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嘲败家的90后,可能是朋友圈最精明的一群人

 圆角望 2019-12-09


时间依旧不紧不慢走着,带上谁、丢下谁,都是不知不觉。

再过几十天,90后就开始迈入“30岁大军”了。

这几天社交网络上的关键词,除了“2017—2019”,便是“90后奔三倒计时”。

一切都逃不脱时间流转。成长的历程似一种轮回,展现在90后面前。

过去,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一代人;

如今,80后稳步步入中年,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90后开始背负许多80后曾经的标签。

首当其冲的,是被爸妈责备“乱花钱”。

你其实不懂90后的精明

不少人印象里,当前90后的特点之一,就是高消费。

动辄上千的鞋子,囤满一柜子的口红化妆品……让年轻人“败家”的形象深入人心。

你很难否认,确实有类似的行为发生。但冲动消费党的旁边,永远站着一群理智派。


他们看似新潮不羁,却比你想象中会过日子。

2018年发布的《中国社会新人消费报告》,揭示了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报告指出,社会新人都是追求性价比的专家。90后普遍热衷钻研价格、钻研产品功效,“精明消费者”和“专家型消费者”在他们之中也更为常见。

你永远不懂,“当代青年为了省钱有多拼”。

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他们,会在各种消费场景中,变得精打细算。

在快餐店中舍不得喝饮料,不如去商店买大瓶可乐,同样味道,便宜不少。

平时放在购物车里的心仪商品,为了让它们不再诱惑自己冲动消费,索性统统删掉。

每次去超市,习惯挑选“买一送一”的酸奶。

有人原先看不起爸妈入冬时囤萝卜白菜,如今自己反倒在购物节囤起了货,身手比上一代人还要矫健。

……

小时候梦想大手大脚,最终活成了0.2元红包都不放过的样子。

对于他们来说,省钱并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爱好,一种享受。


大概只有在买东西时,90后一直被掩盖的数学才能,才会灵光乍现。

数据显示,有34%左右的95后在购买衣服时至少浏览4家线上线下销售点。

而当购买美容健康产品时,这一比例陡升至48%。

来源:CBN DATA

在知识付费场景中,90后占领了大多数阵营。他们乐意用自己的钱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他们看起来挥金如土,却在用自己的方式精打细算。

这样贤惠的年轻人,被笼统地代表着成为“败家一代”,真的冤。

在能力范围内追求更好的,怎么了?

长辈们总说,“乱花钱”是年轻人的通病。

这份谴责,有时是源于两代人对“必需品”的理解存在差异。

300元一件的衣服,我们觉得价格正常,爸妈已经觉得有点贵;

20多一杯的奶茶,撑起了90后一半的生活仪式感,在爸妈看来却是又贵又不健康。

至于牙线、电动牙刷、防晒……这些年轻人眼里的生活必需品,在长辈那里或许就等于“奢侈品”。

这份“奢侈”,恰恰是年轻人认真生活的证明。

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不同年龄段人群品牌选择观念不同 / CBNData

网友分享自己的留学生活:


爱看风景,会在朋友圈po英国周边国家的游玩照。

可过去一年大多数时间里,她在和自己的论文搏斗,很少有机会享受生活。

晒包、晒车、晒美食、晒旅行……这些看似“装”的表现,可能是别人用无数个夜晚奋斗来的成果。

轻人想通过消费,展现自己过得体面,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

最近的热播综艺里,有一期的辩题是“精致穷是否有错”。

中有一位备受推崇的经济学教授,他的观点是,人类对于时尚与美的追求自古有之,区别只在于具体的美会因时代而异。

这颗爱美之心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发送信号。

通过追求精致,我们告诉其他人:“我在乎。”

准备要去约会,化好妆,穿上精致的连衣裙。

接到了面试通知,下单买一套有些小贵却款式出挑的正装。

适时的精致,是告诉我们在乎的人,也提醒自己:“我希望变得更好。

心理学家Jeffrey Gray将人们做事的动机分为两类:行为启动系统和行为阻止系统。

行为启动系统的原理,是给自己一个“正向驱动”,例如一个奖励的许诺。


行为阻止系统则是一种“恐惧驱动”,告诉自己如果做不到,就要接受惩罚。

研究表明,正向驱动会带来更好更长久的激励效果,让人更有动力去完成目标。

微博上准备考研的网友给自己许下激励

奖励自己,肯定自己曾付出的那些努力,也是给自己加加油,让自己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日剧《unnatural》里,久部问美琴,你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呢?

美琴不假思索:“为了生活啊。

“拿到工资,买想买的东西;放假的话,去哪儿玩玩。

这些“小目标”,或许没有“梦想”这样的字眼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却代表着我们经营生活的投入和用心。

拥有自己的快乐,就是最好的回报

《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中预测,今年中国城镇猫狗宠物的消费市场将突破2000亿,单只宠物的年消费金额将达到5561元。

有网友很实诚地说,要是再加宠物生病,一年算下来怕是连这个数都不止。

“吐槽”完,她还是感慨:“养猫真的太幸福了,花钱能买到的幸福,太值得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给自己贴上了“佛系”的标签。

佛系网购,佛系追星,佛系上班,佛系恋爱……

对自己的小目标也没有太执着,口头禅是“随便” “都行” “没关系”。

一个个“佛系”背后,是成年人一次次失望后的平静: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悲无喜,无欲无求。我“佛”了,你呢?

他们很少失望沮丧,似乎也很难快乐了。

心理学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痛苦”和“快乐”的阈值是同步增长的。

成长,让人感受到的“痛苦”越来越少,体会到的“快乐”也越来越少了。


情绪波动越来越小,我们也逐渐变成了“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小时候,小卖部的西瓜糖,一毛钱就可以买两个。一根5毛钱的棒棒糖,就能让我们开心好久,那时我们想着:“等我长大了、挣钱了,天天买棒棒糖吃。”

可长大成人的我们,早就无法被棒棒糖取悦了。

小时候,做梦都想拥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

后来的我们,面对着IMAX屏幕上的变形金刚,内心毫无波动。

很多曾经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后来早就不值一提

所以,才有了据说能够解决人生大部分问题的“十六字人生真言”:

“喜欢就买,不行就分,多喝热水,重启试试。

这句“喜欢就买”,不能算敷衍。

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购物带来的快乐是非常真实的。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做过一项研究,证实了在东西打折时花钱,得到的快乐值会大大提升。

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获得两种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

获得效用就是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落差,也就是“买得值不值”。

交易效用则取决于购买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落差,即该交易是否获得了优惠。

打折的商品带来的更高的交易效用,会增加你的快乐和满足感。

只要你负担得起,通过购物来获得快乐不仅没有任何过错,反而是在学会如何善待自己。

这种快乐哪怕短暂,也是让你暂时从沉闷生活中脱离的“安全出口”。

真正努力着的你,值得好好奖励。你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强力回报。

12.12银联全民回报节,年度回报强力开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