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子三道——礼仪之道

 昵称52391683 2019-12-08

高云峰

一个人的修养包含两个方面:内在的精神情感和外在的言行举止。礼仪,讲的是外在的言行举止,说的是言行举止要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关于礼仪的源起,《荀子.礼论》说得清楚,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区别尊卑贵贱长幼亲疏,按地位享受权利,分配财富,以避免争乱,各得其所,是先贤制礼的根本动机。如果光凭个人的欲望,必然会引起争斗混乱。 恭敬辞让是礼的根本精神,言行有节,言行有度,是礼的规范。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比如“智仁勇”,要通过外在的恭敬辞让、言行有节表现出来,内外结合,才会呈现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形象。反过来,外在的恭敬辞让、言行有度,长期身体力行,又可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类似于内外兼修,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孔子是讲礼的至圣先师,要做到仁,必须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学要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总之,一切都落实到礼上,“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仪,连站立做人的资格都没有。在法制观念还没有建立的中国传统社会,礼仪代替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仪从形式到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礼仪的精神内核恭敬辞让、言行有度却没有改变。一个文明人,有修养的人,与他人交往,全部动作都会表达对他人的尊敬。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人习惯于把恭敬献给长辈、官员、师者,其实更为珍贵的是把恭敬献给陌生的人,献给地位境遇不如自己的人,使人与人的互敬成为习惯、风气、必须。“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为什么辞让会成为礼的起点?因为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频繁。后退一步,给他人留出空间,也给自己留出余地。辞让,是对欲望的节制,是对自己的节制,弯腰蹲下,往往是高高跃起的准备。有的父母把竞争意识的培养视为不输在起跑线的要务,其实有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言行有度,度,是区别人的综合能力高低最好的指标,看一个人有没有水平,有没有能力,其实看得就是他说话、做事,“度”把握的好不好、准不准。万物皆有度,万事兼有度。过度,就走向事物的反面。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谦谦君子,而君子有礼,才会有风度,有魅力,有力量。培养孩子有礼,首先从懂得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做起。尊敬是内心的情感,需要外在的形式培养固化。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吃,出门让长辈先走,坐饭桌、看电视,把最好的位置给长辈。婚丧嫁娶礼仪,节庆礼仪,都是先贤熏育后人创造的极好形式,不仅要积极参与,更要严格按规矩践行。其次,要养成礼让的好习惯,无论是什么好东西,教育孩子首先做到不抢,不抢先,不抢占,不抢夺,抑制抢,是培养礼让的前提。做到有度最难,多读书,积累知识,提高修养;读好书,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常读书,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营养。读书,不反思,不领悟,不运用,书会把人变成书呆子,所以,学思践悟,才会学有所成。

礼貌,就是人有礼的样子,这样子不是天生的,靠后天培养教育。财富、权势,甚至名声并不代表高贵,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才是真正的高贵。礼仪是修养的外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