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经历的儿童文学10年,并不黄金

 昵称JDTWtBsL 2019-12-08

我接触儿童文学,写儿童文学,做儿童文学出版到现在已经9年了,马上就要迈入第10年了。

从2011年到现在,时间并不长,有时候,会通过翻看很久之前的《儿童文学》杂志,才能从中看到一些作家的影子,然后看到他们许多80后,90后从2000年就已经接触了儿童文学写作,并崭露头角了。

和许多人相比,我终究算是个新人,但是在这条路上,也自我感觉是个踏实肯学的新人。

2011年发表文章,2012年加入山东作协,2013年出版第一本自己的书,2014年、2015年两年连载两个长篇,2016年底出版第二、第三本书。

中间写了一些低幼短篇、绘本、功能性图画书比如《愤怒的小鸟·品格故事》,也翻译过立体书……涉及的有童话、幻想、成长、冒险一些题材。

但我最爱的是还是“成长幻想小说”,这个概念还没有真正兴起来。

它不像安房直子那种幻想,偏于童话,不像杨鹏老师那种幻想,偏向冒险黑暗组织斗争……更多是关注孩子的成长。

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童年,所以每次提到“成长”这个词,我都有天生的亲近和疼痛。

儿童文学,应该关心的是儿童自身

啰嗦了许多,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的是,对于童书这些年的思考。

刚入行时候,我也会过分追求文学性,也会抨击一些畅销童书,甚至一眼都不看。

我们美其名曰“为孩子考虑”,其实大多数编辑,真正刻意追求文学性大于儿童性的,往往是为自己考虑,考虑自己阅读时候的美感和快乐。

而且,他也真的不能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生活。

自从曹文轩老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这几年的儿童文学,越来越奇怪和让人捉摸不透了。

各种文学奖的诞生也开始走偏了。许多出版社为了获奖,特地去做了许多主题出版物,或者乡土文学,再或者战争题材。说白了,就是怎么深刻怎么来。

所以,这几年,我入圈的这些年,没有真正的畅销书出现,只有米小圈、查理九世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真正被孩子喜欢的路。

我记得2011年我刚来北京时,查理九世刚出来,还没火的那么厉害。眼看着快十年了。还是这些作品,所以10年期间,出版社和作家都在浪费自己的清楚和时间,为了获奖而获奖。

“YA小说大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小十月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白鲸儿童文学奖”……

可能是评委刻意追求自己的文化气质,选择的书越深刻越得奖的概率就高。

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引导,吸引一批又一批作家,投身其中,写了许多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最后沉寂,消失。

每次看见前辈会评论一本书“真的写的太棒的,这本书京腔京调,把老北京人的童年写的太棒了。”“这本书写的校园欺凌现象,残酷而真实。”“这本书写的是战争题材的,人性的温暖和感动,让人落泪……”

我就觉得为作家心疼,因为作家没有市场判断力,他们往往会被假象所误导。

如果一本书获得了各种奖,但是市场不买账,这对于作家来说,打击也是巨大的。

因为你给了他最高的荣誉,他本以为这个荣誉可以让自己在市场站稳脚尖,让大众接受自己,可是他发现“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并没有让孩子们接受自己的作品……他们会有困惑和挣扎。

所以,我这几年很少投各种奖,我怕如果真的获奖,那么就意味着这是评委喜欢的作品,很可能孩子不喜欢。所以我以前参加的比赛,大多数是在初审、复审,被年轻编辑看过之后,终审没有获奖,我没有沮丧,因为终审没获奖,说明可能创作上的思路和风格还没有对评委的口味。

“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儿童”,一旦失去了这个前提,就失去了意义,就变成了大众文学,是给成年人看的。

儿童文学,有它应该关注的点,满足孩子的幻想,满足孩子的梦想和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愿望,满足孩子心灵的治愈和成长。

02

没做过“儿童文学”畅销书,并不算真正做好童书品牌

虽然“小博集”“小中信”“小读客”“步印”……各种层出不穷的公司踏入童书市场领域。

也做了许多书,但都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多数还是以引进书为主,要么就是功能性实用性的图书,比如“迪士尼英语”“给孩子看的历史故事”“情商培养故事”……

这些书主要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为非专业少儿社,从选题评判上,选题评审的领导和编辑大多数都没有少儿书的经验,也不知道什么少儿语言是孩子喜欢的。所以,做这种功能书,以家长为需求点,他们能有把握。

但是做这样的书越多,也说明了解“儿童文学”的编辑人才匮乏,没有编辑能真正明白什么文本,真正被小孩喜欢。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快,80后写儿童文学的就很少,90后就更少,许多人都去做青春文学了,所以人才匮乏,真正爱读儿童文学的人很少,做这种功能性强的书,对于编辑和领导来说,更稳一点。

因为你对从来没接触过“儿童文学”内容的人说,这本书孩子看了一定会喜欢,真是太有趣好玩了,他们只会默不作声,或者点点头,说一声“哦”。

非专业的儿童文学编辑,评判选题,大多数不从文本,一般就是查查数据,看看这个作家出了多少本书,有没有做活动的经验。

而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内容为王。

像“米小圈”“查理九世”都是新作家写的,刚开始没有进校园做活动,也没有什么数据可以查,如果一个编辑对文本不了解,就会失去选题。

编辑和作家的亲和力和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

我日常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抖音、腾讯视频、优酷等搜索“儿童文学作家”。

许多作家,一个稿子,可以从2010年讲到2019年,“写作的三大法宝”几乎是每个作家都会讲的。还有其他讲座事例,我不必再多说,而且在网上直播的时候,许多作家也会把线下讲座的稿子放在“淘宝直播”“当当直播”去讲。

直播平台,看的人大多数都是家长,孩子可没有兴趣去看这样的直播,当你还以这种线下讲课的方式去在直播里讲课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问题,就是家长觉得很尴尬。

当然,这些学习都是需要作家自身去做的,出版社不会去投入时间去培训你。

除非你遇到一个懂你的编辑,他会为你准备好课件,教会你线上线下的讲课技巧。

当然,许多编辑自己都不会给孩子讲课,这是很头疼的。他们可以对成年人侃侃而谈,但是对给孩子讲课,怎么互动,怎么提问都没有技巧。

总之一句话,学习吧!

别几十年,只准备一个稿子。去尝试更多可能,你毕竟是为孩子写作,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如果你连讲座的时候,都无法把好玩的故事、写作方法讲给孩子听,你还能指望你写作的时候,孩子对你的作品感兴趣吗?

当然不能。

别去排斥畅销书,保持中立立场看问题

因为我在中少社工作了许多年,身边有一些编辑离职的,有的去了中信,有的去了浙少,有的去了童趣……

可是几乎每个人短期内,都做不出畅销书,为什么?

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因为往往大社出来的编辑,都有文学情怀,不稀罕看畅销童书。

我提到《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笑猫日记》《马小跳》《米小圈》……居然许多编辑都没看过,既然孩子喜欢看,我们应该研究孩子到底喜欢这里面的什么点,那些点吸引了孩子。

我们把这些点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做一本书,既能保证“儿童性”,又能保证“文学性”,不好吗?

为什么要抗拒?

就像我做的《神奇树屋》,这套书,就是典型的畅销书,它又具备文学性!是难得的好书。

别抗拒,别拒绝看畅销书,才能做出孩子真正喜欢的畅销书。

最后

2019年,马上过去了,这一年,还是没有爆款出现。

不免有些遗憾,每个出版社,还如火如荼地出版着各种传统文化书,主题爱国儿童文学……每本书厚厚的密密麻麻的字,大人看着都费劲,更何况是孩子。

愿2020年,新一年,真正懂儿童文学的出版商,做出真正走进孩子心理,既畅销又文学性不差的书。

这就算是个总结吧。儿童文学的黄金期还没来,路还很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