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级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内容最全)

 Hi老刘老师 2019-12-08


一、物质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

(1)物质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也就是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2)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的时候,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就会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3)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即电荷是守恒的.在转移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可见,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    

(3)e=1.60×10-19C;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

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

汤姆生枣糕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

卢瑟福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玻尔量子化轨道: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现代电子云模型:20世纪20年代以来 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著名的 测不准原理.

三、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1、摩擦起电.起电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接触起电.起电实质:电子通过直接接触发生转移 

3、感应起电.起电实质:物体中的电荷重新排列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静电的基本概念

(1)静电:即相对静止不动的电荷,通常指因不同物体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在物体表面所带的正负电荷。

(2)静电放电:指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静电感应所引起的物体之间静电电荷的转移。通常指在静电场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击穿其间介质而进行放电的现象。

(3)静电产生的原因:

1、微观原因:

根据原子物理理论,电中性时物质处于电平衡状态。由于不同物质原子的接触产生电子的得失,使物质失去电平衡,产生静电现象。

2、宏观原因:

①物体间摩擦生热,激发电子转移;

②物体间的接触和分离产生电子转移;

③电磁感应造成物体表面电荷的不平衡分布;

④摩擦和电磁感应的综合效应。

(4)静电造成的危害:

①高压静电放电造成电击,危及人身安全。

②在多易燃易爆品或粉尘、油雾的生产场所极易引起爆炸和火灾。

③电子工业:吸附灰尘,造成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件的污染,大大降低成品率。

④胶片和塑料工业:使胶片或薄膜收卷不齐;胶片、CD塑盘沾染灰尘,影响品质。

⑤造纸印刷工业:纸张收卷不齐,套印不准,吸污严重,甚至纸张黏结,影响生产。

⑥纺织工业:造成绒丝飘动、缠花断头、纱线纠结等危害。

静电的危害有目共睹,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已经开始实施各种程度的防静电措施和工程。

(5)静电的防范:①保持空气湿度;②使用避雷针;③良好接地

四、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必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人们得出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负电荷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个物体(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有两种可能:

a.都带正电;

b.都带负电. 

(3)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可能:

a.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

b.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c.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用已知电荷:取两个已知带电物体,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用它们分别靠近该物体,若一个被吸引,一个被排斥,则该物体带电,而且该物体所带的电荷与之相互排斥的那个物体所带电荷相同;若两个都被吸引,则该物体不带电.该方法适用于检验物体所带电荷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六、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定义: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2)组成: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验电器的使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实验现象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也就是说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

七、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看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因为任何带电体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看物体是否会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因为只有该物体带了电,它才有可能跟其他带电体相互排斥.若相互排斥,这时可以肯定该物体带有与其他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3)利用验电器.只要物体带电,则当它接触(或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都会张开一定的角度.同时,验电器还能大致判别带电的多少(即通过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大小来比较)和检验带电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即将待检验的带电体与带有已知电性的电荷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有无减小的过程,若有,则带电体上就带有跟验电器上电荷电性相异的电荷.反之,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