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威 作 福 zuò wēi zuò fú 作 威 作 福 【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出自】 1.出处《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2.《梁书·武帝纪论》:“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 3.《晋书·刘毅传》:(刘)墩勃然谓(郭)彰曰:“君何敢恃庞,作威作福!” 【语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绝不是~的老爷。 【近义词】:任性妄为 无法无天 为所欲为 胡作非为 为非作歹 专横跋扈 横行霸道 耀武扬威 肆无忌惮 飞扬跋扈 扬威耀武 【反义词】:俯首贴耳 【成语故事】 (一) 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 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议郎”。 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敢于直言,他看不慣宦官们政权夺利、贪赃枉法的丑恶行径,多次上书汉顺帝。由于李固说得有理有据,得到了皇后梁氏的支持,因此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职。 孙程等宦官对李固恨之入骨,必欲之至死地而后快。于是,他们在顺帝的大舅子、大将军梁冀的支持下,联名向汉顺帝告状,说李固排斥皇上的亲信大臣,使这些臣子不能尽心侍奉皇上,还说李固平时狂妄自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罪该杀头。 汉顺帝知道后,征询了梁皇后的意见,幸亏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他免遭灾难。 (二) 牧野之战,商军大败,殷纣王鹿台自焚,强大的西周灭掉了殷商。都城朝歌被废,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被移往洛阳,周武王让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余民。 武王慕纣王的叔父箕子之名,派召公释放了箕子,并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道。《尚书.洪范》是根据箕子的话写成的。 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以堵塞治理洪水,违背了自然规律,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排列扰乱了,许多水利工程都以失败告终。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顺应自然规律以疏为主,天帝就帮助他,使之治水成功,免除了洪水泛滥之灾。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天受到感动,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他,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箕子总结出上天规定的治国常理是:“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百姓,用六极惩戒罪恶” 。他总结说,要想当好天子,就应当像做父母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 其中在三德中,他指出只有君王才能作福作威,臣子不能。后来引用时常用作威作福泛指凭借职位,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箕子把自己的治国之道和盘托出,并非有意于食周粟做顺民,而是把自己在殷商这一段的历史做个总结,以便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武王也觉察出箕子的用意,他不愧是一代明君,胸怀宽仁,便封箕子于朝鲜,并且不把他当作臣子对待。箕子遂率商朝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东渡朝鲜,至于今之平壤,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治国毋偏毋颇,以仁以德,辅以律法,颁布施行了“犯禁八条”,国中大治,老百姓夜不闭户,安居乐业,创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被中原称誉为“君子之国”。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今日之“三仁祠”在淇县摘星公园内。 【英文】 act like a tyrant; lord; ride roughshod over others; tyrannically abuse one's power |
|
来自: fuhaizhenren > 《成语 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