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敢跟皇帝抢女人的词人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公元1089年)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谈到周邦彦,有一个人物就不能绕过,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妓——李师师。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四岁那年父亲又因罪入狱,病死狱中。后由经营妓院的李老太太将她收养,并请师教读,又训练歌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很快就名满汴京。话说,宋徽宗在高俅、杨戬的怂恿下出宫寻乐,被带至名妓李师师之处。高俅这等花天酒地的高官李师师自然是认得的,而平日里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高太尉,今天却在另一人面前卑躬媚笑,她自然明了此人来头不小,于是百般奉承,曲意讨好,使得宋徽宗欢娱无比。后来,发展到宋徽宗偷偷跑来李师师这里与之约会。 早在宋徽宗与李师师结实之前,这位汴梁城的第一名妓就已经艳名远播了,自然结实了不少名流雅士,周邦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两人时常谈词说曲,畅聊心扉,更兼周邦彦才华横溢,擅作词曲,试想又有多少女子能不对风流倜傥的才子倾慕有加呢。周邦彦对师师也是视作“姚黄魏紫”的国色天香。当然,我们相信两个人心灵沟通是情感的主要来源。不过,周邦彦内心想没想过其他的也无从推断,只是诗人曾感慨:“人生难得一知己,谁知知己在红尘!”似乎也有几分无奈和惋惜。 宋徽宗来李师师这里并不规律,李师师也要过生活,所以,有的时候如果没有宫里的通知,李师师也会请别的朋友来这里做客。一次,周邦彦与李师师正在聊天,突然宋徽宗不期而至,一时间周邦彦惊慌失措,李师师也慌作一团,仓猝之间,无处躲避,周邦彦只好藏身在李师师的床底下。李师师强作镇静,献歌跳舞,又与宋徽宗谈笑了半天。徽宗要启驾回宫,李师师客气地挽留到:“已传三更,路滑霜浓,要不就别回去了。”宋徽宗笑道:“有劳师师关心,只是宫内确实有事,改日再来”。这些话被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心有所感,便谱成一阙《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皇帝一走,钻在床底下的周邦彦,出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衣衫,而是急急地把一曲新词写在纸上,随后又匆匆离开。这词题得情景真切,清丽缠绵,李师师十分喜爱,便依着谱,练习歌唱。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该着周邦彦惹祸。李师师闲来无事,拿出这首新词独自弹唱,正入神时,不料徽宗已悄悄上了楼。当徽宗听到“马滑霜浓,不如休去”几句后,不觉心中一惊,料想这李师师怕也无这般才华,忙问:“这是谁写的?”李师师知道大事不好,无奈之下,只得双膝跪下,把周邦彦来谈词说曲,巧遇皇上,又因官小位卑,不敢惊动圣驾,情急中躲到床下的经过细细叙述了一遍,并为周辩护开脱。徽宗皇帝见李师师言辞真切,楚楚可怜,心有不忍,就不再追究了。 可是,男人哪还容得了其他男人靠近自己心爱的女人呢。徽宗心中大为不快,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后来,寻个理由,也就把周邦彦打发离开汴梁了。后来,徽宗又来看李师师,却得知她是给周邦彦送行去了。徽宗坐了很久,李师师才回来。徽宗皇帝更是龙颜不悦。问李师师:“他又作词了吗?”李师师说:“有一首《兰陵王》。”皇帝说:“你唱给我听。”李师师手捧琵琶,轻启朱唇,柔声唱起开篇这首《兰陵王》。 李师师边唱边用红巾擦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想到周邦彦这一走不知还能否相见,几乎是歌不成声,宋徽宗听了,也觉凄然。徽宗本也是极具诗情才气的人,周邦彦这首词写的确实非同一般,一想自己堂堂九五之尊也犯不着跟他置气。后来,降旨把周邦彦召了回来。周邦彦也不曾想到,自己最终也算因祸得福吧。这一段故事历来传说杜撰颇多,真实性已经无法查证,不过,能够被人们这般传诵,恰恰说明其必然有着独特的味道在,这也就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