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如竹兰去如烛——悼党光亚老先生

 新父母在线 2019-12-08

四十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一位伟人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一天前的九月十日,一位凡人完成了他令人钦佩的岁月之旅,这位老人就是党光亚老先生。

老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生于陕西华阴,五十年代随着建设西部的工人大军到当时的甘肃省建工局工作,一干就是近十余年,六十年代初响应党的号召,返乡务农,这一去竟将他的身份永远定格为农民,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后,他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甘愿一辈子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晚年随子女到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兰州定居,但他农民的身份始终没变。

老先生去了,没有给儿孙们留下物质财富,但他却留下了永远的精神财富。

在老人生命弥留之际,他把儿孙们召集在床前,从身边取出了两个红色的小本,这不是存折,这是老人和老伴自愿捐献遗体的证书!儿孙们都傻眼了,他们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宁愿相信这不是真的!但老人却缓缓说:自己一辈子普普通通,没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能将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算是自己为这个世界最后一点贡献!不仅如此,老人家还用左手书写了遗嘱(右手因病已不能书写),自己离世后不设灵堂、不搞祭奠,一切丧事从简,不给儿孙和亲朋好友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高风亮节!孝顺的好儿子和好儿媳经过老人的说服工作,又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为有这样的二老骄傲!

老先生一辈子兢兢业业,胸怀坦荡,当工人如此,回乡务农亦如此。回乡后他成为村子里唯一的文化人,从此多了一份责任,就是为大家的事情到处奔走,不平则鸣,仗义执言,成了广大乡亲的代言人,不管谁家有什么烦心事,都会找上他,说来也怪,多难的事情他都能给大家一个说法,村子里有位生产队长,平时工作不错,老百姓也很拥护,但就是因为得罪了权贵,被免了职,为此事,党光亚专门找上级领导,据理力争,没想到没过几天,这位生产队长竟然官复原职。为这件事,村民们对他佩服不已。

老先生多才多艺,爱好书法、文学和曲艺,农闲时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组织秧歌队、合唱团、自乐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约十年前,老人以七十岁高龄,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参加了华阴市组织的歌颂华阴诗歌大赛,参赛作品《华阴是个好地方》被当地政府组织老年歌唱团进行传唱,华阴电视台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前几年,老人家家乡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专门到兰州看望他,以感谢他对家乡做出的贡献,亲朋好都竖起大母指说,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得到如此的礼遇,这一辈子,值了!

老人家走了,走的从容,走的坦荡,一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天堂里又多了一位智者,祝老人家一路走好!老人家的老伴身体尚算硬朗,愿老人家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老先生的子孙们事业均有所成,儿子党兆华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两口子对二位老人孝顺有加,亲朋邻里有目共睹,是大家眼里的孝顺儿子、儿媳,他目前担任甘肃省党氏宗亲联谊会互助理事会理事长,为党氏家族事业四处奔走,是家族事业的优秀带头人。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让我们心怀感念,不忘初心,为社会、为家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O一八年九月十一日午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