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xiake172 2019-12-08

留青者,留竹之表皮青筠为文,以刻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文上更加线刻,呈人物花鸟住家。

纪晓岚《咏竹黄箧诗并序》云:“凭君熨贴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

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留青竹刻

春光融怡,夏景翁郁,秋致疏薄,冬色萧淡,在尺方竹筠上悠悠现来。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苦竹碉楼若费心”,留青竹刻以“象外之象”的方式感悟自然,亲近文化,蕴含了文人对竹的吟咏,刻竹人对竹的析理。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留青竹刻是明末张希黄的匠心独创,在不足2毫米厚的竹筠上“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使整个竹面异彩纷呈,粲然夺目。”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清代为宫中御用珍品。王世襄《竹刻》提到四位留青竹刻大师,三位在常州:白士风、徐素白、范遥青。

其实,在我们身边,在五星街道,也有着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

她,师承大师范遥青;她,潜心钻研留青竹刻20余载;她,突破自我,醉心于原创之路。她,就是林媛英。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林媛英

留青竹刻

林媛英

时光倒回。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在著名竹刻家范遥青老师的指教下,林媛英怀着新鲜又欣欣然的心情刻下第一刀起,开始了从不会到会,从会到能,由能及精的从艺过程。这个过程层层递进,但递进的幅度与高度正好是成反比例关系。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林媛英很清楚记得当初第一次将作品交给老师时的那份激动,到后来越来越不满足自己二次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受。因为她总觉得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但总是找不到突破口。

林媛英知道,这种困顿来源于自己的学识:刀下的学识已远远多于刀外的学识!所以,当想表达时就象人想呼喊时却有外力扼住喉管般的那种难受。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认识到这点,林媛英便不断加强对刀外工夫的修炼:练书法、学绘画、读诗词、观自然,久而久之,她心底那股创作的暗流状态由流淌到奔流,由奔流到奔腾。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至2005年底,那积聚内心的创作之感如同火山岩浆般冲腾,再也无法抑制而喷发:创作出属於自己思想灵魂的作品势在必行!

终于,林媛英的第一件原创作品《寒枝觅趣》诞生了,画面上是一只蜜蜂飞向梅花。她欣欣然地把作品给行内专家看,没想到当头一盆冷水:“不要搞歪门邪道!”

虽然,她很受伤害,但也很理解那些老竹刻家,他们都习惯了在原有的路上前行,他们的师傅,师傅的师傅的师傅……就是这样教的,所以要走新路,也是勉为其难。林媛英却坚持走自己的路。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她的作品参加第三届东方美术展览,获“迎春花”奖。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2014年6月,澳大利亚悉尼中华文化中心特邀她前去举办“林媛英竹刻艺术作品展”,40多件原创作品让众多在澳华人以及喜爱中华传统艺术的外国友人大开眼界。

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走近钟楼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

刻竹如刻人,竹品即人品。留青竹刻传承百年,除了精美的工艺价值外,更因为竹子本身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名士之风。但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林媛英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