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望洪洞是我家——始祖党泰迁入程庄村补(考)记(上)

 新父母在线 2019-12-08

编者按:日前,《党氏家族报》编辑部收到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澄城县党九生发来的最新研究成果《遥望洪洞是我家——始祖党泰迁入程庄村补(考)记》。本文考证详实,水平较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将近3万字,所以分两次(上、下)刊发,今天刊发上篇,明天刊发下篇。

遥望洪洞是我家——始祖党泰迁入程庄村补(考)记

陕西省澄城县   党九生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流传数百年的民谣至今在明朝移民的后裔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此民谣以前并未触动我之神经,只是在2012年春喜得一份始祖党泰十六世分支家谱后,方引起心灵之震动,对此倍感兴趣。因为家谱开言道“始祖山西平阳府弘童县桥底村人也,后至太迁此为民”。至此,我才知道我村党氏家族之来历——原本是真正的洪洞后裔。

围绕这份非完整、断代式的家谱,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走访了不少人,并就某些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基本弄清楚了相关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始祖迁出的历史背景

始祖党泰大约出生于元末明初,居洪洞县桥底村。当时从全国范围讲,大的背景是:朝廷的压迫重,战乱多,灾害多,老百姓不堪忍受。所谓“压迫重”,就是指在民族歧视政策下为世人所罕见的元朝的野蛮、残酷的政治统治,如将人分为四等(由高至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按等分地,残暴统治,造成严重不公,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从而导致各地不断起义。所谓“战乱多”,就是指善战的元军与起义军长达十数年大规模的频繁作战,死伤太大;加之明初因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而引发的持续四年之久的大内战,也造成过大伤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疲惫不堪,人口严重失衡。所谓“灾害多”,就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多,造成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因黄河“善决善淤善徙”,而元王朝却数十年置之不理,任其泛滥,从而使广袤的沃土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身,不少地方人烟绝迹,村舍变废墟,良田成沙滩,所剩无几的居民往往又在黄水过后的瘟疫中命丧九泉,时许多州府人口不足千户。陕西也是当时战乱较重的灾区。镇守山西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后被封为河南王等),因平定陕西地方势力和江淮起义军调遣不从而先后与陕西军阀李思齐等连年互战,决战于关中等地区,使陕西地区屡遭兵乱;红巾军刘福通北伐,陕西也是其西路军与元军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的重要战区;后来的明军北伐,陕西同样遭受连绵战患之苦。同时,彼之陕西疫情多而甚,百姓户口凋残。总之,因元王朝的残暴统治、连年不断的战乱及接连不断的各种严重灾害,使豫、鲁、冀、皖、苏、陕等原黄河、两淮流域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流民漂野,饥寒难生,正如史书所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积骸成丘,居民鲜少”,“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人力不至,久致荒芜”之景状。面对如此惨状,明太祖朱元璋也痛心地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据史书记载,元朝统治中国虽然不到百年,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它朝代难以比拟的。

而与全国大背景不同的是,正值中原等地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北方的山西及南方的江浙等地,因遭受的战乱少、灾害少,农业发展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人们纷纷逃往那里,造成人口极度过盛。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国总人口为5987.3万人,河南的人口为189万,河北为189.3万,而山西却多达403.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还多。

明朝统治者平定战乱后,为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制定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由政府强迫组织的大移民活动。大移民主要在“山后”地区(今燕山以北和内蒙西部)、江淮一带和山西地区三个源地实施,而以山西地区为重点。山西移民史称洪洞大移民,不仅在明初移民中规模最大,而且在中国移民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移民活动(即家谱上所谓的“太迁”),真可谓空前绝后,世界罕见。

明初洪洞大移民主要集中在洪武元年(1368)至永乐十五年(1417),历时50年,前后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波及18个省500多个县,移民人数近百万。当时朝廷确定的移民原则是,把农民从狭乡迁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到地广人稀的肥沃之地。中原地区是移民迁入的中心区域。这也是明初大移民区别于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的显著特点(以往移民皆由内陆迁往边远脊薄贫穷地方,多因屯田戍边之国防需要)。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以山西、河北塞外、山东东部为输出地,向河北(塞外除外)、河南、山东西部等地迁民。

始祖党泰所居洪洞县,位于晋南,是平阳府(今临汾市)乃至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重点迁出人口的县份。该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县城北关的广济寺(寺外有棵汉代大古槐)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便将这里作为北方迁民的集散地,在此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办理移民手续,发放川资(迁移路费)凭照。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的迁民顺序(先迁出逃战避难到山西者;再迁出在山西无地耕种者;最后迁出山西籍有地耕种者),并据《明史》、《明实录》和《澄城县志》的记载,始祖党泰在政府的组织监护下,于永乐元年(1403)携妻带子由洪洞县桥底村迁入澄城县程庄村,安居乐业,不断繁衍,发展壮大,业彰绩显,迄今凡六百一十一年矣。

二、迁入程庄后的大体发展过程

始祖迁入的程庄村(又名“池庄”),位于县城东4公里处。据《澄城县地名志》(1984年版)记载,该村系唐朝至德年间(756—758)所建村,因姓氏而得名。建村后约六百年至元末明初,因元朝的野蛮统治、频仍的战患和多重的自然灾害,与中原等大范围的富庶村庄一样,整个村庄沦为空壳村,一片狼烟,终不闻程氏音讯。

始祖有三个儿子,长子党益,次子党俊,少子党威。迁入程庄后,居住在南城上(今程赵村第三村民小组)。为了纪念迁入之事,让后辈知晓祖先之来历与根基,他依当时迁民在洪洞广济寺老槐树下的口约,代表三个儿子在村西由南而北栽植了三棵槐树。这三棵树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长得又粗又大,枝繁叶茂,成为远近闻名的参天巨树(先辈有人夸张地说“从冯原壶梯山上便可望见之”),与洪洞广济寺外的古槐遥相呼应,不由使人产生联想,追根溯源,牢记先祖。不过客观地说,随着始祖迁入时间愈加久远,加之续写家谱中断,后裔们很少有人将两者联系起来,也不知古槐之来历,有违始祖初衷。三棵古槐一直为程庄党氏家族集体所有。只可惜这几棵古槐在“文革”中也难逃其劫,被合并后的程赵村作为破“四旧”于1970年前后伐卖。现在五十岁以上的程庄人都曾目睹过参天古槐的伟岸风彩。

言及发展过程,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分居住点的扩展、人口繁衍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居住点的扩展

程庄村东临西夏村,西接越家庄村,北与代庄村相望,南与赵庄村近交,有耕地2400亩。六百余年来,始祖和他的后裔们一直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为了便于耕种和管理,始祖在南城上定居后,将成年的长子和次子安排到村北的后城(今程赵村第一村民小组)居住,形成南北两个定居点。若干年后,后城人口发展快,容纳不下,又将一部分人分散到紧靠其南的槐院居住(今程赵村第二村民小组)。因这个槐院紧贴后城的南侧,又无城门,故称“城外边”;同时因其夹在南城与后城之间,故又称作“腰槐院”。至此,最终形成南城、后城和腰槐院三个定居点。

(二)人口繁衍

关于人口之繁衍,因现存家谱的非完整性、断代性以及其它原因,其历史状况难以说清楚。这里依此家谱、相关鉴证资料及先辈口传之辈份称谓,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续接起世系,并根据统计资料,陈明现人口状况。

先说这个家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家谱(附件1),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新换本家谱。从扉页上看,显示了原家谱重修的时间、始祖的原籍及迁入时间等内容。原家谱曾有三次大的重修,其时间分别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乾隆年间和嘉庆元年八月。始祖的原籍为“山西平阳府弘童县桥底村”,“后至太迁此为民”。新换本家谱是在十三世孙党得(德)育、党得(德)著建议主持下续修的,尔后续谱两次即便终止。从家谱自身看,系始祖党泰的三儿子党威这一支脉(始祖党泰之长子党益及其室人、次子党俊及其室人只列出姓名姓氏),一直为南城上所保存(传至党有才);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前由党得春(本家谱所列五世祖之一)组织复修玄帝祠时所立的已残损不清的碑文(附件2)看,当时参与者达百余人,其中“君”字辈的除本家谱上所列的君安、君喜之外,尚有君宣、君宠、君清、君升、君位、君可及君下、君秋、君盛、君照、君舍、君法、君训、君成、君部、君忠、君宽、君全、君赐等人。可见,此家谱确系南城党氏在对前总家谱分离基础上续写相传之家谱,他们是二世祖党威的传人。家谱上前后相承地续列了十六世党氏家族成员的名字。最后一次续谱是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第十六世孙党士英等四人组织,形成迄今129年的断代。后城和腰槐院的党姓人氏,系二世祖党益和党俊之后(一说为一大支,因家谱散失,无从细究)。现在党氏家族成员之间的称谓,都是根据先辈之口传而叫的。辈份是南城上低于腰槐院,腰槐院低于后城,亦即南城上辈份小,后城辈份大,腰槐院居中。

关于党氏家族的世系,首先应求得统一。根据南城上保存家谱第十四世长孙“兴”字辈与腰槐院“兴”字辈相契合;而腰槐院“兴”字辈之父辈为“新”字辈(第十三世孙)又与后城“新”字辈相契合,后城“新”字辈之子嗣为“树”字辈。由此界定,南城上和腰槐院之“兴”字辈与后城之“树”字辈,同为始祖党泰之第十四世孙。今按此方可将家谱断代后的世系从书面上续接起来,且此续接亦与先辈口传辈份称谓完全吻合。依此续接,目前程庄党氏家族已延续至第二十一世,其长男党泽鑫于1992年在南城上出生。

纵观横看,程庄村党氏家族的繁衍,根基壮实,枝繁叶茂,其状呈现一个基本正常的宝塔型结构。特别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全家族约230人)至七十年代末这三十年间,人口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之后,因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下降。截止2013年底,全家族(含户籍在外者)共有人口642人,其中南城148人,后城321人,腰槐院173人;户籍在外的160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学生39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相当职务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9人。

我党氏家族历史上有何名人,拟或发生过何重大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近代以来,党氏后裔举先祖之旗,承先祖之业,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新的业绩,也使程庄村旧貌换新颜,成为一个较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自上世纪始,在程庄村历史上值得圈点的人物不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民国初年,第一个闯出陕西,在山西洪洞县经商并担任该县商会会长的党树义(约1885年生,十四世孙);民国前后,第一个走出程庄,在县城入股开办饮食业并经营钱庄生意的党树信(1889年生,十四世孙);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山西经商尔后又返澄经商,在当地颇有名望的社会贤达党林贵(1905年生,十五世孙);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个跨出县门,长期在西安与他人合伙兴办文化实业(电影院)的两兄弟党佩贤(1916年生,十五世孙)、党佩哲(1918年生,十五世孙);解放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壶梯山(东牙曲)战役中英勇牺牲而被澄城县志光荣记载的党振东(1919年生,十六世孙);解放后本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兰州大学),在澄城中学工作数十年的骨干教师党杨绪(1937年生,十六世孙);一直默默无闻守候在教育园地的本村第一位小学校长党全绪(1943年生,十六世孙);在全县财会界处于领先地位,较早被评为会计师职称且多年担任县职改评委的本村第一位会计师党绪海(1946年生,十六世孙);拼搏于澄城建筑行业、德馨业精的本村第一位县建筑公司工长党五金(1953年生,十六世孙);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中专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三十余篇论文且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奖,担任县民政局纪检组长的本村第一位正科级领导党九生(1957年生,十六世孙);奋战在澄城粮食战线的一面旗帜,本村第一位国有基层粮站主任党金堂(1926年生,十七世孙);在金融战线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本村第一位县农行下辖营业所主任党全楼(1933年生,十七世孙);在县政法战线工作多年的老中专生,本村第一位检察官党战飞(1936年生,十七世孙);本村较早调入中共澄城县委工作,尔后担任县委农工部副部长的党玉民(1954年生,十七世孙);先后在澄城、西安工作,现任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勘探总局助理调研员(副处级)的党亚利(女,1961年生,十七世孙);在公安战线工作多年,现任澄城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党西峰(1962年生,十七世孙);西安石油大学毕业,有研发成果和论文获省、厅奖励,现任澄城烟厂基层支部书记的党宁利(女,1966年生,十七世孙);江苏大学毕业的高级工程师,现任西电集团宝鸡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党向东(1969年生,十七世孙);自学成才,在西北电建集团第四工程公司任离退办主任,荣获国家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党宪荣(1954年生,十八世孙);毕业于宝鸡供销商业学校,担任澄城县副食公司副经理的党荣香(1962年生,十八世孙);供职于西电集团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及西电集团巾帼创新能手称号的党红侠(女,1966年生,十八世孙);承父有为,现任澄合矿务局铁路处所辖车站书记的党军旗(1968年生,十八世孙);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现任新疆克拉玛依华隆实业集团(油田)公司经理的党延辉(1981年生,十八世孙);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现于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党红梅(女,1977年生,二十世孙),等等。他们和其他在村的优秀人才一样,都是程庄村的骄傲,也是先祖们的荣耀,发挥着承接过去、启迪未来的作用,鼓励来者悉心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明天,描绘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程庄!

(三)文化建设

据先辈们讲,党氏家族先祖自迁入本村以来,辛勤耕耘,艰苦创业,持续发展,实力较强,创造了不少辉煌。何以言之?因为本家族历史上所修建的庙宇和祠堂,其数量之多,规格标准之高,外观之漂亮,都是方圆数十里所没有的,过往行人非常季羡。当今日知我始祖为洪洞人氏,我以为先祖当年可能将晋商之传统植入新地,鼓励后代不断地外出经商赚钱。不然,那么多的庙宇和祠堂是根本无力修建的。由此看来,我们的先祖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人其绩当永远怀念!

下面所介绍的祠堂和庙宇,因年代久远,几无史考,其捐建的时间等情况不得而知;同时所有庙宇在中华人民共华共和国成立前均遭国民党军破坏,后来祠堂亦被拆除,所以这里仅凭先辈口传和对祠堂的一点印象,唯作简单描述。

先说祠堂。此祠族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官房”,紧依腰槐院之西,东有一南北窄巷,西距玄帝祠约50米,两相侧立。院落居高处,面积约半亩。坐北朝南。北有三间跨度较大、看似宏伟的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西、东厢房为解放前后续建),南为大门。从当时正房内外状况看,该祠修建较早,曾几经翻修。正房为党氏家族成员祭祖和私熟上课之用。厢房修起来后,该祠便被改为程庄小学,兼有祭祖功能。昔每逢春节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族人在恭祭祖先之后,便在院内敲锣打鼓,排练秧歌,唱戏演出,非常热闹。程庄与赵庄合并后,该祠改为村部,成为村上的办公场所。1966年“文革”开始后,村上利用其西南角的一处房子开办了小卖部,为群众购物提供了方便。1987年,该祠被村上拆除,用于修建新学校。

再看庙宇。我村庙宇之多颇为惊人,大小近十个,东西南北中皆有之。从外表上看,所有庙宇的外墙全用砖块包砌着,地上铺的全是青石条子,每个大的庙里还挂有铁制吊钟,非常讲究。这全然体现了我们先祖对庙宇文化的重视。

村东娘娘庙。庙址在今腰槐院以东约150米处,两年前,原庙主体窑洞尚在。坐北朝南。昔庙内有一娘娘神像,镶嵌在木楼里边。窑顶上有个小亭子,很漂亮。族人来此祭祀,全在祈求生子育孙,保子孙平安。

村西玄帝祠。庙址在祠堂以西,东临南北大路(遗址在今后城党永洁新居东南角)。此祠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复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前。复修是在山西安邑人王遇春任澄城县令期间,由五世祖党得春(疑为进士,曾于山西为官)鸠众捐建,第五、六、七世百余族人参与,并立碑文(已残损不清)以志纪念。此祠坐西朝东,祠内迎面为玄武大帝和左右护卫三尊大神像,南北两侧各有一排小神像。祠外有棵又粗又大、颇富吉祥之意的爬爬柏树。玄帝祠是远近闻名的标志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帝神威坐,叩者如云,香烟缭绕,暮鼓晨钟,特别是每岁三月三日,前来该祠祈祷者甚众,鵷声似歌,其情景实乃罕见。在紧贴玄帝祠的南侧,有一小庙,名曰圣贤庙,南向,内有一尊疑为孔子的神像,供族人特别是读书人祭祀之用。

东南老爷庙。庙址在今南城上村东、南硷胡同北埝上(俗称“硷底下”)地中间。坐北朝南,庙在高处。庙前有爬爬柏树,庙内有一尊魁威的老爷神像,疑为关羽像。此庙宇应是先祖为纪念迁入而修建最早之庙宇。因为在明初,移民们思乡情难断,多处均修有关帝庙,借供奉蜀国大将关羽(称作“武圣关公”,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以寄托思乡之情。这样,关公老爷庙与三棵古槐,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作用上相衬,实可谓祭祖念故、思乡还愿的天成之所。

西南双双庙。庙址在今四组老槐院东头十字路口北,紧贴南北路之东侧。之所以称为“双双庙”,是因为这里有两个庙,背靠背,一个面南,一个面北。庙宇与南北大道成织布的梭子状。庙前有两棵粗大的柏树,庙内有神像,供族人烧香敬神用。

村北禹王庙。庙址在后城地北硷上路东偏南处,坐北朝南,庙内有大禹神像。族人年年都要来此烧香祈雨。特别是每遇旱灾,更是顶礼膜拜,祈求水王大禹降雨救灾,以图庄稼丰收,族人生存。

村中无量洞。庙址在南城与后城中间,腰槐院侧其北,距庙尚有一段距离。不过,近几十年来因腰槐院不断南扩,现至南新宅庄即在庙后(庙宇旧址在今二组党年楼新居大门前处)。此庙宇可能为始祖迁入后建造较早之庙宇,也是我村最大最好之庙宇,比玄帝祠更壮观、更漂亮、更引人注目。南向。庙前有半亩大的池子以蓄水之用,一周圈全是郁郁葱葱的柏树,其水中倒影甚为倩丽。庙内迎面坐落着无量爷大神像,东西两侧分别站立着两尊护卫大神像,看上去非常森严,孩童惧怕进入。庙的前间还悬挂着报时讯的大铁钟。来此祭祀的族人,都渴望得到无量爷的保佑,化祸凶为福祥,操善心而积阴德,成为好心好报之人。

以上介绍的是较大的庙宇,除此而外,在三棵古槐的西侧还有个庙宇,可能是观音庙(一说“药王庙”,内有一小神像),族人来此祭祀,意在向观音菩萨或药王爷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祛除百病、身体健康。在程庄村大涝池(由后城通往南城的南北路中、无量洞以西)的西北、西南方,分别坐落着马王庙和小小的安神庙,族人来此祈祷,以求六畜兴旺,水神佑安。

昔党氏家族的祭祀活动,时常有之,特别是每逢过大年,单家独户的入庙祭祀,便从除夕子夜开始,东南西北中一周圈地进庙宇,摆供品,烧香磕头,燃放鞭炮,真是香烟缭绕,响声震天,心中寄托,尽在其中。大年初一,便是族长带领下的集体祭祀,又进行着新的一个轮回,其场面更是感人,烘托出无穷的古香古味,令人心怡。

遗憾的是,如此美观惊人、文蕴厚重的庙宇却遭厄运,1947至1948年被国民党军36师拆毁修了战壕。从此,程庄党氏家族便失去了心理寄托的美好去处。(未完待续)

附件1:程庄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前附家谱封面和扉页内容)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第一世












































































































├───┬───┐































第二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注:益、俊分支家谱已失传)











├───┐


第三世






长子

次子








































































├───┬───┐



























第四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注1:始祖党泰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桥底村,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迁入澄城县程庄村。  

注2:图中标有▲记号的为家谱中所排本世首公。   

注3:本家谱“兴、作”字辈与腰槐院“兴”字辈和后城“树”字辈同为第十四世人。

注4:此谱第13世孙派字“德”、“得”两字混用,正确的应为“德”,这样也与五世祖“得春”之名的“得”子不重,符合古人起名之规矩。











├─┐

├───┬─┐











第五世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得春

遇春









































├───┬───┬───┐









第六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第六世






















































































































































第七世




































君安



君喜











































































├────┬─────┬────┬───┐






















第八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五子



























邦修

邦缘

邦果

邦本










































































├─────────────────┬──────┬─────────┐

第九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学武








绍继










绍武



绍贵



绍光















































├┐









├─────┬───┬──┐






├───┐


├──┐


第十世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成牙

成郎









成瑜

成琦

成璘

成琥


成璋


成瑞


成花


成帅

成领

























































├──┐













第十一世

















长子

次子


















定天


敬天

福天


寿天

允天


魁天

首天

乐天

和天















































































澄城县庄头镇程庄村始祖党泰十六世南城党威分支世系图

第十一世










































敬天

福天




寿天








允天









魁天



首天


乐天












































├───┐











├─┬────┬───────┐

├───┬──┐





第十二 世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世利

世恒

世贞

世禄







世宠

世荣

世耀




世粟

世恺

世昌

世遇

世隆

室人出醮



世仁














































├──┬──┬──┐












├───┐





第十三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长子

次子







德安


德全

德成

德长

室人出醮

德显

室人出醮

德著


德明



德育




德鳌

德加

德盈

德养




德广







































├┐
















├────────┐


 ├───┐



第十四世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作贤

作利




兴常





兴永







作文




作诗

作彦



作敬

作钦


作瑞

















































├──┬──┐


├───┐





├───┐




├───┐



第十五世









长子

次子

三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正茂

不祥

正起

正行

正顺

正隆





正身


正治

不祥

正修

正彩



正才

正玉

正清


正举

















































├┐

├┐

├┐

├┐







├┬┐





├─┐






第十六世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长子

次子














士温

士和

士俭

士恭

士良

士让

士堆

士金







士英

士选

士志

士元


士慈


士傑




士升

士积











































澄城县程庄玄帝祠誌

赐进士文林郎知澄城县事河东安邑王遇春

  将仕郎□澄城县……………………

邑东十里许曰程庄西南隅建玄帝祠一□□□像彩绣金壁坚□□固乃庄之□*士党得春鸠众捐资之所成也每岁三月三日□□□一□□祈祷者仰为福声鹓进□集香火无暨□风气之攸□神灵之感佋□□□向□□不啻登□□之余景也帝之祸福灵应佐    

国功烈掀揭宇庙万世不磨兹不敢□矣来日祠宇之□□□像□剥落四党□善士当视为召之□棠相继而補葺之又不特党庄之一方可□□□左

明万历□□冬中吉邑人金溪郑思贤记

  功于祠者

  李有 李成家

  习登科 杨登高 孙荣显

  工匠人武守业安洛王宗

明嘉靖四十四年起盖庙宇为首 党君宣      □

   党永庄党永□党永□   党君位 党君宠

乡老党得春党遇春 党永兴党□□党□□  党君清 党君升 党君

党思孝党养气党养宕党养党九善

党保第党党永贤 党永孝 党永法  党君下 党君秋

党尧□正党守正党守□党守□党守信党守仁党黄党时春党自置党时季

□前党□党自□党自□党自□党自来党时秋党自敬

党坤党左党右党自得党自成党自直党自□党时义

□□党□□党永恩党君盛党君照党君舍党君法党君训

侄男党平党□党□党厢党闱党臻金党进位党进府

党涷党□党思贤党养强党养□党养科党养禾

□党贤党养畏党养志党养□党养民党养云党养务党养缘

党润党津党河党浪党朝党双党光云党光务党光显党光雨

党礼党良党奉党辉党要党热党永□党永受党君成党君部

党宰党君安党君可党君喜党垒修

党守业党君忠党君宽党君全党君赐

     党永□  党君□

会首孙荣显 党良到 党养气  党君清

·  说明:一、此祠碑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前,迄今四百三十余年,

已剥蚀不清,清抄文本中若有不妥处,以原文碑为准。

  二、文中标『□』号的为全蚀或半蚀处,无法考认。

  三、文中标『*』号的为疑考字。本字疑为〖进〗字。

   清抄着:党九生   党文龙

清抄时间: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一

附件3:山西省洪洞县行政区划图(新版局部 

 

  

写此补(考)记,深感难度较大,因各方面所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错讹之处亦可有之,诚望阅后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完善。同时,对在写此补(考)记过程中提供帮助支持的本村党明德、党绪奎、党全绪、党万斌、党孝才、党贵堂、党文龙等表示衷心地感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在赴洪洞县考察中热情接待、悉心指导、提供诸多方便的该县原县志办主任、《洪洞县志》和《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主编张青,现任县志办主任贾立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副总经理何东海及研究员刘婷,以及县地名办、档案馆的负责同志等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者      

2014年7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