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肠道菌群,可将A型血转化成O型血!| 前沿报道

 板桥胡同37号 2019-12-09
人体肠道菌群可将A型血转化成O型血!

输血是医疗急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输血每年可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当然,输血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血型匹配,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可带来溶血的致命后果。

然而,在患者大量出血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可能没有时间进行血液匹配,这时,“万能血液”——O型血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了!但O型血液的供应往往很少……

近日,Peter Rahfeld等人研究发现人肠道微生物产生的酶,可以很好地将A型血转换为O型血!将其他血型转化为O型血会大大拓宽供血范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

我们知道,人的肠道被黏蛋白所覆盖,大量的糖蛋白在其表面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糖基结构,其中包括血型抗原结构。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觅食这些糖蛋白来获得能量,因此,肠道内菌群想要生存,就要分泌大量蛋白酶,将糖蛋白“切割”下来“食用”。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Metagenology)技术筛选人类肠道菌群产生的能去除同源A、B型糖抗原的蛋白酶。最终,他们从厌氧菌Flavonifractorplautii中鉴定出一对酶,可通过半乳糖胺中间体有效地去除A抗原,从而将血型转化为O型。

作者表示,后续他们将继续测试血型转化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他们希望这项技术未来能广泛应用于血型转换,以保证充足的医疗用血,挽救更多生命。

文章链接:

https://www./articles/s41564-019-0469-7
新饮食模式有望代替2型糖尿病用药治疗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对于2型糖尿病,传统的糖尿病饮食规定一天饮食要分为六顿小餐(6Mdiet饮食),每天三餐和三份零食,其中睡前的一份零食用来防止夜间血糖水平过低。

近日,Daniela Jakubowicz等人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饮食(3Mdiet)(即清晨食用富含淀粉的早餐,丰盛的午餐,再加上一顿缺乏淀粉的小晚餐,不仅减轻了体重,而且血糖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改善,可以代替胰岛素注射剂和许多其他糖尿病药物。该研究表在《Diabetes Care》。

研究人员招募2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Mdiet组和6Mdiet组,严格按照各自的饮食方式进餐,在实验启动时以及2周和12周后评估体重、血糖控制、连续血糖监测(CGM)、食欲以及生物钟基因表达。

结果发现,12周后与6Mdiet组相比,3Mdiet组体重明显减轻、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空腹血糖、每日和夜间血糖水平显著降低,CGM的高血糖时间显著减少,每日总胰岛素剂量减少26±7单位,饥饿程度也明显降低,此外3Mdiet上的生物钟基因表达增加、幅度更高。

而传统的6Mdiet饮食组没有减轻体重,糖水平也没有任何改善,需要增加药物和胰岛素的剂量。3Mdiet饮食组不仅减轻了体重,而且血糖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改善。

作者表示,3Mdiet饮食改善了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这表明3Mdiet饮食不仅在控制糖尿病方面更有效,它还可以预防许多其他并发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衰老和癌症。

文章链接:

https://care./content/42/12/2171

细胞如何促进HIV-1的传播?

HIV会破坏免疫细胞并抑制宿主抵抗日常感染和疾病的能力。在感染HIV-1的过程中,淋巴器官滤泡性树突状细胞充当病毒的储存库,并成为治疗障碍,但这些细胞最初如何获取并保存HIV-1尚不清楚。

近日,Chung Park等人通过小鼠实验表明,淋巴器官窦腔巨噬细胞(SMs)充当着HIV-1病毒样颗粒的“穿梭机”作用,这些细胞通过将病毒颗粒加载到两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上,从而帮助病毒颗粒的扩散。该研究发表在《eLIFE》。

该研究中,他们观察了HIV-1病毒样颗粒在小鼠体内传播的情况。以了解病毒是如何从淋巴和血液中通过SMs移动,以及如何将病毒转移到滤泡树突状细胞中。

该研究确定了淋巴器官窦腔巨噬细胞的一个子集,这些巨噬细胞提供一个细胞到细胞接触的入口,将HIV-1颗粒运送到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滤泡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上。此外,他们发现,一种MFG-E8蛋白质的缺失严重限制了HIV-1在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上的传播,说明MFG-E8蛋白对该过程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HIV-1的包膜包裹病毒颗粒,可帮助病毒进入细胞与MFG-E8的结合,MFG-E8将HIV-1颗粒与av-整合素在宿主细胞上表达。这些整合素有助于细胞吸收HIV-1病毒颗粒,使颗粒可用于其他细胞类型,或在某些情况下,针对他们进行破坏。

作者表示,现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MFG-E8涉及的过程到底是有益于宿主还是有利于病毒。

文章链接:

https:///articles/47776
牛奶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等乳制品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饮品,它们是蛋白质、维生素D和钙的重要来源,营养价值的确很高,但乳制品中的某些成分(饱和脂肪、胆固醇)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近日,Ming Ding等人在对近22万人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适量牛奶等乳制品可以降低死亡风险,一旦摄入过多则会增加死亡风险,包括心血管死亡风险和癌症死亡风险。该研究发表在《BMJ》。

该研究涉及到三个大型研究队列,护士健康研究(NHS)、护士健康研究II(NHSII)和卫生专业跟进研究(HPFS),总样本量为217755,其中女性168153名,男性49602名。进行食物频率问卷调查,收集参与者每年消费的每种食品的标准份量。

其中奶制品分为牛奶、奶酪、酸奶和其他类型,牛奶标准分量为240mL、奶酪为30mL、酸奶为120mL。同时将年龄、体重、吸烟状况、体育锻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家族史等因素进行调整。

研究结果表明,牛奶等乳制品摄入量与总死亡风险(Hazardratio of totalmortality)呈现出了U型,即与吃(0.8份/天)乳制品的人相比,吃1.5份的人的死亡风险降低2%。然而,那些吃(4.2份/天)乳制品的人死亡风险却升高7%

每当全脂牛奶摄入量增加0.5份/天(120ml)时,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就会增加11%、9%和11%。

此外,研究人员进行了替代分析,预测其他食品替代乳制品对死亡率的影响。发现用坚果、豆类和全谷类食品代替乳制品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是,红肉和加工肉代替全部乳制品会增加死亡率。

在这里,检验君还是要提醒大家,牛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文章链接:

https://www./content/367/bmj.l6204
胰腺癌新疗法可杀死90%癌细胞!

胰腺癌是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癌症之一。尽管所有癌症中胰腺癌占比不大,但一旦沾上它,其五年生存率不到5%,故有“癌王”之称。虽然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胰腺癌的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近日,Leonid Visochek等人研究发现,一种名为PJ34的小分子具有诱导胰腺癌细胞自毁的能力,可将已发展的肿瘤中的癌细胞数量减少90%。该研究发表在《Oncotarget》。

研究人员通过异种移植将人类胰腺癌细胞注射于6周龄雌性裸鼠下腹,当肿瘤大小达到约100mm3时,将裸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按60mg/kg剂量每天注射PJ34,对照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

静脉注射的剂量使血浆中PJ34的浓度在5分钟内增加到30μM。在此浓度下,PJ34不会损害多种良性细胞,但能有效地根除多种耐药癌细胞。

在持续给药14天后停药1个月,发现治疗组小鼠肿瘤中的胰腺癌细胞相对减少了90%,其中一只小鼠肿瘤更是完全消失

作者表示,PJ34分子在细胞膜中具有渗透性,该分子在人类癌细胞复制过程中阻止NuMA(核有丝分裂蛋白-1)的翻译后修饰而导致的有丝分裂停滞,无法正常进行,从而让癌细胞在复制(有丝分裂)过程中启动自毁程序,从而引起细胞快速死亡,但正常细胞无任何影响。因此,癌细胞还未增殖,就会被扼杀在摇篮。

目前仅在小鼠中进行试验,根据FDA规定,在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还需要对PJ34分子进行临床前试验。若该方法能早日应用于临床,无疑是胰腺癌患者的福音!


第 28 期前沿报道到此结束

编辑:唐强虎  审校:方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