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位于汉东地区的今随州市。据史料记载,随国是汉东第一大国,与楚国发生多次战争,后成为楚国附庸国,最终为楚所灭。
随国一带经过夏商先期开发,生产发达,文化先进。随州境内的古文化遗址揭示当时的社会布局:临河高地,据险而守,由村寨、贵族坞垒、都城组成梯次社会布局。这种布局,与今天的村、镇、市(县)相似。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个姜姓随国。《元和姓纂》“随”下引《风俗通》:“炎帝裔随侯之后。”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说:“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梁)为大贤。”《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 姬姓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据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2批,其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据此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而姬姓随国立国的时间,虽然文献无明载,但从《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分析,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国的时间或许更早一些。而灭亡的时间,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随国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经历287年。而考虑到此时随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祚当会延迟至战国初。如果按随国、曾国为一国二名之说,随国历史长达450余年。 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昭王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反证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但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随人被迫同楚人订立盟约。及至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成为名副其实楚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于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 战国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年,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惠王以楚人最为珍重的礼乐器编钟相赠。公元前407年左右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郊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约相当于国君一级。此墓下葬时间在战国中期前段,表明此时随国尚存。晚于擂鼓墩二号墓下葬年代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宣王当不会灭其祖母故国。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号墓和六号墓为楚墓,时代为国中期,十三号墓的下限到战国中期与晚期相交之际。1984年随州安居又发现一座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现于随国城郊甚至国君陵区之内,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这无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楚人已占有随都,随国已不复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328年前后。 周王朝为了加强对荆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亲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随国即为“汉阳诸姬”中的一个诸侯国。随(今湖北随州市境),《世本》:“随国,姬姓,不知始封者为谁。”原在汾水流域,昭、穆时期,不断攻打荆楚,随亦被徙封于江淮汉水之间。随国国力最强,是汉东大国,并为汉阳诸姬盟国之首。 姬姓随国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新野,东邻应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随国世代沿袭“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方略,在春秋早期屡抗楚锋,成为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 楚武王三次攻打随国都未成功,公元前690年随楚之战,楚武王病死军中,不得不结盟退兵。此后楚人绕开随国锋芒,转而攻占随的周边小国,迫使随国逐步向随枣走廊腹地退让收缩,择地迁都。 春秋中期以后,“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随的周边邻国,完成了对随枣走廊的战略包围。随国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转为亲楚附楚,成为楚的战略同盟。公元前506年,楚昭王避难于随。 随最终为楚所并,确切时间未知。 关于曾国和随国是两个国家,还是一国两名,学界有激烈的讨论。不少人认为“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也有历史学家提出曾和随是“一国两名”。后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其撰写的《曾国之谜》中,首倡“曾随合一”说,该学说在如今学术界占主导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