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些日常用语的来历

 爱雅阁 2019-12-09
一些日常用语的来历



  不孝有三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那俩是啥?鲜有人知。古时候认为,一不孝是不娶无子、断绝祖祀;二不孝是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是愚孝,无条件顺从父母,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劝告,陷父母不义;三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穷的叮当响外加父母年事已高,却不去某个一官半职挣钱供养父母。

  人有三急

  提到人有三急,多认为人排泄这事儿等不得,屎尿屁,是三急。大谬。古人所说的三急,是指心急,手急,性急。

  七情六欲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 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没悬念,不用解释。

  胡说八道

  原指“胡人”到内陆讲佛经。胡,是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八道是指佛经八圣道。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五大三粗

  “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六亲不认

  《汉书》说,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这些人都不认,那还了得。

  五毒俱全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三长两短

  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不愿意直说“遇难”、“死亡”等字眼儿,以此为讳称。实际上“三长两短”是棺木的形制。棺木用六片木材拼制:盖、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片是短木材。由于人死后才入殓上棺盖,所以盖忽略不计,故为三长两短。

  十恶不赦

  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出于古代法律《齐律》,称“重罪十条”: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5、不道,无道。 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7、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8、不睦。9、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10、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三姑六婆

  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五光十色

  五光:红、黄、蓝、白、黑。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透明。
 
图片
女人偷情为何叫「红杏出墙」?


“红杏出墙”原意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喻意妻子有外遇,同其他男人偷情。它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其实要说最早的出处,可能是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了著名的杂剧《墙头马上》。到了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的刘若云,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杏花春雨江南”、“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为什么呢?宋人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个非白非红、白里透红,很是厉害,活脱脱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引出诸多遐想来。而桃花,历来的形容词是“夭”,“桃之夭夭”么,泼剌剌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与杏花关联起来的著名美女是杨贵妃。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其遗骸,可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了。而杏花一旦和杨美女挂钩,风流二字自然是落不下了。到了清代,色情小说家李渔就更加胡说八道了:“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


杏花光是指代春色,进而指代风流美女,还是不行;关键问题是,这个杏花,总是要和“墙头”搭起钩来。“墙”是什么东西?看看古人的描写:

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姜夔《少年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墙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了。所以,“墙”是个很暧昧的东西。来看杏花和墙的搭钩。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

可见,在叶绍翁之前,喜欢把杏花和墙搭在一起的大有人在,老叶只是拾了别人的牙慧。既然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喜欢把玉面含羞的杏花,与代表男女相隔的墙挂靠一起,还总喜欢让杏花小姐在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外遇”这个字眼在过去听起来还有些刺耳,而今无论是谁说起与这个这眼有关的话题,都觉得很自然,好像是和穿衣、吃饭一样简单。虽然谈起与外遇有关的人和事,还免不了有些许的神秘,但对于无论是谁发生外遇,都觉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社会在变还是人在变?


男人出轨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然而在两性关系已比较开放的现代社会里,也有一些女人因为某些原因红杏出墙。曾问一个已婚女子,你怎么看红杏出墙,她的回答是需要。问她为什么需要,她说需要就是需要。那就请看看《廊桥遗梦》吧。

1、弦断无人听;

2、山外青山楼外楼;

3、贫贱夫妻百事哀;

4、寂寞嫦娥舒广袖;

5、你是疯儿我是傻;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醉里吴音相媚好;

8、那一笑的风情。

最近还有科学家指出,喜爱红杏出墙的女士,其因由可能来自父母遗传。英国科学家对5000名孪生女进行研究后,认为某些基因会导致女性特别容易背叛另一半。若这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日后人们在共谐连理前,随时会要求对方检验基因,以证明身家清白。

英国圣托马斯大学基因专家斯佩克特教授,早前获得英国医学研究局资助研究女性不忠行为。他先向当地5000名8~60岁的女性发问卷,得悉约有23%的人曾背叛自己另一半,比率与以往的调查相若。然后斯佩克特再研究5000名孪生姐妹,发现其中一人曾偷情,另一人作出同样行为的平均比率达55%,比正常比率多出一大截。再者,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孪生姐妹中,两人均红杏出墙的比率较基因有差异的孪生姐妹高,这更加反映基因可能是女性不忠的元凶之一。

斯佩克特认为,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基因与女性成年后的不忠行为有紧密连系,亦解释了为何有些家庭会一代接一代大搞婚外情。

不过社会心理学家博因顿反对斯佩克特的结论;他说当孩子从小知道母亲曾背叛父亲,在耳濡目染下日后亦会仿效。也就是说后天的因素也很重要。


一、“千金”词义的演变

在近代,家中的娇女皆称为“千金”,而“千金小姐”则特指未婚女子。不过,在古代,“千金”最早却是指男孩儿的。“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汉代以一斤黄金为一金。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意思是,汉王悬赏一千斤黄金,一万户食邑,来买我的人头,我成全你了。可见项羽这颗人头有多贵。后来,“千金”就引申为非常金贵的意思。第一次把“千金”用来比喻人,出自《南史.谢弘微传》。南朝梁的著名文学家谢月出,字敬冲,是谢庄的儿子。谢月出小时候非常聪明,谢庄很喜欢他。有一次,谢庄带着他上山游玩,并让他写一篇命题作文,谢月出拿过笔来,一气呵成。谢庄的朋友对谢庄说:“你这个儿子真是神童,将来一定有出息。”谢庄心花怒放地抚着儿子的后背说:“真吾家千金。”从此,“千金”这个词就以比喻男孩儿,流传了下来。不过,此时“千金”还是与女孩儿无关的。大约到了宋朝时,民间开始转换“千金”一词的原始含意了。到了元朝,在张国宾所作的元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才把“千金”和女孩儿正式联系了起来。由于戏剧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千金”终于离开了男孩儿,而成为女孩儿的专用词了。

二、何谓“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这一典故与唐朝的王勃有关。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在这里,睢园、彭泽、邺水、临川,并非指实地,而是假地名以指人。分别指,睢园主人梁孝王刘武,彭泽县令陶渊明,邺都才子曹植,临川内史谢灵运。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我国著名的山水文学大家,南朝宋文帝初年任临川内史,后人多以“谢临川”称之。竹、樽、华、笔,亦非指实物,而是假物名以衍义。其中“临川之笔”的笔,在此是指“文笔”。而“临川之笔”就是称赞谢临川,即谢灵运的文笔。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气凌”,就是用反衬法把延宾豪饮的梁孝王刘武和杯酒独酌的彭泽县令陶潜进行对比;而“光照”,则是将写有“朱华冒绿池”佳句的曹子建,与写有“朱华凌白雪”绝唱的谢灵运并提。梁孝王好宾客,睢园就成了文士宴集之地。“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意思是说,滕王阁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就是藉曹植,谢灵运来比拟与宴者都是光彩如“临川之笔”的文士。


三、黄瓜原来是“胡瓜”

据史料记载,黄瓜原名胡瓜,是汉朝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之所以更名为黄瓜,起因是因为一个“胡”字,差一点造成一桩杀头血案而引发的。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侵入中原,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建立了后赵王朝,立都襄国,即今之河北邢台。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把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概称为“胡人”,把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食品、物件,也都冠以“胡”字,譬如黄瓜,因为是从西域传入,所以就称为“胡瓜”。“胡”字在当时带有一种鄙视的意思。

石勒在襄国登基做了皇帝后,就下令把羯人称为国人。但老百姓并不买帐,依然称羯人为胡人,这让石勒大为恼火。于是,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今后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补丁的破衣服来朝见他时,很不高兴。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朕?”樊坦在慌乱之中随口答道:“都怪这些胡人不懂道理,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话一出口,他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忌,急忙叩头谢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没有再追究了。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知道这是石勒故意拷问自己,便毕恭毕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很满意,樊坦也因此躲过一场杀头血案。据说,此后胡瓜的称谓就被黄瓜取而代之了。

四、“鸳鸯”最早是指兄弟

很多人只知道“鸳鸯”是用来形容恩爱夫妻的,而不知道“鸳鸯”最早却是用来形容兄弟的。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鸳好内思”,说的是鸳鸯不能落单,否则就会相思而死。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中,收录了苏武写给李陵的诗,诗中吟:“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唯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苏武在诗中形容自己从前和李陵好像是连枝树,好像是鸳鸯鸟一样的好兄弟,而如今却如同天上的参星与商星,一颗在西,一颗在东,此出彼落,永无相见之日了。曹植的《释思赋》是赠给弟弟的,赋中写道:“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在这里,也是用鸳鸯鸟和比翼鸟来比喻兄弟之情。到了唐朝,诗人们才开始用鸳鸯来比喻恩爱夫妻。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一诗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比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自此以后,诗人们就开始争相吟咏鸳鸯这一爱情意象了。

一、“吃豆腐”一词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造丹药时无意发明的,后来被当作食物,用以烹制各种菜馔。豆腐作馔,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经济实惠,在餐桌上甚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除了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外,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所以,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可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己不是食用豆腐这么简单的意思了。如今所说的“吃豆腐”,是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可以视为“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被使用在多种场合。那么,为什么食用豆腐会和带“黄”的“吃豆腐”扯上关系呢?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的老板娘因常食用豆腐而细皮嫩肉,因此被戏称为“豆腐西施”,为了招徕顾客,“豆腐西施”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如此,便引得不少男人常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即丧家在为答谢亲友邻舍吊唁帮忙而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一馔。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做“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有些人为了填饱自己的肚皮,经常厚着脸皮去蹭饭吃,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而把“吃豆腐”用在男人对女人的上面,就有男人占女人便宜的意思了。

二、“冤家”最初的含义

“冤家”最初的含义是指仇敌。但在宋人诗词,元人戏曲中,“冤家”却成了相好的昵称,用来称呼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放手的人,又称“欢喜冤家”。宋代蒋津提到的《烟花记》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寝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孤思忘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乐闻耳。”《烟花记》准确地概括了“冤家”的六重含义,诠释了男女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情感。难怪古往今来,深陷爱河的男女们,都爱以“冤家”相称。

三、有关“兰”的考证

据考证,今日之兰花是从唐末开始栽培的,此前出现在诗词中的“兰”,都不是今天的兰花,而是指香草。专家考证,我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末唐彦谦的《咏兰》诗:“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其中,“翠环”是指下弯成半圆形的带状绿叶,“苍玉”是指绿白色的花朵。而在香草类中,只有兰属植物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根据《咏兰》一诗及其他诗文推断,国兰在唐代末年即九世纪下半叶,就己在上层人士中普遍种植。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描写兰花的诗歌和绘画逐渐增多且精确,赏兰也随之进入昌盛时期。
 
图片

四、话说“金龟婿”

很多人都知道“金龟婿”这个词是用来形容身份高贵的女婿的,但未必都知道“金龟婿”的来源和历史。“金龟婿”这一称谓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首诗,以一位贵族少妇的口吻,讲述自己的苦恼:屏风后无限娇媚的自己,最怕寒冬刚尽的春宵。因为丈夫是身居高位的“金龟婿”,每天必须早起上朝,只剩下自己孤零寂寞地呆在床上。

要理解“金龟婿”,先要了解“金龟”与人物身份的关系。何谓“金龟”?金龟最初是指用黄金铸的龟纽官印。在汉代为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所用,后泛指高官之印。金龟也是唐代官员随身佩戴的一种辨别身份,区分官位高低的饰物,佩戴者皆为亲王或三品以上的官员。后世遂以“金龟”作为高官或身处高位的代名词,而“金龟婿”则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一、“跳槽”的来历

现如今,“跳槽”在现代职场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跳槽”一词的使用也非常频繁,这已经是一句极平常、极普通的话语了。可在明清时代,“跳槽”却是不雅之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跳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就是说,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妓女改弦更张,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另一个槽去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之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称之为“跳槽”。明代《三言》作者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中,就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却被现代人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名词了。

二、“座右铭”原来是酒具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被称为欹器的盛酒器具。欹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酒时,就能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酒若装满了,则一个跟斗翻过去,酒也洒光了。欹器告诉了世人一个不能自满的道理。齐恒公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就在自己座位的右边放了一个,用以警示自己不能自满。后来,孔子用齐恒公置欹器于座右警示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故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是,就改用铭文来代替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了,这也就成了后来名符其实的警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三、“一丘之貉”的来历

汉朝的杨惮,其父亲是汉昭帝朝的丞相杨敬,母亲是史官司马迁的女儿。杨惮自幼好学,未及弱冠,便成了当朝的名人。后因告发大将军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因其少年得志,后又封侯,不免骄傲自得起来,不久,便与深受宣帝信任的太仆长荣发生了矛盾。有一次,杨惮听说匈奴的单于被杀了,便对人说:“遇到这样不好的君王,连他的大臣给他拟好的治国方略都不用,结果使自己白白送了性命。比如像秦朝的君王,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君王不是如此,可能至今秦朝还存在。从古至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就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此话被人加油添醋通过太仆长荣传到宣帝的耳朵里,便成了有影射当朝皇帝的嫌疑,杨惮因此被免了职。这句话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见《汉书.杨惮传》)

杨惮因此言获罪,可“一丘之貉”却被后人引伸为成语,用来形容彼此臭味相投的坏人。

四、为何称创始人为“鼻祖”

人们用“鼻祖”来称呼创始人,古已有之。明朝陆时雍在《时镜总论》中称:“五言在汉,逐为鼻祖”。意思是,五言诗出于汉朝,所以汉朝就成为五言诗的鼻祖。为什么要把创始人称为“鼻祖”呢?原来,“鼻”字在古代原作“自”,甲骨文和金文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自,鼻也,象鼻形。”所以,“自”为象形字,本义指鼻子。而人们通常在说到自己时,总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来代表自己。故“自”字又慢慢演变成了第一人称代词,即“我”、“自己”。后来,为了便于区别“自己”与“鼻子”,就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这就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鼻”字了。

在古代,人们俗称第一个孩子为“鼻子”。譬如,宋朝王应麟在《汉制考.卷四.说文》中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汉朝杨雄的《方言.第十三》道:“鼻,始也”。故,“鼻”又有开始、最初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最早的创始人称为“鼻祖”了。另外,鼻祖也有始祖之意,即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之祖先。譬如,明朝张自烈《正字通.鼻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清朝秋瑾《黄帝纪元大事表》:“黄帝者,汉族之鼻祖也。”
 
图片
 
五、“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批评有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行为的语言。何谓“一亩三分地”呢?原来,在我国古代,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为了便于了解农时,熟悉节令,以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民生的关心,就在宫苑中划一块地,每年在此“演试亲耕”。此地世代沿袭,不得改为他用,而这块地恰好是一亩三分。久而久之,传到民间,人们把它推而广之,这就有了把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之为“一亩三分地”的俗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