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翁岂作诗 直写胸中天

 三驾马车1966 2019-12-08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读书笔记之我最佩服的中国古代男人之一:陶渊明

此翁岂作诗    直写胸中天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

   后人论及前人诗歌成就,认为前三名为屈原、陶渊明、杜甫。但在所有古代大诗人中,躬耕隐居终老田间的,只有渊明兄一人而已。(按当代杜景华先生所作陶渊明年表,他二十九岁出仕为江州祭酒,数月辞归,后召为主簿,不就;三十四岁至三十七岁间曾任桓玄幕僚;四十岁被刘裕召为镇军参军等职;四十一岁从彭泽令任上辞官,从此“归去来兮”。其间总共做官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有四年。关于渊明兄的交游、做官、甚至生卒年都有争论,在这里我也懒得汇聚考据了。)朱熹老头曾感慨道:“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按萧统的说法,陶渊明不肯做官的政治原因是“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其曾祖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陶侃)此说法亦非定论。但萧统在其传记中写道:“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一般人只记住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却忘了“向乡里小儿”一句。我觉得这句话里有三重意思,可以见出渊明兄的性格:1、五斗米是较高的俸禄标准。(《辞源》、《辞海》以前的释义都有误)。按《晋百官表注》,当时的工资是“半钱半谷”,以渊明兄县令的级别,“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一斛为十斗,日工资正好是五斗米和八十三文钱。(八十三文钱正好买五斗米,一斗米三斤二两,五斗为三十二斤。这种待遇在当时的经济境况下可谓优厚,况且还有公田三顷由其私人支配)。2、渊明兄的职位品级要比郡县一般官吏高,督邮职位更在其之下。但督邮属于上一级官员,所以仍然得“束带以见之”。3、渊明兄虽非门阀世族出身,但亦是宰辅名臣之后,又生逢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自然有精神贵族之气。束带折腰“向乡里小儿”迎接跪拜这种屈辱之举是万万不可的。

 石涛写渊明诗意十二帧中的两幅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二、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就是渊明兄日饥夜寒的现实生活。此中疾痛,如非亲身感受,安能如此道来?

   渊明兄的躬耕自资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和姜太公一样,他们俩的心智聪明用到了政治军事上,都成了一代名相。渊明兄虽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但“大济于苍生”的志向不逮,以诗酒浇自家块垒,终成一代大诗人。龚自珍先生曾这样吟咏渊明兄的侠气:“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罗贯中图王不成退而作书;施耐庵、蒲松龄、龚自珍等等俱有大抱负,时势不许才事之文学艺术小道,但大气象自然有大成就。)

   虽然一生贫穷,备尝生活艰辛,但渊明兄安贫乐道,是真心热爱田园生活,终生不改其志。决不以退为进,象姜太公等以隐居为手段。“舜既躬耕,禹亦稼穑”,“冀缺携俪,沮溺结耦”,“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他不仅自己种田,还经常“劝农”,真正把躬耕田园当作人生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衣沾不惜,心愿无违,悠然自得,意趣心存,此乃何等心境也!而且他对农事的关注是那样的由心而发:“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艰。四体诚乃疲,庶儿异患干……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在这穷乡僻壤,在这“心远地自偏”的人境中,没有案牍劳形,没有官场羁绊,与乡人和谐融融,“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又是何等的快慰!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钟惺《古诗归》卷九中言:“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既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钟惺此言真乃卓见也。渊明兄在《饮酒》第九首中写道:“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友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他在乡野田园间,深刻地感受到和谐快乐的农家友情,有鸡同食,有酒同酌,虽“褴褛茅檐”,但情真意和。田父劝其出仕,其曰驾不可回。在诗化的生活中,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出现。在这种悠悠之情,拳拳之谊里,他与自然田园、农夫耕人融为了一体。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融,无不可写入。”(王圻《稗史》)“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许顗《彦周诗话》)是以渊明兄的心境和自然本身一样质朴浑化,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诗也就没有雕凿斧痕,返璞归真,境与意会,“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耳。

 陈洪绶画渊明兄的作品最多                丰子恺先生的画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此翁岂作诗 <wbr> <wbr> <wbr> <wbr> <wbr>直写胸中天

   渊明兄以其诗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无他,一个“真”字而已。一千五百多年来,文人墨客感叹吟咏、考据研析的诗文亦不可胜数。所谓高山仰止,见仁见智,辛弃疾曰:“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

                                            2007年11月10日整理,齐物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