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经益文化 2019-12-09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由针刺技术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所决定。针刺刺激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针刺刺激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是针刺治疗量的主要部分。腧穴是针刺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只有针刺腧穴,才能形成针刺治疗量。研究针刺治疗量,既要重点探讨针刺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也要全面考虑形成针刺治疗量的综合因素。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主要有:

1.取穴多少  在处方配穴正确的前提下,取穴越多,针刺刺激就越大,针刺作用量相应越大;反之,取穴越少,针刺刺激就越小,针刺作用量相应越小。一般而言,对慢性疾病、复杂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取穴较多;对急性病证、单纯性病证、局部病证等,取穴较少。临床上,取穴多少依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要求取穴少而精。如《针灸大成》强调取穴须得要领,“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

2.针具粗细  针具直径的大小与针刺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的针具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古代医家创制“九针”,就已考虑到这一因素。《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圆利针者,大如趁,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蛇咏,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一般而言,粗针刺激量大,泻邪作用较强;细针刺激量小,补虚较为适宜。

3.针刺深浅  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关注的重要因素,除从安全角度考虑外,这一因素亦与疗效相关。临床实践表明,治疗不同病证需针刺不同深度。《素问·刺要论》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一般而言,深刺刺激强度大,适用于筋骨深部病证;浅刺刺激强度小,适用于皮脉浅表病证。

4.手法轻重  针刺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运用时,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也有轻重之分。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是针对刺激强度而言。临床实践中,可通过针感的强弱,来判断轻、中、重三种强度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医者往往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以决定手法的轻重。捻转角度及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运针时间较短者则刺激量小,为轻手法;反之则刺激量大,为重手法。临床上,轻手法多用于体质较弱或慢性病患者,重手法多川于体质较强或急性病患者。补泻手法与强弱刺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应在掌握强弱刺激的基础上施以补泻手法。

5. 留针时间  长短在针刺治疗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常根据病情需要而留针。留针的过程是保持和增加刺激量的过程。留针时间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留针时间越长,刺激量相对越大;留针时间越短,刺激量相对越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一般而言,体质较强的患者可多留针,治疗寒性病证、慢性病证,留针时间较长;体质较弱的患者可少留针,治疗热性病证、急性病证,留针时间较短。

此外,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还与疗程、针刺用具等因素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