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世界-33 鱼缸里的娃娃鱼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青松he 2019-12-09
娃娃鱼是我们最常提到的国家保护动物之一。

它在1988年的时候,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从当上保护动物那天开始,娃娃鱼的鱼生都变了。

它从餐桌美食成了保护动物,又从保护动物重回餐桌美食。

 
 鱼缸里的娃娃鱼一景  2019.11摄
       娃娃鱼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鱼缸内饲养,便于观察其活动。缸底铺些洗净的沙砾碎石,注入30厘米深的潭水或井水,并投入少量金鱼藻等水草,布置成与捕捉场所相似的生态环境。沙石有吸附污物的作用;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供娃娃鱼产卵用。

 鱼缸里的娃娃鱼一景  2019.11摄

鱼缸里的娃娃鱼一景  2019.11摄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先给个背影”

娃娃鱼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早已混迹几千年。

对食物的追逐,是柴米油盐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

早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就提到了娃娃鱼:“其形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而随着养殖技术成型,非野生娃娃鱼甚至可以买回家中,当个存粮。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养活濒危物种,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中国人就是给养活了,还成千上万地养在养殖场内。

与人工环境里的娃娃鱼相比,野生娃娃鱼过得却很悲哀。

如今很难在野外发现一只娃娃鱼了,这事儿连国外的学者都着急。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娃娃鱼是一份大自然的礼物。

它存在历史比恐龙悠久,却始终没有多少变化,被叫做“水中的活化石”。

它属于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

同时它对水环境非常依赖,迁移能力较差,因此也是研究动物进化的好材料。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为了挽救娃娃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娃娃鱼驯养繁殖,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可谓一日千里。

为了补充野生群体,还将人工养殖的群体再放回野生环境中。

据不完全统计,放流数量达到105918尾。

但现在看来这个行为并没有改变什么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与样子充满违和感的,是它的小名“娃娃鱼”。

一说是娃娃鱼的叫声,像极了婴儿的啼哭声。

不过这是以讹传讹,娃娃鱼没有发声器官,声音可能是吐泡泡、吞咽发出的物理声音。

也有说法是娃娃鱼的四肢如婴儿般,胖胖的短短的。

养殖场里的娃娃鱼

奇妙的是,养殖场里的娃娃鱼并没有因为基因大混乱而变得难吃,品质甚至有所提升。

这让娃娃鱼的处境更加吊诡:

它已经不是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刻在了屏风上,笼子打开了,它还能重返自由,屏风上的它,就算是褪了颜色,起了线头,也得不到自由。

                      2019.1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