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组织排放这一概念在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中具有明确的定义:不经过排气筒二进行无规则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接属于无组织排放。同时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1993)中对无组织排放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主要指排气筒高度低于 15m 或者是没有排气筒的排放源。无组织排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点源、线源、面源。 点源的具体表现为在搬运物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等污染物。 线源的具体表现为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在沿途所排放的尾气或者让是卷带的扬尘等。 面源的具体表现是露天堆放的锅炉灰渣、砂土、煤炭。 为了提高对无组织排放污染的解决效率,需要采取环境监测中的布点监测技术对污染源进行监测。 对无组织排放进行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无组织排放进行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1993)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 且 在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 中对环境监测中无组织排放布点的布点位置、布点数量以及监测频次等进行了相关规定,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 2000)则对其进行了相关补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布点数量、布点位置以及监测频次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 2000)的原则基本一致,而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1993)有所不同,做了相关补充。但实际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 2000)略有不同。 环境监测中无组织排放布点问题 环境监测中无组织排放布点问题尽管在环境监测中无组织排放布点的布点位置、布点数量以及监测频次都在相关的标准规范上具有明确的规定以及一定程度的补充,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具体的监测环境对无组织排放布点的影响较大,通常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实际监测环境下监测时段以及监测日期的选择问题要想提高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监测效果,选择合适的监测日期以及监测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排放具有无组织的特性,不同时段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不同,对监测结果也具有不同的影响。采取全天候、连续性的环境监测方式具有较高的成本,且监测效果未见得比较理想。依据厂房生产、交通运输或者是其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具有的相关排放特性,可进行监测时段以及监测日期的选择,而选择的正确性决定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 2. 不同情况下监测点以及参照点布设方式的选择问题在上文中实际探讨了各个不同标准规范下的无组织排放布点原则的相关规定,并了解到不同的标准规范下的无组织排放布点原则略有不同,这体现了在实际过程中,对无组织排放污染的环境监测布点方式是具有选择性的。实际的环境监测情况以及监测目的对无组织排放污染的环境监测布点方式具有不同的选择。如何依据实际的监测环境以及监测目的来选择正确的环境监测布点方式,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于环境监测中无组织排放布点问题的相关对策 1 依据实际监测环境正确的选择监测时段以及监测日期 (1)确定各种污染设施处于正常的排放状态,且无组织排放负荷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或者生产负荷在 75%以上,方可进行监测。 (2)选择具有适宜设置监测点的主导风向的时段,并保证在无组织排放源与被测点之间没有阻碍物,两者距离较近。 (3)分析无组织排放污染源所在地区的常年气象数据。通常选择具有微风、阳光辐射较小的中午进行监测。 2 不同情况下监测点以及参照点布设方式的选择对策 2.1 监测点设置设点位置是依据设置方法来确定的。在现代化施工现场设点,通常会将监测点控制在施工现场 10m 范围内,同时确保监测点处于排放源上风向或者下风向,并保证与排放源之间的距离控制在 2m~50m,将采口高度控制在 1.5m~15m。其监测条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1)当排放源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提高采样口的高度,保证采样监测的顺利进行。如果由于条件限制,则需要采取对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进行估算的方式为设置点的布点提供有效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