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风流大诗人的凄美人生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23岁创作《阿房宫赋》声名鹊起,26岁进士及第。不过,30岁仍然是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一个幕僚,负责处理公文。年少轻狂,满腹诗才,名声在外,官职低微,这样的境遇必然对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扬州的繁华与多彩使得杜牧沉醉其中,他几乎每晚都到青楼,宿醉不归。安意如说:“总觉得扬州,是杜牧之一个人的扬州,即使诗仙李白写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氤氲妩媚的句子也一样敌不过。”这样说自然有她的偏爱,但是在杜牧看来,扬州真的就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牛僧儒也很照顾杜牧,不但没有过多的干涉他,反而派人暗中保护。杜牧逍遥快活了几年后,被朝廷征招担任侍御史。牛僧儒临别劝诫杜牧说,侍御使的职位非常重要,虽然容易获得升迁,但也辛苦,且不要再迷恋风情而无法自已,伤身堕心。杜牧随口说道:“我能经常检点自己,您不必为我担心。”岂料牛僧儒笑而不语,拿出一个小箱子,里面有很多书卷,记录的都是杜牧扬州夜生活,哪一天在谁家饮宴,某夜又在谁家留宿,平安无事,等等。杜牧心中又羞又怕,原来一切都在人家的掌控之中,连忙向牛僧儒下拜致谢。牛僧儒死后,墓志铭是杜牧所撰,也是对牛僧儒的一种答谢吧。杜牧的一首七绝诗《遣怀》名气很大,其实更像他的内心独白,作为这段经历的总结,也再合适不过了: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文宗大和末年(公元836年),杜牧到江西宣州出任幕僚。33岁的诗人依旧不改痴情美女的嗜好。在扬州的那段日子给诗人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自然下一站仍是江浙一带。浙江湖州历代都是著名的州郡,风景奇美,群英荟萃,美女如云,诗人很想去游历一番。当时在任的崔刺史很喜欢杜牧的诗才,也曾与杜有过交往,自然也是要好好款待他。等到杜牧一来,崔尽其所能地请些美丽的歌姬舞女,谁知杜牧却并不是很满意,叹口气说:“美矣,未尽善也!”崔刺史问他有何好的提议。杜牧说“搞一次水上游玩活动,与州府百姓同乐岂不热闹,我等也可以出来走走看看,也许能见到更美丽的女子。” 崔刺史果真举办了一场竞渡活动。那天,来观看热闹的百姓人山人海,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寻觅一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临近傍晚,活动也接近尾声,人群开始慢慢散去,眼看就要前功尽弃。这时,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大约十二三岁。杜牧突然眼前一亮,激动地说:“这个女孩真是太美了,相比之下,其他的人都是些摆设罢了!”连忙让人把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母女二人见是当官的,不知要干什么,心中都很害怕。杜牧说:“我打算日后迎娶这位女孩的,不知老人家意下如何?”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不过,在当时是可以接受的社会习俗。杜牧讲明了自己想法。老妇人说:“要是你违约失信,怎么办?”杜牧说:“不出十年,我必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女孩就嫁人吧。”妇人同意了,杜牧便下了聘礼。回去之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那个约定和女孩。可奈何官职较低,一时间也无法调任湖州。杜牧后来相继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的刺史,可就是无法任职湖州。直到周墀出任宰相,杜牧获出任湖州刺史的职位,可这一晃就是十四年,已经过了当初约定的时间。杜牧到湖州的时候,得知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有了三个孩子。杜牧恐怕也不记得了当年的时间约定,责问当年女孩的母亲说:“你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约定是十年,十年都过去了,你始终没有来,女孩年纪大了实在等不得了,这才出嫁的。”杜牧才想起约定期限是十年,只怪造化弄人,便让她走了。黯然神伤地回到寓所,难以压制内心的伤感,不禁痛哭起来。为着这件伤心往事,杜牧写下一首《叹花》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沈家与杜家是世交,杜牧经常去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家做客。沈氏兄弟爱好文学,与杜牧的关系自然颇为密切。杜牧这位多情郎,逐渐对沈家的一个歌女张好好产生了爱慕之情。不过,主人对张好好也分外珍惜,似乎是看出了杜牧的意思,于是抢先一步,将张好好纳为小妾,杜牧只能是空有羡渔情了。后来,杜牧在洛阳与张好好机缘巧合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在酒店里卖酒为生,生活困顿。杜牧十分感慨,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该诗情绪饱满,文笔清秀,书法更是飘逸神骏,成为唐代流传不多的墨宝真迹。更兼后世名家题款珍藏,使得这幅《张好好诗卷》珍贵异常,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北狩”之时,仓皇之中都不忘携带此卷。该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被视为稀世宝物,价值连城。 关于杜牧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当属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过乌江亭时,他惋惜项羽负气自刎,感叹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写下《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游经赤壁,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更流露出浓浓的伤感之情。再有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之时,想起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和送别人荔枝吃的情景,小中见大,虽未直言王朝皇帝的功过得失,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各中原委。夜泊秦淮,道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名句,杜牧在歌舞升平中触摸到的是亡国之音。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是里。 杜牧临死之时,自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据《新唐书》记载,墓志铭写好后,杜牧闭门在家,整理平生著文作诗,大部分都用火焚烧,仅留下十之二三。世人都说他的墓志铭写得平实无奇,不显文豪手笔。但可曾想过,自传墓志铭,正是诗人留给自己一生的尾音,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