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呼噜的人为什么吵不醒自己 | 趣问万物

 昵称535749 2019-12-08

把科学带回家

专注于孩子的科普教育7小时前

【本文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ID:steamforkids】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打呼噜的人为什么吵不醒自己?

500

当你稍有困意正准备入睡,旁边却传来同住者“呼噜噜”的打鼾声,于是一个失眠的漫漫长夜就开始了……听着这震耳的鼾声,你是否也怨念地想过:这家伙怎么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

这同样令科学家感到困惑,在利用电极研究打鼾者的大脑活动后,他们揭示出了鼾声大作的人无法吵醒自己的原因——打鼾者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鼾声!虽然他们的耳朵没有被堵住,大脑却自动过滤掉了这种声音。

打鼾一般发生在深度睡眠时期,此时的大脑会进入“待机模式”。其中负责控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额叶开始监听传入的噪音。这部分大脑类似一个警报系统,它会自动过滤掉安全的背景噪音,比如我们自己的鼾声。只有当它接收到可能代表紧急情况的较大声响,如火警或婴儿哭声时,才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

既然打鼾者没法被自己的鼾声吵醒,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不吵醒他们的情况下,让他们停止打鼾呢?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建议是,你可以尝试用手肘适度推推他们,使其处于更易于呼吸的姿势。

值得注意的是,打鼾并不只是困扰身边的人,也可能威胁自身健康。如果经常打鼾得厉害,还是要引起重视。

A4纸的尺寸是怎么来的?

500

A系列包括A4纸的尺寸是根据纸张尺寸国际标准(ISO 216)制定的,从19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开始使用,也是如今应用最广泛的纸张规格。

量一量我们常用的A4纸长宽,你会发现它的尺寸是210mm x 297mm,即使用西方惯用的单位也是8.27英寸x11.7英寸,都不是个规整的数字。那为什么不用类似200 mm x 300 mm这样更容易测量的规格呢?

如果你把A4纸沿长边中点裁成一半,和A5纸进行比较,会发现它们的尺寸是相同的,而且长宽比也和A4纸相同,都是√2:1。难道是个巧合?再把A5纸裁成一半,和A6纸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它还是符合相同的规律。继续往下,也还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A系列的纸采用这个长宽比的原因——只有在√2:1的比例下,长方形才能满足无论对半分多少次,都能得到相同比例的规格(此比例可列方程求得)。

但同样的比例也可以选择更为规整的数字,为什么偏偏就选了210mmx 297mm这样的尺寸?刚刚我们是往小了裁,那现在往更大的尺寸推,A3就是把A4的尺寸翻倍,A2、A1同理,一直推到最大的A0,你会发现它们的长宽也并不是什么令人舒适的数字。但如果你把A0的长宽(841 mm×1189 mm)相乘得到它的面积,就会发现其中缘由——A0纸的面积刚好是1m2,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其他A系列的尺寸。

现在你明白了吧?还不明白?那就拿出A4纸和笔,在上面演算一下吧!

人能闻出多少种气味?

500

玫瑰的芬芳、美食的醇香、汽车的尾气……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气味。这些气味并非来自物质散发的某种“气”,而是构成该物质的分子被气流带进了你的鼻腔,刺激其中的嗅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让你产生“香”或“臭”等感觉。没错,你在厕所闻到的不可描述的气味也是如此。

但在对气味的识别方面,人类自知远不如许多动物。比如狗拥有22000万个嗅觉感受器,而人却只有500~600万个。这也是为什么搜救犬可以迅速循着气味找到受困者,而我们却难以闻出衣物上残存的体味。难道人类的嗅觉就真的这么弱吗?

在上世纪20年代,有人提出人类能分辨出1万种不同气味,但从没有人真正验证过这一点。2014年的一项研究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嗅觉——比你想象得更给力。研究者准备了128种具有代表性的气味分子,然后将它们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新气味。接着,他们找来了一些普通人,让他们辨别这些气味。要求辨别的每组气味中有两瓶是一样的,还有一瓶则有些许差别。研究者发现,当气体组分有50%以上的差别时,志愿者们就能辨别出它们是不同的。基于此,研究者对这128种气体分子可能被识别的排列组合进行计算,最后得出,一般人至少能辨别100万亿种气味的不同

先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只是科学家根据气味组合进行的推算,并不能真正算是可以辨别100万亿种气味。抛开这万亿级别的种类不说,现在的你能闻出空气中的哪些气味呢?

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500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但它们基本上都有个六棱的“骨架”。想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规律的结构就要追溯到雪花诞生之初。

让我们来到云端,这里有密集的小水滴和尘埃,当大气温度降低到-6~-15℃,水滴会凝结在尘埃周围形成一颗小晶核,这就是后来长成雪花的“种子”。就像种子吸收周围的养分,晶核也开始捕获附近的水分子。每个水分子都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夹角104.5°的氢原子构成,在液态或气态时原本在做着无序运动,但当温度降低,它们就开始变得遵守秩序,每个水分子都想尽可能多地牵住小伙伴,最后自然排列成六边形结构。这个六边形就像花盘,在随后的分支过程中还会长出“花瓣”。

在分支阶段,水蒸气会在小晶盘各处凝华,但水分子更容易附着在粗糙的地方,因此在边缘尤其是棱角上凝华更快,逐渐延伸出六个分支。这些大分支上也可能再形成小分支,而且基本都遵循60°的成角规律。当雪花变得足够大时,就会脱离云朵“苗床”,让我们得以欣赏到大自然的杰作。

500

不同湿度、温度条件下雪花的形状 | 图片来源 Researchgate

实际上,雪花并不只有平面的六角形,不同湿度、温度、气压等条件会将它们塑造成各种新奇模样。例如,在-5℃左右形成的雪花就可能是柱状的。另外还有三角形不规则粒子等形状。通常空气湿度越大,雪花的生长就越快,分支也越精细

虽说每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科学家通过在实验室控制雪花的生长条件,也能得到外观几乎相同的雪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