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关心人的孩子,未来不会差

 wupin 2019-12-09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点儿不懂得关心他人?别以为孩子长大就懂了,该出手引导时必须出手。会关心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文|房欲飞(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博士)  
特约编辑|刘志清



洋洋5岁了,可是一点也不懂得体谅妈妈。妈妈出差刚到家,累得瘫在沙发上想休息一会儿,他像没看见一样,照旧拉着妈妈马上要读故事、玩假扮汪汪队救小动物的游戏,虽然妈妈会强打精神陪他玩,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可是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为什么这孩子不懂得体谅人、不知道关心人呢?
孩子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辛苦,看起来很让人“寒心”,实际上“板子”不能都打在孩子身上。因为关心他人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对他人感受的理解与同理心的养成,如果父母不曾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引导孩子,孩子很难不学而能。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做真实的父母

很多时候,孩子缺乏同理心是成人无意中强化的结果很多父母出于对完美父母角色的期待,或者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习惯了再累也硬撑着照顾孩子,即使疲惫至极也不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致使孩子一方面以为妈妈是不知道累、不需要休息的,另一方面也没有体谅和照顾妈妈的机会,自然无从习得关心他人的品质。也就是说,带着完美父母的光环,硬撑着去爱孩子,对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来说并不是那么理想的选择。


试试看:
下次疲惫的时候,妈妈不妨坦诚地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妈妈现在很累,没有气力照顾你,你先自己玩会儿积木,等妈妈休息好了再来陪你。”“妈妈很想满足你,但不是现在,现在妈妈太累了,妈妈的身体也需要照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直接了解妈妈当前的感受,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觉察和猜测,这样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大人也会累,知道别人的感受很重要,进而去理解和关照妈妈的感受。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孩子不懂得体谅他人,往往是因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者对他人的感受不够敏感,不善于觉察他人的感受。要想破解这个深层原因,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观察、关注他人。
试试看:
比如,走在大街上,看到各色表情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和判断一下对方是高兴还是悲伤。当孩子跟自己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什么事情的时候,有意识地问问他:“当时你是什么感受?”“现在感觉怎么样了?”陪孩子看绘本的时候,看到某件事发生之后,有意识地问孩子:“你觉得大象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培养孩子设身处地感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还有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那就是情景回放或角色互换适当的时候,父母不妨把孩子不顾别人感受的场景拍下来,过后让孩子自己看着视频评论一下当时的行为是否恰当。或者经常跟孩子来个角色反串,妈妈扮演宝宝,宝宝扮演妈妈,然后妈妈模仿出孩子平时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使劲折腾的样子,让扮演妈妈的孩子体验到妈妈的感受,可以再交流之后,演出会关系他人的孩子什么样,给孩子以示范。

当孩子习惯了关注他人的感受,也就自然地养成了对他人的感受比较敏感的习惯,在做事时便会容易考虑他人,关心他人。这不仅能让他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家人,更是在未来这个以合作共赢为主的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
 

让孩子体验行为与感受之间的联系,强化连接

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有意识地在互动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并且不断地强化这样行为与感受之间的连接,孩子就会越来越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
试试看: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批评了,父母不要想着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教训孩子,而是最好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被批评的感觉一定很难过。要不要妈妈跟你一起想想办法,看看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才能避免挨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被他人关心的温暖,以后也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怎样去温暖他人。
反过来,当孩子偶尔表达了对你的关心,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告诉他:“妈妈正懒得动的时候,你主动帮妈妈拿来拖鞋,妈妈觉得很温暖,有个贴心的宝贝真好!
当孩子多次经历这类行为与感受的连接,就会慢慢学习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带给别人积极的感受,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冒犯别人,有了这样的判断力,今后面对别人需要关心的情况,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心的行为。

温馨提醒

要想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品质,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做好深层次的心理建设,引导孩子学会觉察、理解、敏感于他人的感受。如此,孩子才容易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做出关心他人的举动。

文章来源 | 《父母必读》杂志2019年12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