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真正的国花“牡丹”文化,令人为之叹赏

 mengk4fz0yyf5h 2019-12-08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唐/裴潾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作为观赏对象毫无疑问。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洛阳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国色天香”历来是牡丹的美称。古人曰:“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说牡丹“天香”、“第一香”,虽是出于人们的感情而夸张,但“香”是众花之美德,牡丹既为“国色”,其“香”的内涵就更加深远了。牡丹之谓“国色”,其根本在于它的形态美。“倾百花之光英”,“夺珠树之鲜辉”,它的气质更不同于凡卉。牡丹雍容华贵之态,俨然花君之相,赢得“百花之王、”“艳冠群芳”之美誉。牡丹称“国色天香”,既取决于它的天生丽质,更有众多人文内涵在其中。历代文人骚客题咏牡丹者颇多。唐李正封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牡丹花的栽培始兴于隋,盛于唐,南宋兴旺,元代衰落,连年战乱成为牡丹花栽培史的一段浩劫。明统一天下后又振牡丹雄风。到了清代,皇家园林中大量种植牡丹,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仁寿殿建国花台,以示牡丹之尊贵,并将牡丹定为国花。新中国成立后,牡丹之胜有过唐朝。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最盛者为河南的洛阳

自唐以来,牡丹在人们心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对社会心理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它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由于牡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以牡丹为题材的国画作品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推崇。牡丹花的天姿国色为历代画家所倾倒,应运而生的牡丹花艺术在中国花鸟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给予人们高品位的精神愉悦、深层次的启迪,体现了高贵、纯净、圆满、希望。

牡丹的花、叶和杆,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春天的花,朵大鲜艳,英姿端丽多变,晶莹有光泽;夏天的叶,发育充分,姿态百出;初秋的杆儿,曲屈盘错,穿插组织,自然生动。正所谓“春观花、夏观叶、秋观枝、冬看杆”。牡丹的品种很多,品种间的差异也很大,各有各的特点。就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在创作绘画中,就要从艺术性的要求出发。中国花鸟画家通常把对牡丹不同季节的感受,集中到所创作的作品中来,使牡丹的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美好,更有代表性。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画家画牡丹,留下了不少佳作,如陈淳的《墨牡丹》,恽寿平的《国香春霁图》,任伯年的《富贵寿考》,齐白石的《牡丹》,吴昌硕的《双富贵》,王雪涛的《欣欣向荣》,这些作品色彩华丽而不俗,以书入画,是高度的文学气质与修养在作品中的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