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印象(一)

 久戈也 2019-12-08

                                                                 前序

        2019年11月25-12月1日,我与文龙友随团队前往日本旅游,为时7天,游览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京都和奈良等。团队参观景点有东京浅草寺、仲见世街和台场;富士山五合目、忍野八海和河口湖;京都金阁寺、能仁寺、袛园和岚山公园;奈良神鹿公园和东大寺;大阪城公园、丰国神社、心斋桥和道顿堀等。个人自由行参观景点有东京皇居东御苑、江户城遗址、北之丸公园、JG神社、国会议事堂和银座;大阪仁德天皇陵、南宗寺和海会寺;木更津民居及码头等。
  本文只是一篇休闲旅游日记,对沿途景观进行直观式描述,浮光掠影,浅偿辄止,谈不上深入,更少涉及中日关系及敏感话题。尽管这样,我们仍不应忘记历史,对日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要有清醒的认识,不为表象所迷惑,当然,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是为序 
                                                                                        2019年12月10日


                              目录 
       一、11月25日,阴,8-15度,飞往东京成田机场,入住木更津东京湾花园酒店。 
       二、11月26日,阴,6-12度,东京自由行,游览皇居东御苑、江户城遗址、北之丸公园、JG神社、国会议事堂和银座。参观木更津民居及渔港等,夜宿东京湾花园酒店。 
       三、11月27日。阴,6-12度,参观东京浅草寺、仲见世街、台场,夜宿富士山温泉酒店 
       四、11月28日,阴雪,0-8度,游览富士山五合目、忍野八海和河口湖等,夜宿丰田市酒店 
       五、11月29日,阴转晴,6-12度,游览京都金阁寺、能仁寺、袛园和岚山公园等,夜宿大阪堺市酒店。 
       六、11月30日,晴,5-15度,参观大阪仁德天皇陵、大阪城公园、丰国神社、心斋桥和道顿堀、奈良公园和东大寺等。 
  七、12月1日,晴,3-13度,参观堺市大浜公园、南宗寺和海会寺等,从关西机场乘机飞往成都,结束旅程。

       

       一、11月25日,阴,8-15度,飞往东京成田机场,入住木更津东京湾花园酒店。

  团队中午1:30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乘川航直飞日本,到达成田机场时为东京时间近6点,飞行约5个小时。 

     (上图:团友在成田机场集合)

  日本在亚洲东部,比中国时间要亮得早些,但下午5点半后天色就黑了下来。导游带领我们出了机场,乘大巴来到了木更津,当晚在该市东京湾花园酒店住宿。 

    (上图:东京湾花园酒店大厅)

  木更津市是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东京湾东南岸,面积不大(138.7平方公里),人口仅12.3万,属千叶县管辖。 

      (上图:木更津市街上的一处酒吧)

  日本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级,一级为都、道、府、县,二级为市、町、村、区,市比县的级别要低些。因此,尽管木更津属市的级别,但其大小只相当于我国一般县或镇的规模。       (上图:木更津市夜景)

  放下行李后,我和文龙便来到了木更津车站打听车次情况。明天是个人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已商量好,将从这里出发,乘电车到东京都去游玩。这里距东京约有近70公里距离,中途还要换乘。为了避免因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我们已提前做好了行程安排,并下载了有道翻译、谷歌地图等相关软件,以保证旅程顺利完成。

     (上图:木更津车站附近的一座神社)


       二、11月26日,阴,6-12度,东京都自由行,游览皇居东御苑、江户城遗址、北之丸公园、JG神社、国会议事堂和银座:参观木更津民居及渔港等,夜宿东京湾花园酒店。

  早上起来,7点吃过早餐后,我们便乘车出发了,随同一起去东京的还有来自雅安的4位旅友。 

     (上图:开往东京的内房线电车)

  从木更津到东京乘电车要经过内房和京叶两条线,中途在苏我站换乘。好在两线换乘处都在同一车站内,只是站台不同,与成都地铁换乘差不多,故感觉还是较方便的。 

     (上图:内房线电车内景)

  上午10点,我们到达了东京车站。 东京站建于1872年,是日本首条铁路始发站,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分丸之内站和八重洲站两部分,其丸之内站大楼建造颇有特色,穹隆屋顶,红墙白窗,属古典文艺复兴欧式建筑。该大楼始建于1908年,二战时遭轰炸毁损严重,战后维修重建,恢复原貌。 

     (上图:东京站丸之内候车大楼外景)

  走出东京站后,我们往西边直行,穿过护城河,很快来到了皇居景区。 

      (上图:皇居外苑景色)

  皇居是日本天皇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东京都核心区域。皇居由数道护城河、石城墙、宫殿群和大片林地组成,是东京心脏最静谧的地方。 

     (上图:皇居南端护城河)

  皇居面积很大,如加上外苑、东御苑和北之丸公园计算,其总面积当超过两百万平米。不过,现在外苑、东御苑和北之丸已对外开放,天皇居住之地仅限于内苑。但内苑面积从地图上看也不低于70万平米。 皇居内苑平时没有开放,站在二重桥附近,可观看内苑宫殿景色,桥后面可看到一座白蓝色楼宇。那是伏见橹,是原江户城堡的一座望楼,功能与北京故宫角楼类似。二战时,皇居曾遭到盟军轰炸,建筑破坏严重,现在天皇居住的御所和宫殿,实际上是1968年后依据原貌重新修建的。 

     (上图:皇居外苑二重桥景色)

  参观皇居的游人很多,东御苑早已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我们也加入到了排队行列,从外苑坂下门处进入了东御苑。

     (上图:皇居东御苑入口)

  东京原名江户城,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千代田区。内城居中,四周有濠沟和石砌城墙,形成坚固城堡。现在人们所说的皇居,就是过去的江户内城。           (上图:东御苑古城墙及富士见橹旧址)

  江户城始建于15世纪中叶,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后,在此设立幕府,江户便成为日本的实际首都。1868年明治军队进占江户后,把江户城名称改为“东京”,江户内城便成为了天皇的固定居所,其正式名称为“宫城”。二战结束后,宫城称谓被禁止,改名为“皇居”。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网上资料多认为现在的皇居,就是过去的江户城,其实这是一种不准确说法,易误导观众。我曾仔细查阅过古江户城地图和相关资料,证明江户城实际上是由外城和内城组成的,皇居仅在江户内城处,并不包括外城部分。也就是说,皇居并不等于江户城,古江户城比现在皇居要大得多。 

     (上图:江户内城遗址)

  古江户城前后建设了近半个世纪.该城东西约5.5公里,南北约4公里,有内壕和外壕环绕,外壕周长约16公里.有城廓两重,城内街巷纵横,建筑宏伟,有望楼20座、城门36个,还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等宫殿建筑群。 

     (上图:东御苑竹桥)

  江户城历经数百年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外城多为现代化高楼所覆盖。唯有皇居还保留了江户城的部分痕迹:其石垣垒成的内壕尚完好无损,望楼樱田橹和富士见橹旧址还在,城门残存有田安门、清水门和樱田门等。其余的如外壕、本丸、二之丸、西之丸和天守阁等均遭战火焚毁。 

        江户城现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特别史迹”,受到重点保护。

     (上图:江户内城护城河及城墙遗址)

  在东御苑西侧,一座巨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吸引住了我。走近一看,原来,此处就是著名的江户天守阁遗址,现曰”天守台“。天守阁是原江户城的最高建筑,共6层,高达58米,楼阁始建于1607年,为当时江户城的标志性建筑,1657年惜被烧毁,以后再也没有重建,只剩下孤零的一个巨石高台供人凭吊。

    (上图:江户内城天守阁遗址)

  在天守台南边,有一组金黄色的木构传统建筑群十分醒目,游人排着长队争相围观。初看时,我还以为这只是古江户城普通民居的模型展览。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组新建筑群被日本人称为”大尝宫“,是2019年政府专门为德仁天皇即位举行祭祀活动而建造的神秘舞台。

     (上图:远眺大尝宫)

  据报道,11月14日晚到15日凌晨,日本仁德天皇曾在此大尝宫举行了“大尝宫之仪”,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安倍首相也出席了这一仪式。大尝宫由悠纪殿、主基殿、庭积帐殿等30多个大小建筑物组成,旧式传统色彩很浓。但这些建筑只是为了大祭仪式而临时搭建的简陋木屋,规模都不大,称为宫殿实在很勉强。

      (上图:东御苑大尝宫外景)

  大尝祭是日本皇室传统的大型祭神活动,是从奈良时代起延续至今的神秘皇室规仪,据说每代天皇一生中只能举行一次。二战结束后,日本实行政教分离,国家不得进行任何宗教活动,故过去大尝祭费用主要由天皇家族承担。但今年大尝祭活动似乎是由官方举办,其费用也是从公费(宫廷费)中支出的。尽管费用很少,祭祀也节省,但在日本仍存在很大争议。       (上图:东御苑深秋景色)

  东御苑是当年江户内城的核心区域,将军宫殿和城堡都设在其中,这片林地就是当年本丸御殿(将军宫殿)的故址。德川将军营建数百年的本丸宫殿在1863年被大火焚毁,后来江户城的中心就移到了西御苑,也就是今天的皇居内苑。
  (上图:东御苑枫树林)

  东御苑也很大,尽管已开放,但有不少景点仍是皇家禁区,游人只能按规定线路进行参观。 

      我们从平和门走出了东御苑,穿过竹桥后,来到了北之丸公园。 

      (上图:北之丸公园东门入口)

  北之丸公园在皇居北面,该园最初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康近亲居住场所,明治维新后,成为天皇禁卫军住扎地。1969年辟为公园,对外开放。园内建有国立武道馆、科技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步道西侧是大片林木和水塘,称千鸟渊,沿着河畔行走,两边种植了两百五十株樱花树,是春季赏樱的绝好地方。 

      (上图:北之丸公园内景)

  北之丸公园西边出口称为田安门,从这里出来后继续往西走,但见大街旁边是一条狭长绿化林地,称为九段坂公园。公园似乎还在装修,外面搭起了围棚,只看见围棚上面有两尊青铜雕像十分醒目,其一为品川弥二郎塑像,其二为大山岩雕像。

        品川弥二郎(1843-1900)为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明治元勋之一。早年参加尊皇攘夷运动,后留学欧洲。曾任农商务大辅、枢密顾问官和内相等职,主张“殖产兴业”,创立日本农会、山林会和水产会等,制定劝业政策,在明治维新中立下功劳,被特旨列入华族,授予子爵爵位。
  (上图: 品川弥二郎青铜雕像)

  大山岩(1842-1916)是日本著名军事家,近代日本陆军奠基人之一。此人曾参加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积极推行者,也是促使日本称霸亚洲、跻身世界军事强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上图:大山岩青铜雕像)

  九段坂公园大街对面是一大片林地,浓荫深处,JG神社便掩藏的里面。
  (上图: JG神社大村益次郎青铜雕像)

  JG神社位于千代田区九段北,供奉着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的死者灵位,其中大多数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近2000名乙、丙级战犯。

     (上图:JG神社入口)

  JG神社前身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创建的东京招魂社,用于纪念戊辰战争中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1879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JG神社,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二战结束后,遵循战后宪法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独立宗教法人。 

    (上图:JG神社拜殿远眺)

  近代史上,日本曾多次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及周边国家带来极大伤害。因此,中、韩等国对日本JG神社内供奉甲级战犯多持否定立场, 对日本政府要人历年参拜JG神社更持反对态度。多年来,JG神社已成为部分日本政客拉拢选民、展示右翼思想的“个人秀”。日本政客参拜JG神社,破坏了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上图:JG神社大鸟居)

  JG神社由大小鸟居、奉安殿、本殿、拜殿、神门和游就馆等建筑组成。其入口处耸立有大村益次郎青铜雕像。该铜像建于1893年,是东京最早建造的西式铜像。

        大村益次郎(1824~1869)是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引进西方兵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后被守旧派暗杀。 

      (上图:JG神社内庭景色)

  大鸟居始建于1921年,是一座铜铁制门,称为“第一门”,1943年被用于战争物资而销毁,该门遂改为木制,现在的大鸟居是1974年重建的。“鸟居”是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区域和人居住世界。鸟居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来访者,踏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域,举止都应特别注意。

       拜殿是一般人进行参观的地方,建于1901年,是神社规模最大的殿堂。本殿是供奉神的地方,建筑较古朴,镜头和剑是神的象征。奉安殿是保管死者名簿的地方,一般人严格限制出入。

     (上图:神社拜殿)

  游就馆于1881年建立,是战前最大国立军事博物馆,为普及军国主义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战败之后被改名为靖国神社博物馆,陈列有合祀的诸神遗品、日本在近代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及战时各种资料等约10万余件。

     (上图:神社参集殿)

  日本是一个岛国,位于亚洲东部,历史上曾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世界列强,并开始侵略扩张,给中国及周边国家带来极大灾难。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投降,受到了应有惩罚。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倾向,各国理所当然保持警惕。中日关系长期是一个敏感性话题。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后,国人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中日关系有了更全面、客观和理性的评判。

      牢记历史,面向未来,相信中日关系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