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茶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9-12-09 | 阅:  转:  |  分享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中国是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的起源地,茶园面积为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文化饮品,正在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我国茶叶产量近十年来,我国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和农业部的数据统计:2014我国
干毛茶总产量为209.2万吨,增长10.69%。全国茶叶单产水平在连续3年下降的基础上止降回升,按茶园面积计算,平均亩产50.8
8公斤,增长4.89%,但亩产水平仍然较低,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茶区只重视扩大茶园面积,忽视茶园管理,采茶偏好于抢早和嫩芽,忽视夏、
秋茶的采摘。因此,全国茶叶增产趋势短期难以改变。2003年-2014年中国茶叶产量及产量增长速度走势图据各产茶省http://ww
w.askci.com/reports/2014/08/21/11841c7po.shtml农业厅http://www.askci
.com/reports/2014/12/31/1552239kb5.shtml茶叶生产主管处统计汇总,茶园面积274万公顷,比2
009年增加89万公顷,增长32.5%。2009-2014年全国茶园面积单位:万公顷绿茶是我国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其次是
黑茶、乌龙茶和红茶,白茶和黄茶产量较小。2014年我国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63.68%,黑茶占茶叶总产量的13.40%,乌龙
茶占茶叶总产量的11.73%,红茶占茶叶总产量的10.29%,白茶和黄茶的占比均不到1%。绿茶是最大的品种,生产企业众多,但是行业
集中度十分低。乌龙茶产地比较集中,培育出了一些区域性龙头企业。普洱茶集中度最高,将迈入爆发式增长期。茶叶消费我国茶叶消费量尚无系统
的宏观统计数据,目前广泛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国际茶叶委员会(ITC)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ITC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
量大概为0.95千克,总消费量127.9万吨。FAO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茶叶消费量117.4万吨,2013年消费量123.5
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前三类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分别占66.8%、12.2%、8.2%,且红茶为增速最快、是最具
潜力品种。茶叶出口结构随着世界其它产茶国的兴起以及国外先进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应用,国际茶叶市场供给量以及茶叶的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国
际茶叶市场的供给已经转变为供大于求,茶叶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目前中国的茶叶出口主要是绿茶,出口单价低于世界平均价格,这与国际上其它
茶叶生产大国主要出口红茶不同。目前,我国与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市场为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
斯、欧盟、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亚、非地区占80%,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摩洛哥、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上述4国进口我国茶叶量
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近45%。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前5位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32.6万吨,金额12.5亿美元,平
均单价3920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3.92%、19.64%和15.13%,量价齐增,双双再创历史新高。绿茶、普洱茶出口同比增长,
其它茶类量减价增。同时,受生产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茶产业加速发展,茶叶出口的区域分布日趋平衡。东部沿海省份茶
叶出口占比下降,湖北、贵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叶出口大幅提升,茶叶出口成为这些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4年,绿茶出口24.9
万吨,同比下降5.8%。绿茶出口仍在茶叶贸易中发挥支撑作用,占出口总量80%以上;红茶出口2.8万吨,同比下降15.6%;乌龙茶出
口1.5万吨,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吨,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吨,同比下降25%。导致2014年茶叶出
口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茶叶出口价格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涨幅较大,抑制了海外市场需求,导致贸易量下降;二是部分
非洲国家疾病疫情和政局动荡影响了茶叶贸易,对非洲出口下降4.2%;三是欧盟、日本等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变。2014年
,我输欧、日茶叶因农残检测超标被通报33次,其中欧盟30次,日本2次;四是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加之西方制裁使卢布大幅贬值,茶叶消费
不振;五是一些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茶叶贸易周期长、回款慢,企业经营风险大,企业积极性下降,导致茶叶出口萎缩。中国茶产业链结构茶农
茶场批发渠道外贸公司海外消费加工环节分销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直销(前店后园)原料生产环节茶庄商场专柜专卖(连锁)店卖场超市
茶叶生产商深加工生产商附件生产商科研机构海外代理公司基地贸易市场批发市场交易会网上批发商团体消费家庭消费劳保消费礼品
消费餐(宾)馆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公益消费工业消费茶馆(楼)网上零售店一二三级经销商茶业
产业链我国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茶叶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一、消费者
对于茶叶品类选择多元化。消费者不再单纯地购买一种茶类,而倾向于多样化的尝试。二、消费者对于茶叶购买动机多元化。随着茶叶发展的不断
高级化、品牌化,消费者购买茶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品饮,还有赠送于人作为礼物的功用。而平时作为接人待客的一种佳品,也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
品位,营造一种高雅的氛围,这也成为消费者购买茶叶的动机之一。另外,对于那些拥有极高资本的藏茶家来说,藏茶自然是他们购进的首选。三
、而消费者对于茶食品、保健茶等茶叶相关消费需求也在多元化延伸。随着茶行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也在发展。而一些比较养生的、
有利于健康的茶食品、保健茶也随之成为人们热衷消费的对象。随着这种趋势,也会反过来带动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茶叶消费者认知逐渐改变
现代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对于茶叶的消费,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饮用需求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消费变化逐渐明显,
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品牌。相对应地,散装的、无品牌的茶叶市场份额正逐步缩小,消费者对茶叶从地域、品类
的认识在逐渐过渡到对品牌的认识,更加注重包装档次、服务、店面风格、品牌管理等方面。这也促使茶行业不断进行新一轮的更新换代,经过一番
番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从而筛选出更适合未来市场的经营者。消费者结构升级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是要看其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大势兴则事业
兴。中国茶产业的衰荣在于未来的消费者市场,茶业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不可避免。未来中国茶产业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而是转向“
小康享受型”消费为主。而这,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消费潜力!茶消费发展至今,其地位不断升级,从小农型经济逐渐向高层消费发展
,这种行业品位的不断提升,必将成就更为广大的市场!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
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国内茶叶市场问题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
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
特点:一、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
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
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二、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
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
,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
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
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
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
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三、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
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
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
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茶叶行业目前
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
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国内茶企品牌发展模式
探索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
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一、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
,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这类企业主要是茶叶连锁零售企业,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
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
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二、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这类企业通常是
原有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如八马、竹叶青、安息铁观音集团等,多数为名优茶产茶区领导企业,有雄厚的产地资源和生产加工能力,以某一单一
知名茶叶种类为主,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等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三、仿照立顿模式,产品向快速消费品转型,通
过现代超市卖场终端销售。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较强,开始逐步尝试从销售传统茶叶向创新型茶叶产品转变,使茶产品具有快消
品性质,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流通速度,扩大消费人群和饮用方式。如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较早时间就开始发展袋泡茶,通过超市面向更广泛的
消费群体销售,以创新便捷的产品形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其他企业还有星愿(中国)等。选自http://www.sj998.com/商
界招商网中商产业研究院在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向各级政府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1.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国际茶市
场消费需求变化我国茶产业与国外主要产销地相比,出口企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较少,多为原料贴牌中低档产品,以拼数量、低
层次价格竞争为主,在茶叶生产链和国外市场分销渠道等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在国外主销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要以国际市场消费需求推动出口市
场结构调整优化,善于及时捕捉透析各类出口茶叶市场的动态信息,重点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主销市场与一般市场、传统
市场与新型市场不同的饮茶习惯、口味和消费需求,并区别不同国别地区消费者对中国六大茶类的爱好和需求,有针对性选准重点国际市场和合作伙
伴,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特色营销网点,扩大中国茶的覆盖率和市场占有份额。2.实施大茶业发展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根据区域
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的建设茶种植园区、茶加工园区、茶http://www.askci.com/re
ports/2014/09/20/93248pzdc.shtml旅游园区等。打破行政地域限制,以一定地区范围为其规划发展的空间,建
立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子系统,用生态价值链、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
/12/30/17920wsos.shtml生态农业等理念指导茶产业园区化的生态建设实践。以茶为核心,依靠现代科学http://
www.askci.com/reports/2014/09/26/9364643x4.shtml技术,按照集约化、生态化、规范化、
特色化、网络化等原则,对茶的种植、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销售进行园区化建设管理,实施大茶业发展战略,打造核心竞争
力。3.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提高茶叶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茶叶加工业标准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建立健全IS
09001、HACCP等质量保证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尽快建立“从土地到
茶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推广使用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2/25/14171r7dn.shtml有机肥和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保护和改善茶叶主产基地生态环境,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茶园建立,推广有机茶的发展。加强对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2/31/1441104k9m.shtml农药使用的综合管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2/22/175317mt7c.shtml化学农药,鼓励企业建立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09/01/17555d2z0.shtml检测中心,强化企业自检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857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