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议论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019-12-09 | 阅:  转:  |  分享 
  
怎样分析现代议论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问题描述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怎样分析议论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二、复习范围1.如何
理解议论类文章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
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
逻辑性。议论类文章是与记叙类、说明类并列的实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
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类文章语
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生动性。2.解读议论类文章要抓住它的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有以下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
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第二,论点
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
”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
己进行概括。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
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第四,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的表
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和包孕型中心论点。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
可以从文章中划出这个中心论点的句子来。有一些议论文,无论怎样分析、寻找,也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现成的句子来,这种融汇
在文章之中,要读者自己经过阅读归纳才得出来的中心论点,就叫做包孕型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
纳,得出中心论点来。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注意不能把“论题”(论的是什么)和“中心论点”(或论点)相混。“论题”是作者
所要议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这两点是不同的。例如《想和做》就是论题,而不是论点。对
“想和做”这个问题作者的见解是什么呢?“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才是这篇议论文的论点
,是作者所要证明的。(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
史实等,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要特别引起重视;②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
确凿可靠,详略得当,有代表性;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
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
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法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②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法是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引用论证是其中一
种,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
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
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法指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
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
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④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法指用人们熟知
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用比喻论证,既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了,同时又显得生动形象。如鲁迅的
《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各种比喻都十分
贴切,丝丝入扣。⑤类比论证指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中,邹忌将自己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⑥归谬法指为了反驳
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推论而得出荒谬的、明显错误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论证方法。如:有人问一个补
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这个学生考上大学的决心和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
前途就完了”吗?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10%,按该学生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0%的就业人员都“前途完
了”吗?这里作者运用归谬法,引申出90%的就业人员“前途完了”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三、方法指引1.寻找论点的方法①明
确论题,依据论题寻找论点。②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判断句。③可以先从归纳段意、层意人手,再从段意层意中
提炼中心论点。④通过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把握论点。2.辨别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①事实论据,是典型的史实、事例、数据等。②道
理论据,包括公理、格言、原理、名人名言等。③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区别:事实论据一般使用“比如”、“例如”等词语引出来,使用记叙的表
达方式;道理论据,一般使用引号标识出来。3.把握论证的注意事项论证就是“证明”“分析”,通常采取“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在做题时要根据论证方法的特点,准确判断分析。另外,在论证过程中需要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
四、例题阐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
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
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
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
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
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
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
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
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
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
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
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
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
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题干】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
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
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思路:首先,明确议论说理的角度,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
点倾向是什么,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等等。其次,要关注命题人的语言组织方法是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然后进行压
缩)还是合并法(在各层意思都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或是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内容,分析语句间的关系,
提炼内容要点)。C项中“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立足未来”说
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五、拓展练习1.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
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
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⑵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
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
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
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
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⑶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
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
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
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⑷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
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
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题干】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乡村
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
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
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论述了城镇化与留住乡愁、呵护
并活化乡村记忆等内容。城镇化的历程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那就想办法留住乡愁,做好综合甄别规划,活化乡村记忆,尊重人的情感,既要让当
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其中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
的标准”错误。对于“保留哪些乡村记忆”,文中并没有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只是在第三段阐释了“呵护乡村记忆”的原则:“既要让当地居
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
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
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
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
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
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
,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
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有删改)⑴这段文字论证了全文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答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分析议论类文本的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要注意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
,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本文属于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型。⑵选段用做论据,着重论证了文中孟子话中的。【答案】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类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首先明确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法,列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观点。⑶倒数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类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谈骨气》一文列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人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节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列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属于举例论证。7
献花(0)
+1
(本文系迎高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