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物来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比成为“国宝”更加有荣誉感的话,那大概就是成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而其中禁止出国文物的数量只有195件/套,每一件都是精品,堪称最珍贵的国宝!(数据源自国家文物局)。 然而这么低的概率之下,相比青铜、陶瓷、书画这些大类显得有些不起眼的印章,竟然也硬生生“挤占”了3个名额(2013年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聊聊是哪3枚禁止出境的国宝级印章!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 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重3.27千克,西藏博物馆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就是元朝皇帝赐给国师的玉印,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版图。 这枚“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为青玉质地,印纽是一对精雕细刻的卧龙,而印文是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创制的八思巴文。 萨迦寺 当时领导西藏的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当时意识到打起来也是以卵击石,在面对凶悍的蒙古铁骑时,萨迦派明智的选择了归顺。1247年,萨迦派的首领还千里迢迢赶到甘肃,去会见了当时的蒙古汗国太子表达归顺之意。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 之后忽必烈即位,在西藏设立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萨迦派的多位首领也先后被封为元朝的“帝师”和“国师”。 我们常说:“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就是这句话最有力的证据!“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就是元朝皇帝赐给西藏国师的玉印。 八思巴文“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 当时元朝的蒙古铁骑很厉害,几乎用武力征服了半个地球,但在面对西藏时却罕见采取了和平统一的方式。 滇王之印 据《史记》记载,2000多年前,在今天云南省境内有一个叫“滇”的国家。当时武力值爆棚的汉武帝兵临滇国,吃了败仗的滇王只能投降。之后,汉武帝赐给滇王一枚“滇王之印”。 1956年,考古学家在昆明滇池岸边发现了一个墓葬群,其中出土了一枚闪烁着“土豪金光泽”的金印——“滇王之印”。 边长各2.4厘米,高2厘米,重90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印面呈正方形,上刻篆书“滇王之印”4个字,印钮是一条昂着脑袋、身体盘曲的蛇,不过雕刻手法简练又粗犷,蛇身上的鳞纹有蛇头那么大。 按照汉代的规定,臣服国国王的金印印纽一般用蛇、骆驼等造型,太子和诸侯王则用龟钮。
“滇王之印”与汉代金印的规制,和《史记》的记载完全符合,不仅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性,更是古滇国存在的有力证明。 皇后之玺 50年前,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小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路上在水渠旁捡到了一块白色小石头石头上还刻着几个奇奇怪怪的字。送到文物部门一检查,不得了,石头不是石头,是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哪几个奇奇怪怪的字则是“皇后之玺”,这是捡到国宝的节奏呀!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印章羊脂玉质地润泽,纯净无暇,印文“皇后之玺”4字采用阴刻篆书,规整大气,刀法自然娴熟,印钮是一只匐伏姿态的螭虎(一种神话动物),形象凶猛、体态矫健。 阴刻篆体“皇后之玺” 总之,无论从质地、文字还是钮式来看,都应该属于西汉。 “皇后之玺”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不容小觑,因为在整个两汉时期,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一枚!帝后级别的玉玺,是研究秦汉帝后玺印的唯一实物资料! 相信到这里你们已经了解3枚印章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禁止出国(境)展出了吧! 如侵权联系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