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青海省林业厅厅长党晓勇

 新父母在线 2019-12-08

党晓勇,男,回族,1962年7月生,青海民和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青海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青海省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作为青海省林业厅厅长,党晓勇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为此,他专门在《中国绿色时报》刊发题为《勇当引领者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文章。

党晓勇在文章中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青海省进一步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指明了方向。青海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亚洲重要的河源区,维护着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水资源安全;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有着深刻影响。青海林地面积1.13亿亩,森林面积6618万亩,湿地面积1.22亿亩,林业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对全国的最大贡献。

党晓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青海发展的新方略。它闪烁着理论创新的光辉,体现青海人民的大局观,凝聚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是保持生态优先地位的有效途径。林业部门要先行先试,创新创优,争做引领者,当好排头兵,努力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林业网2016年6月27日刊发对党晓勇厅长的专访,全文如下:

专访青海省林业厅厅长党晓勇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三江源头”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整理

记者:青海省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您认为,防沙治沙对于青海有什么重要意义?
   

党晓勇:我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和重要节点。同时,我省也是全国荒漠化严重的省份之一,现有荒漠化土地1903.58万公顷,沙化土地1246.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沙区、共和盆地、青海湖环湖、黄河源头、长江源头和泽库地区。我省作为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和重要节点,境内有北、中、南三条线路,涉及青藏铁路、格库铁路、兰新铁路、宁张公路、109国道,以及西宁、德令哈、格尔木机场等多处重要交通枢纽,沿线气候干旱,沙化土地面积大。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防沙治沙对于我省来说,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沙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记者: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党晓勇:多年来,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由上个世纪末年均扩展31.6万公顷,到现在年均减少1.1万公顷,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尤其在组成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干线周边的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减少风沙危害和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完成了省级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十二五”以来,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项目、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建设、国家沙漠公园试点项目建设等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全省沙区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43.58万公顷,完成投资91132万元。
   

二是实现了沙化土地逆转的历史性转变。根据青海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03.5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4%;沙化土地面积1246.1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3%。与2009年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比,荒漠化和沙化年减少速率略有提高。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共和盆地沙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其中黄河源头沙化土地减少量最大,为4.1万公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成效凸显。环青海湖沙区及其周边持平,流动沙地减少量与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增加量相等,说明沙化土地在逆转,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三是促进了沙产业发展,拓展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十二五”期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柴达木盆地枸杞的区域种植优势,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3.9万亩,种植区域从柴达木盆地扩展到共和盆地,呈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
   

四是科学治沙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等严重干旱缺水沙区采用了大面积的封沙育林(草)技术,沙生灌木乡土树种育苗造林技术,节水灌溉、杨柳插干深栽等造林技术,达到了快速恢复沙区植被,提高沙区生态功能的成效。在柴达木盆地青藏铁路沿线营造护路林127公里。在共和盆地沙珠玉地区自西向东建成了封沙育草区、固沙试验区、农田防护林等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在贵南黄沙头风沙前沿地段开展万亩治沙造林,建立了6万亩治沙示范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现已建成沙棘固沙林6万余亩,治理面积10万亩,探索了一套高海拔地区沙化土地科学治理的模式。
   

五是防沙治沙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治沙工作。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每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活动,使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加大了全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认识。
   

记者:您认为,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有哪些主要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
   

党晓勇: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机制。“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等5个办法,省林业厅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等两个办法。海西州人大出台制定了《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海西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行政法规。同时,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防治土地退化沙化,省农牧厅制定出台了《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区以草定畜实施办法》。
   

二是工程带动。“十二五”期间,依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防沙治沙211.12万亩,完成投资19215万元。依托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完成治沙任务120.2万亩,完成投资12330万元。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在沙区县完成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79.4万亩。林业工程的带动和覆盖,加大了沙区人工造林种草、封山(沙)育林(草)等防沙治沙力度。
   

三是科技支撑。我省沙化土地属于高海拔沙地,类型多,治理难度大,必须走科学治沙的路子。在防沙治沙中,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不断摸索治沙经验和模式。“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紧密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将林业科技成果和成熟、实用、先进技术等有效组装配套,实施中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33项,省级31项。通过项目实施完成示范造林16590亩,繁育基地4860.5亩,繁育各类苗木710.5万株。
   

四是产业推动。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等沙区绿洲及周边,大面积人工营造枸杞经济林。“十二五”期间,种植区域从柴达木盆地扩展到共和盆地,呈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形成诺木洪、巴隆、怀头塔拉、大格勒、郭里木德等规模化种植区,诺木洪(宗家镇)形成14万亩的种植规模,成为我省最大的枸杞产区。枸杞产值32亿元,枸杞产业农牧民劳务增收达6.6亿元,带动农户1.34万户,农牧民3.6万人。
   

五是社会参与。治沙造林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可以继承、转让、拍卖,长期不变”的政策。同时还提出“三放开”,即对造林绿化开发治理荒山、荒滩、荒沙的“投资对象,投资渠道,投资形式”放开,无论国家、集体、个人都一样对待,充分调动了沙区农牧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治沙造林的积极性。海西州德令哈市成立了防沙治沙公司,实行专业队承包治沙,组织800余户、5000余人次参与治沙造林。

党晓勇厅长(右一)在海西州检查指导工作

共和盆地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