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人是抽象艺术大师,自己为何沦为陪跑?

 Java小梦 2019-12-08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布面油画,73.5×92cm,1954年

艺术界似乎总会定期诞生羡煞旁人的情侣,但他们往往只有一人名垂青史,另一位则只能被称作“某某爱人”。让–保罗·利奥佩尔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正是美国抽象艺术大师琼·米歇尔的爱人。二人艺术风格极为相似,而知名度却相距甚远。他们的艺术成就为何有这般差异?

=========

「 艺术史的暗处 

你或许早就知晓美国抽象艺术家琼·米歇尔(Joan Mitchell)——20世纪艺术史上堪称最具个性、最粗野、最放荡不羁的女艺术家之一。中年以后的她活得像个粗造的大老爷们儿,抽烟、嗜酒如命,还出了名的能骂人。作为美国第二代抽象艺术家,琼·米歇尔可谓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才华与桀骜不驯的性格征服了整个画坛。

琼·米歇尔《Aires Pour Marion》,布面油画,239.3×359.4cm,1975-1976年

艺术家琼·米歇尔

然而与她共同生活长达25年之久,同样一生致力于探索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加拿大艺术家让–保罗·利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在国际艺术界的名气就小了很多。唯独在同时代或加拿大艺术的史册中,才有其一席之地。

让–保罗·利奥佩尔《Il. Ste. Marguerite》,布面油画,88.9×116.2cm,1966年

艺术家让–保罗·利奥佩尔

而艺术伴侣间成就上的巨大差异,许多情况往往是男性艺术家的名望高过女性,但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们开起挂来也是招架不住的。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这些名字你一定如雷贯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行为艺术家乌雷(Uwe Laysiepen)呢?他们同样是在当时艺术界非常活跃的创作者。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布面油画,100×81cm,1949年

琼·米歇尔《Blueberry》,布面油画,200×150cm,1969年

时间不断冲刷着过往,艺术新星成群结队地划过长空,多少人的名字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只剩下极少人载入史册。琼·米歇尔无疑幸运地成为后者,其创作于1969年的作品《Blueberry》于2018年以1662.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创个人作品最高纪录;而丈夫利奥佩尔在今天却鲜有人知,作品《Sans titre》创个人最高拍卖价为488万英镑。而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才是时代的大多数,与艺术伴侣共同生活、创作几十载,最终沦为陪跑。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布面油画,200×300cm,1953年

琼·米歇尔(Joan Mitchell)与让–保罗·利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

那么作为琼·米歇尔的爱人,利奥佩尔都做过哪些艺术探索?看过二人的作品后,你也许会在其画作惊人的相似中无尽感叹,甚至是些许疑惑。

=========

「 “自动主义”画家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布面油画,89×130cm,1952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出生于1923年,是一位多年来生活在巴黎的加拿大画家,上世纪下半叶活跃于法国画坛。自1945年受加拿大艺术家Paul Emile Borduas影响开始艺术创作后,他的艺术探索便逐渐围绕着抽象表现主义的方向进行着。在其艺术生涯早期,他便加入了自动主义(automatism)这一艺术流派,也是在这一时期,利奥佩尔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抽象画作。

让–保罗·利奥佩尔《Pavane》,布面油画,300×550cm,1954年 © Estate of Jean Paul Riopelle / SODRAC (2018) Photo: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1954年前后,他与纽约的Pierre Matisse画廊合作,该画廊也是众多杰出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诞生地。就这样,凭借诸多群展与个展的实践经历,利奥佩尔在业内获得了一定关注,在当时与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赵无极(Zao Wou Ki)、让·阿尔普(Jean Arp)以及弗兰兹·克莱恩(Franz Kline)等人齐名。

让–保罗·利奥佩尔

自动主义也许同样鲜有人知。这一艺术流派最早源于1916年,该流派的艺术家大多在创作中尽可能避免意识思维,而是任凭想象力自由发挥。

例如,艺术家让·阿尔普(Jean Arp)和苏菲·陶柏·阿尔普(Sophie Taeuber Arp)等人就常常在画布上反复地描绘同一物象的外形,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自发性图形,甚至是用撕碎的纸张随意洒落画布后再进行创作,以追求出最不受思维操控的画面。

让–保罗·利奥佩尔《Thunderbird (L'Oiseau tonnere)》,布面油画,89.4×115.9cm,1957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1950年

这种对艺术的认知具体是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自由联想而诞生的,最早被运用在诗歌写作当中。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种用来表示行为与意识分离或不一致的游离状态,更经常用于描述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的心理冲突所引起的病态行为等。当时,许多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都非常崇尚这样的艺术探索方式,而利奥佩尔很早就成为了其中一员。

让–保罗·利奥佩尔《Forteresse》,布面油画,1962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Perspectives》,布面油画,1956年

纵使这种行为偶尔会导致感官上的幻觉或使人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症,但艺术家们毫不在意。关于创作,利奥佩尔曾这样说道:“我在作画时从不犹豫;假若我会犹豫,我绝不作画。”

由此,我们仿佛能体会到些许这种特别的创作方式,人的思维层面在此时像是被关上了,而另一种奇妙的状态由此展开。这一观念也进而影响了某些超现实理论的发展,它们都与无意识表达、自由联想以及原始创造力密切相关。

让–保罗·利奥佩尔《Au-delà des mansardes》,布面油画,1958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Sombre noir》,布面油画,60×92cm,1959年

=========

「 男版“琼·米歇尔”? 


让–保罗·利奥佩尔《Nouvelles Impressions No. 46》,布面油画,16.5×22cm,1978年

而上世纪50年代就被定义为纽约画派领军人物的琼·米歇尔,早年画作深受塞尚、梵·高、莫奈等人影响,但随后的抽象作品又尤为受到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以及她第二任丈夫让–保罗·利奥佩尔的影响。

当你将二人同年创作的画作并置观看时,你甚至说不出两者在艺术造诣上究竟有何区别。

让–保罗·利奥佩尔《Landing》,布面油画,200×375cm,1958年

琼·米歇尔《Piano mécanique》,布面油画,198.1×325.1cm,1958年

创作上的一致性,首先来自于生活上的诸多相似。首先,二人互为缪斯,都极具才华与天分,兴趣相投。但琼·米歇尔是个出了名的暴脾气,抽烟、喝酒、骂人……而利奥佩尔同样也性格极其暴躁。如此性格的两人在共同的创作生活中一定少不了争执,但也一定伴随着爱与激情,毕竟25年的岁月着实不短。


琼·米歇尔《Girolata》,布面油画,258.4×481.7cm,1964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Large Triptych》,布面油画,276.4×643.7cm,1964年

曾经,一位策展人为了采访琼·米歇尔到访他们的画室,由于中途实在不能忍受她的暴脾气便躲进厨房。结果喝得烂醉的利奥佩尔经过,抓住她的手竟吻了一下。这一幕正好被米歇尔撞见,她大喊道:“混蛋!她是为了我的画才来这里的,和你相比我才是更好的画家!”这一句也激怒了利奥佩尔,他顺手将厨房灶锅里的煎蛋扔了过去……二人日常状况是何种风格,由此可想而知。

让–保罗·利奥佩尔《Micmac》,布面油画,300×400cm,1975年

琼·米歇尔《Un jardin pour Audrey》,布面油画,260×360.5cm,1974年

平日里感情上的冲突往往第一时间就会反映在画作里,这大概也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所不能避免,也无须避免的事。光是看他们同期的画作,就能察觉到情绪上的大起大落。琼·米歇尔曾创作过一幅名为《禁止狩猎》的作品,就是因为热爱动物的她实在无法容忍利奥佩尔——这个加拿大人无论如何也改不掉的热爱打猎的习惯而作。

让–保罗·利奥佩尔(左)与琼·米歇尔(右),1963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Sans Titre》,布面油画,1964年

这两位极具性格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必然激烈地相互影响着。正是二人在艺术创作与理念上的交锋与争论,才蕴育出了彼此的杰作。对此,加拿大魁北克国家美术馆还曾经为二人举办过一场展览,呈现两位艺术家25年间创作上的密切影响。爱慕与厌恶、竞争与嫉妒不断徘徊其间,同时期的画作在艺术造诣上更是难分伯仲。

让–保罗·利奥佩尔《Untitled (Iceberg series)》,布面油画,27×35cm,1977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Iceberg nr.19》,1977年

在多年的纠缠之下,二人的感情终究走向落幕,其艺术风格的分裂也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显现。分手后,利奥佩尔进入了探索黑白的阶段,他将黑与白视为死亡与结束;而琼·米歇尔也进入其“Tilleul”时期,一组极为阴沉的系列画作。


琼·米歇尔《Tilleul (Linden Tree)》,布面油画,1978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Triptyque orange》

此外,利奥佩尔随后还创作了诸多纪念琼·米歇尔的画作,他通过一种反讽的手法表达出这几十年间最终走向破碎的爱,画面充满了艺术家的绝望之感;而琼·米歇尔也画下其著名的“玫瑰人生“系列抽象画作,二人用画笔纷纷回应着这段复杂而深刻的感情经历。虽然感情告终,但二人分别反映在艺术中的宣泄与告白都这般惊人的同步。

琼·米歇尔《玫瑰人生》,布面油画,1979年

让–保罗·利奥佩尔《SENZA TITOLO》,布面油画,24×35cm,1978年

不难看出,两者艺术家的风格过于纠缠和同步,毕竟历史上并不需要两位“琼·米歇尔”,更何况“琼·米歇尔”在某种程度上正代表着“利奥佩尔”,反之亦然。虽然历史只需要他们其中一位的名字来赞扬他们彼此共同的艺术成就,但我们仍应知晓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