!

它在窥视的时候,会一动不动。半分钟到几分钟都不动,直到你走远,它们的神经才会略微放松一点点。

假如你朝它走近一点点,被它觉察到了,它立马把头埋下让你看不到它。

如果它觉察自己身处空旷地带,而你越走越近,它会低着头,就像一个做了亏心事的小偷一般,疾步窜入茂密的草丛中隐藏起来。

而你若走近草丛找它,会发现它早就溜之大吉了。

一旦发现不对劲立马开溜。

当重大危险突然来临,比如发现了躲在树后的野猫,它会急速飞离——但不是像珠颈斑鸠那样垂直飞到附近树梢上,而是如闪电一般横向低飞——在离地1米甚至更低的高度飞往树林深处。

虎斑地鸫的脚后趾与中趾等长。在行走姿态上,它们与树栖鸟灰喜鹊、白头鹎、树麻雀不同,后者在地上是双脚一起跳跃前进的,它们却与珠颈斑鸠一样是两脚一前一后交替着行进的,与人类差不多。

这些都是鸟类长期适应地面活动演化出的特征,表明它们属于典型的地栖鸟。这也是“地鸫”称谓的由来。

为了能够顺利地在昏暗的林地里觅食,虎斑地鸫进化出了发达的感官。它们的眼睛比其它鸫科鸟更大,听觉也格外锐利,一米内落叶下面虫子的活动声响,它们都能轻松察觉。

行走时会不时地用双脚踩踏地面的落叶,以其引发落叶下及土壤表层虫子活动的声响。

双脚踩地面,是为了振动赶虫(左图);之后靠听觉发现目标(右图)。

它们行走觅食的方式与珠颈斑鸠截然不同。珠颈斑鸠一步一步,在林下漫步,用眼睛对地表搜索“扫描”,看见食物就用喙啄取。

虎斑地鸫不同,它们是“急速走几步——立定——再急速走几步,再立定……”。鸟类研究者将这种觅食方式称为“奔——停”方式。它不完全依赖视觉扫描捡拾地表食物,而是在“眼观”的同时,使用了“耳听”。

“奔——停”是虎斑地鸫基本的地面活动方式。

通过疾步奔走,惊动、骚扰到脚下的虫子,然后急停聆听,听到哪儿有动静就去啄取。它们发现的猎物往往不在视觉所及的表面,而在落叶的下面。

一旦察觉声响,它们立即用尖锐的喙对准目标一阵狠命地掘、刨,最终让猎物现出原形,被其啊呜一口吞下肚,期间很少有失手。

一阵猛捣后,这只虎斑地鸫从落叶下逮到了美食。

“奔——停”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骤停时,也让自己聚精会神地考察一下环境动向,便于察觉、发现潜在的危险。

走走停停,也让身体获得了休息,节省了能量的消耗。

尤其在迁徙途中,它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经常东躲西藏,应对各种不测,能量消耗很大。从实际情况观察,它们停的时间要比走的多,这使得它们的行动更隐秘、更警惕。

加上那一身“虎皮大衣”,加上常常低着头——在林下枯黄落叶铺满的地面,它如果不动,你真的很难发现它们。

与基本吃素的珠颈斑鸠不同,虎斑地鸫荤素不拒。浆果、种子、虫子、蚯蚓、蜗牛都吃。吃起樟树浆果来也是一口吞下,连吞几个后,又会“噗”地一下把果核吐出来。

樟树浆果是它在林下随机捡拾的充饥食物。

又是吃虫子,又是传播树种,虎斑地鸫真是一位不错的护林使者。有兴趣的朋友,近日里不妨去会一会这位难得一见的“森林隐士”哦。

记住,
不能人多,不能离得太近,不能穿红色鲜艳衣服,不能发声,不能大幅度肢体动作……
耐心等一会,再等一会……
也许它就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撰稿:俞远明
图片均作者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