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存留家谱及相关问题的考证 1、关于“弘童县”的概念。当时的平阳府管辖6州28县,从发音讲,只有一个洪洞县。洪洞县系隋义宁二年(618)设置(前称杨县),取“洪崖古洞”之意,县名的正确读音为“Hóngtōng县”。《说文解字》中“洞”的读音为“徒弄切”,即读作“tong”。自古以来“洪洞县”的读音如是,没有变化。我们这里至今还是这么读的。据此,我村家谱上将“洪洞县”写成了“弘童县”,显然是依音而致,确属误写。 2、关于桥底村。今洪洞县系1954年与其北邻赵城县合并而来,县治驻洪洞,仍隶属临汾市(史称平阳府,府治在临汾县)管辖,地处临汾盆地北端,山西第一大河汾河自北而南穿境而过(县治紧临其东),区域面积1494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全县现有乡镇16个,设村委会的村463个,自然村976个。在现有的村(包括自然村)名单中已无桥底村这个村名。为了搞清楚此问题,笔者于2014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一日亲赴洪洞县寻根祭祖,进行考察。经请教议谈、入村考察、查阅档案,仍无具体结果,但却受益匪浅,得到当地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利于考察和分析,基本上明确了史上桥底村所处之区域范围。考察情况如下:一是从涉“桥”村及其所处地形看,有两种情形:其一为史上赵城县所辖范围的村如仇池村(解放后方以村中之桥为界分为桥东村、桥西村)、土桥沟村等,不在考察之列。其二为史上洪洞县所辖村如上桥村、下桥村、涧桥村等,则在考察范围。上、下桥村史上为两个村,今合并为一个村,对外统称上桥村。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3公里处,属甘亭镇管辖,地势较平坦,呈漫坡弓背型,西临汾河,昔有老渡口。相传原来在上桥村与下桥村之间有一座古桥,该桥东地势较高故称上桥;桥西地势较低,称之下桥。今古桥已无踪迹,但村名沿用至今。涧桥村隶属于大槐树镇管辖,位于县城南近郊,隔涧河(东西向)与县城相望,地势较平坦,朝东南向呈漫坡形。原名涧河村,后因建有一座古桥而更名涧桥村。此处需说明的是同音“乔”字村。在洪洞县,史上涉“乔”字的村比涉“桥”字的村似多些,如乔庄村、东乔泗村、西乔泗村等。据民国六年(1917)《洪洞县志》记载,史上这些村名中的“乔”字一直沿用。奇怪的是如“上桥”、“下桥”这两个村名,数图文资料上皆将其名标注为“上乔”、“下乔”,且至今村上尚居住有少数乔姓人家。看来此二村名史上不仅与“桥”有关,亦与“乔”姓有关。二是从谐音角度讲,今洪洞县南缘与史上临汾县(今尧都区)北缘交界处有一“乔李”村,该村北与洪洞县甘亭镇相接,东与其淹底乡为邻,距洪洞县城约22公里。此村因处边缘地带,加之明初的洪洞县又是山西第一人口大县(不包括赵城县的人口,赵城县自隋设置至1954年前一直独立),估计地域规模较大,从其地形特点(县东、西两缘皆为山,唯南向开阔)上看,临汾北部沿线一带在六百年前很有可能隶属洪洞县管辖,故乔李村也就很有可能为洪洞县一个村。果真如是,我村家谱依谐音误将“乔李”写成“桥底”也不是没有可能。涉“底”字的村如府底村、淹底村等,经询查,与所考察之桥底村无多大关系。三是从涉及“党”姓人氏的情况看,今洪洞县党氏涉村涉人数目极少。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该县涉及党姓的村有6个,党姓人口107人(山西省共有党姓人口19350人,临汾市2881人)。这些村较为集中,其中大槐树镇4个,苏堡镇2个,地处县城周围和东南方;人口数分布除大槐树镇城东村有10大户同宗党氏约200族人外,其它村都非常少,约一、两户。走访时这些党户人家多不知其来历,村际间党氏不相来往,无多大关系,也与我们所要追寻的祖籍党氏相距较远。 综上推断:史上桥底村的大体方位区域范围,应在今洪洞县城以南至临汾(今尧都区)北部边缘之汾河沿岸一带,似与上、下桥村、涧桥村及乔李村有关,尤与上、下桥村之地缘关系更接近些。 3、关于“太迁”的概念。家谱开言“始祖(党泰)山西平阳府弘童县桥底村人也,后至太迁此为民”。这里的“太迁”,首先应指的是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五年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巨大、世界罕见的移民活动,这与始祖所处时代、籍贯和大的史实相吻合。其次,此“太迁”尚应限定在明成祖朱棣之永乐元年至十五年这段时间。这既与《澄城县志》(1991年版第76页)的记载相符合,又与家谱所载自始祖迁入以来的世系续接年干总推算之结果(参考孔子世家平均代际年龄推算约为600余年)相接近。县志云:“元末明初,兵患日久,境内土著大批流亡。明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大量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澄城县”。第三,此“太迁”再应限定在永乐元年。这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相符合。史书载道,明初曾给陕西移民四次,其中洪武年间三次,永乐年间一次,且永乐年间移民的具体时间为永乐元年八月。移民共涉及50多个县,大部分在今陕西,一少部分在今甘肃、宁夏(那时的甘肃和宁夏均由明朝设置的陕西布政使司管辖)。迁入陕西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沿渭河流域一带的宝鸡、咸阳和渭南地区以及榆林河一带的一些地方,其中就有澄城县。 4、关于“三棵古槐”。长时间来,不少程庄党氏后裔只知当年三棵古槐之大之茂,而并不知其来历和意义,其实参天古槐确系始祖党泰为纪念迁民之事而亲植。何以佐证?一是因为植槐为念是一种历史传统,应验了“千年往事问古槐”之说;二是因景生情,萦槐于心。当年从洪洞大槐树下外迁的移民,目睹眼前大槐树,恋恋不舍,折槐枝以为念,口相传以成约,普遍到迁入地广植槐树,让后代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寻根祭祖,这也是非常自然合乎情理的事;三是有大量事实为证,今全国仍有不少地方当年洪洞移民先祖所植古槐尚在,且有家谱记载其事;四是程庄三棵古槐历来为“官树”,只有始祖栽植的古槐才具有这种性质,这本身就是有力的证明。南城上十七世孙党贵堂传其父言道“据祖祖辈辈的口传,这三棵槐树是姓党的老先人栽的,是官树,大家都有份。”综上,三棵古槐为始祖代表三个儿子亲植以作迁民纪念的判断可靠无误。 5、关于始祖的安葬地。据先辈们讲,程庄党氏开宗祖先(即今发现的分支家谱上所言之始祖党泰)去世后被安葬于距南城较远的村西被叫作西垆地的北埝下(今属后城耕地),后裔们一代接一代地持续扫墓祭奠至解放前。“文革”期间(1966—1976)墓塚被平掉。 6、关于程庄党氏与县境内其他党氏之关系。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得同迁一地。澄城境内相关党氏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史上流传程庄党氏与王庄镇的党家嶺头村、交道镇的交道村(俗称“交头”)之党氏有缘,每逢春节或清明节,便有相聚一起共祭祖先之祀俗,甚至传言为方便祭祖曾发生过偷影轴的事情。这些都是父辈们讲的,但因年代久远他们中间并无多少人参加过这般祭祖之事,都是他们的前辈经历和口传的。不过这样口传,毕竟有因,起码说明有关系。据党家嶺头党定安讲,他们村前几年寻根问祖,在韩城市找到有关党氏资料,其上载明党家嶺头和程庄党氏有缘,关系很近,是其中的一小支,疑为同宗。不久前,本人前去交道镇考察了解党氏情况,据交道村负责此次编修家谱的党崇顺讲,听老年人说,他们村的始祖党陆是从本县党家嶺头村分(迁)出来的,在原籍四兄弟中排行老三,何时迁入不得而知。这也是对三村党氏关系的一个印证。据此应当认定,党家嶺头之党氏始祖与我程庄之党氏始祖皆为明初由洪洞县桥底村迁来的同宗族人。 此外,关于程赵建村问题。本来赵庄与程庄无关,可现在合并为一个村,不能不让党氏后裔知道新建村的历史。实际上,赵庄村也是唐朝至德年间因姓氏而建的村。尽管赵氏终不闻音讯,但村名未更改。1956年合作化时期政府将两村合并为一个村,分别取两村村名中的首字命名为程赵村,设6个村民小组,村驻地始终设于程庄,今村部位于南城西南方,由闲置的学校改造而成。 四、一点期望 我是程庄党氏始祖第十六世孙,居后城。今写此补(考)记,全系出自党氏后裔之责任。写它,旨在将这众多的历史残片联缀起来,在于将这数百年来形成的大的历史空白填充起来,在于将一些模糊不清甚或存有疑窦的问题梳理清晰起来。通过如此联缀、填充和梳理,以给现今和未来之后裔提供和留存一点东西,达到“晓我史,知我根,记祖宗,传后人”之目的。同时,写此补(考)记,也是配合这次编修澄城县党氏家族族谱(发起人为韦庄镇党家塬村党东阳先生)而为,解决了本村续谱中存在的诸多疑难问题。程庄村党氏族谱这部分,是在乡士党万斌(1941年生,十七世孙)的牵头组织下,由党全绪、党五成、党孝才、党玉民、党忠俊、党七金、党有才等参与编修完成。他们在中付出的辛劳不可忘记。希望后世之来者也能像他们一样,勿忘宗典,肩负重托,坚持续写好党氏家族之历史,尤其是把家谱一代一代地续下去,不可中断。我想,不管再过多少年,都要使我们的后人知根知底,不能忘本。若能达此终极,就算我这份补(考)记没有白写,我将会感到万分欣慰,现在党氏家族所有的健在者同样会感到非常高兴。为了终成所望,党氏家族的后裔们,努力吧! 这里用我草写的一首拙诗作结—— 感 念 先 祖 元 末 明 初 程 流 亡,党 氏 永 乐 迁 此 庄。 三 棵 古 槐 东 相 望,本 是 洪 洞 桥 底 郎。 祠 堂 高 筑 书 声 亮,耕 读 传 家 复 从 商。 庙 宇 堂 皇 香 火 旺,把 酒 长 祭 思 故 乡。 朗 朗 乾 坤 六 百 年,感 念 先 祖 地 天 长。 代 代 相 传 本 莫 忘,续 写 党 氏 好 华 章! 附件:1、程庄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前附家谱封面和扉页内容) 2、澄城县程庄村玄帝祠碑文(清抄) 3、山西省洪洞县行政区划图(新版局部) 公元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六日 附件1:程庄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前附家谱封面和扉页内容)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澄城县程庄玄帝祠誌 赐进士文林郎知澄城县事河东安邑王遇春 将仕郎□澄城县…………………… 邑东十里许曰程庄西南隅建玄帝祠一□□□像彩绣金壁坚□□固乃庄之□*士党得春鸠众捐资之所成也每岁三月三日□□□一□□祈祷者仰为福声鹓进□集香火无暨□风气之攸□神灵之感佋□□□向□□不啻登□□之余景也帝之祸福灵应佐 国功烈掀揭宇庙万世不磨兹不敢□矣来日祠宇之□□□像□剥落四党□善士当视为召之□棠相继而補葺之又不特党庄之一方可□□□左 明万历□□冬中吉邑人金溪郑思贤记 功于祠者 李有男 李成家 习登科 杨登高 孙荣显 工匠人昼武守业泥安洛木王宗 明嘉靖四十四年起盖庙宇为首 党君宣 党 烈 党 □ 党永庄党永□党永□ 党君位 党君宠 乡老党得春党遇春男 党永兴党□□党□□孙 党君清 党君升 党君□ 党□男党□男党思孝党养气党养宕党养□男党九善 党保第党□男党永贤 党永孝 党永法 孙 党君下 党君秋 党尧男党□正党守正党守□党守□党守信党守仁孙党黄孙党时春党自置党时季 党□前党□男党自□党自□党自□党自来党时秋党自敬 党坤党左党右男党自得党自成党自直党自□党时义 党□□党□□男党永恩孙党君盛党君照党君舍党君法党君训 党□侄男党平党□党□党厢党闱党臻金孙党进位党进府 党涷党□党思贤男党养强党养□党养科党养禾 党□党贤男党养畏党养志党养□党养民党养云党养务党养缘 党润党津党河党浪党朝党双男党光云党光务党光显党光雨 党礼党良党奉党辉党要党热男党永□党永受男党君成党君部 党宰男党君安党君可党君喜男党垒修 党守业男党君忠党君宽党君全党君赐 党 凌 党永□ 党君□ 会首孙荣显 党良到 党养气 党君清 · 说明:一、此祠碑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前,迄今四百三十余年, 已剥蚀不清,清抄文本中若有不妥处,以原文碑为准。 二、文中标『□』号的为全蚀或半蚀处,无法考认。 三、文中标『*』号的为疑考字。本字疑为〖进〗字。 清抄着:党九生 党文龙 清抄时间: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一 附件3:山西省洪洞县行政区划图(新版局部
说 明 写此补(考)记,深感难度较大,因各方面所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错讹之处亦可有之,诚望阅后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完善。同时,对在写此补(考)记过程中提供帮助支持的本村党明德、党绪奎、党全绪、党万斌、党孝才、党贵堂、党文龙等表示衷心地感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在赴洪洞县考察中热情接待、悉心指导、提供诸多方便的该县原县志办主任、《洪洞县志》和《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主编张青,现任县志办主任贾立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副总经理何东海及研究员刘婷,以及县地名办、档案馆的负责同志等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笔 者 2014年7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