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三杰之淮阴侯韩信

 公元2012 2019-12-09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射阳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

出身贫寒,放纵不羁。参加秦末农民战争,投奔楚将项梁和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沛公刘邦,得到太仆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中途逃亡 。经过重臣萧何力荐,拜大将军,  制定“汉中对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刘邦兵败彭城后,带兵大破楚军,平定魏豹。 北伐代国  ,后,将精兵献给刘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  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清除项羽援赵奇兵,平定赵国全部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再次剥夺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 ,布阵于潍水,全歼楚将龙且二十万精锐。 奉命夹攻楚国,导致项羽签订鸿沟协议。 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杀项羽 失败。 汉高帝五年,封为齐王,带兵会师垓下,围歼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关中后,慢慢解除兵权,封为楚王。收留楚将钟离昧,贬为淮阴侯。 刘邦攻打代郡时候,遭到吕后与萧何合谋算计, 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

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便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后世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作为军事理论家,配合张良整理兵书,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即是羞与哙伍的典故,乃是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一个羞,一个笑,一个有鲜明性格的韩信形象跃然纸上。

摆架子的韩信,跪拜送迎的樊哙。须知道,樊哙即是高祖丰沛集团中的功勋之一,还有一层身份是刘邦的妹夫,他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刘邦军入咸阳时,樊哙和张良劝阻刘邦不要迷恋秦宫繁华留宿,这是其智。鸿门宴时,又是樊哙闯帐护主,这是其勇。后来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有阵子病的很厉害,卧在宫中,下诏谁也不见,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入内。十余天后,又是樊哙带头推开宫门,径直冲了进去。疏不间亲,还是因为他和高祖的关系比较亲。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即是在刘邦集团中,樊哙的位置也是颇为特殊的,也相当的煊赫。高祖和他亲近,又有吕后的奥援。这样的一个人,跪拜韩信却视为理所当然。韩信是什么反应呢?坦然受之,还大笑出门。

樊哙把韩信当作大王对待,韩信也乐呵呵的甚为受用。他本就是心雄万夫,裂土一方的英雄人物。

樊哙出生于前242年,韩信出生在前231年,韩信比樊哙小了十一岁。论年龄,轮地位,如果韩信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汉臣身份上的话,他是万万不会如此托大的。让一个年长者,皇帝的连襟给你下跪吗?就是张良,萧何也没这么粗的脑细胞吧。很可惜,种种迹象表明韩王永远停留在了那个楚汉相霸,信为天下权的的年代了。

那个早年受漂母恩惠而不忘,与南昌亭长断义而去,能受胯下之辱的男子。也是那个无奈逼死钟离眛,被宫女捅死在未央宫的男子。

这是一个骄傲的英雄,有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创造英雄的业绩,能忍不可忍,能行不能行。

骄傲的源头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过去,在竹简的年代,信佩剑,通文史,还能拥有骇人的军事才能。旧贵族的出身,遇见奇妙的机缘,过去就像是一个迷。韩信的骄傲,更多因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所以为郎官而不屑离楚,为治粟都尉而离汉。若用信者,即可强国强兵夺天下,信乃是栋梁自诩,心雄万夫。天下之家,能如信者,能有几人。

韩信26岁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接着收拾刘邦彭城之败的烂摊子,27岁灭魏,灭赵,灭齐。29岁十面埋伏,项羽自刎。这样彪炳的战绩,可以说是在历史上难寻其比。

如此宏大的功业,是韩信军事才能的体现,也是他自傲的本钱。不论是从年龄上,从战绩上,刘邦的元老不叹服这位年轻人是不可能的。可叹服之后呢,会不会如鲠在喉,夜不安稳。

刘邦,萧何,张良都比韩信差了两个十年。这样的国士,用好了还好说,若是用不好呢,这就是悬在君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陈平当年在刘邦军中重用的时候,周勃和灌婴等元老将领不满,给陈平泼洒过通嫂的脏水。更不用说年纪更轻,更受重用的韩信。就是楚汉战争中,也多有刘邦收韩信精兵,夺其印符的事迹。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种种行为,很可能说明了刘邦对韩信的态度。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韩信羞与哙伍,就这心态那个皇帝敢满意?

太史公叹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话说回来,韩信要是没这份傲气,他还是那个年轻有棱角的韩信吗?

韩信死,高祖且喜且怜之。喜的是,终于去了一块心病。怜的是,从此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英雄的人物了,那个暴烈年代的年轻豪杰。

和平的年代就要到来了,有些人却注定见不到希望的曙光。

衡量 一个历史人物厉害不厉害,不要和后世来比较,因为后世的人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时代背景下的学识和眼界等等。

如果说非要开天眼的话,那么现在一个军校的毕业生,从战术的理论知识储备都有可能完爆古代的名将。

衡量一个历史人物,要和他同时代的人来比较。

而韩信,个人对他的评价是:千古军神

战术和战略同时达到S级的顶级大神!

在战略大局上,淮阴侯是绝对过硬的。

而具体指挥作战上,简直就是天马行空!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木罂渡军,声东击西,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这些大家熟悉的成语,每一个都代表了一次天才而伟大的军事胜利!

一个军事统帅,一辈子能打出一次这种天才的战术,就已经可以位列一流名将的行列了。

而这种高极度难度的操作,韩信却可以弄出N次来!
更可怕的是,其中有些战术,甚至是他独创的。

有些战术,和他同时代的人根本见都没见过,想都没想过。

而韩信玩出来的,打仗打得近乎艺术!

而韩信这么干了之后,大家才忽然明白:我擦!仗还可以这么打?!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兵仙之称,名副其实!

淮阴侯一辈子,没打过一次败仗!真正的百战百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唯一的一次被疑似为受挫的,是垓下之战。韩信的部队打头阵,攻项羽,然后后退。

这是纵观淮阴侯一生戎马之中唯一的一次“疑似”受挫。而且也仅仅是受挫而退兵,而不是战败。

为什么说是疑似呢?因为韩信的部队后退后,两翼的部队立刻包抄上来把项羽的进击部队干挺了。

所以有说法是,韩信是佯攻诈败,引项羽的部队出来,然后两翼捅刀子。

我个人的感情倾向于韩信是诈败。

回顾韩信一生的用兵风格,这种操作很符合韩信一贯的风格。

而且,垓下之战的最终结局,项羽还是最终兵败身亡了。

当然,政治方面能力低下,这就真的没办法了。

中后期,想当齐王而逼刘邦封王,后期犹犹豫豫想反又早已错失机会,最后落得死于妇人之手……

打仗他是神,碾压同时代所有人!!!

玩政治……估计连刘邦的一根手指都都不如啊。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除了萧何的推荐,他怎么判断的?

要说明的就是,韩信能够成为汉军大将军,固然是有刘邦破格提拔的缘故,但也绝非就是刘邦看了一眼,说了几句话这么简单。

好吧,我主要想说的就是,韩信这个人在成为汉军大将军前其实并非就是完全的默默无闻。

正如韩信在楚营之时的记录: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时韩信最先跟从的人是项梁,并且也确实是如史书记载“无所知名”,也就是真正的无名小卒。

但是当项梁战死后,韩信就一跃成为了项羽账下的郎中了。

请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个“郎中”职位,因为这个“郎中”职位在当时已经具有“数以策干项羽”的能力了。

在一般观念中,好像韩信就只是项羽麾下的一个侍卫,但试问一个普通侍卫能够随时向最高统帅提供自己的建议吗?

因此本身史书中这里的记载,就已经能够证明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地位并不是很低,否则也不可能有资格向项羽提供自己的建议。

另外还要对比的一个人就是汉军中的重要人物樊哙。

到刘邦成为汉王时,樊哙的官阶是: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史记·樊哙列传》

如上记载,虽然樊哙在当时已经是位居列侯了,可真正领的职位也就是郎中。

这个职位高吗?

从樊哙之后的升迁记录来看,三秦之战中升迁为郎中骑将,接着又升迁为将军。

相比郎中骑将和将军而言,郎中这个职位确实不高,但试问樊哙就觉得委屈了吗?

至少史书中是没有记录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从沛县起义开始就跟随刘邦的人,期间斩首杀敌战绩更是数不胜数,最终更是以赫赫战功受爵列侯,并且还作为刘邦的妹夫,但在刘邦成为汉王后也只是担任郎中职位,那么试问韩信在功绩和关系尚且不如樊哙的情况下,凭什么就要让项羽给他更高的职位呢?

而项羽既然给了韩信郎中职位,准其参与军机决策,这就是委屈了韩信吗?

因此单从职位而言,项羽给韩信的其实并不低,而且是合情合理。

另外再从“数以策干项羽”这条记载中也能看出,当时韩信在项羽账下担任的职能其实更多的还是谋臣,也就是负责给项羽提供各种策略的人。虽然用不用计策是项羽的事,但项羽能够如此看重韩信的谋略,也能看出项羽至少是认识到韩信有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再看韩信与楚营诸将的关系: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信善。《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上记载,楚营中的重要将领钟离眜与韩信素来关系非常好。

那么钟离眜又是何人呢?

如陈平在汉二年投降汉军后,对刘邦所说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西楚中的重要大臣,无非就是范增、钟离眜、龙且和周殷数人,而其中钟离眜又是仅次于亚父范增的人。

因此韩信当时虽然只是郎中,但却与项羽账下仅次于亚父范增的大将钟离眜关系甚好,请问这样的人物,在项羽账下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吗?

所以有理由相信,虽然韩信在楚营中的官职不是特别高,但作为项羽身边的亲近谋臣,并且与项羽麾下的大将关系非常好,故而韩信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名气的。

至少作为时时刻刻关注项羽动向的人,怎么可能不探查清楚项羽身边有哪些人呢?

因此可以断定,作为汉国丞相的萧何、还有刘邦身边的重要大臣夏侯婴等人,他们其实都是知道韩信这个人的。

至于韩信为何非要放弃项羽而投靠汉军,这一点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也无法判断。

毕竟这种事非常的主观,也许韩信是在什么事上得罪了项羽担心处罚,又也许是单纯的觉得项羽不公才跑的。而如果按照后来韩信对刘邦评价的项羽那番话来看,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韩信不服项羽的封赏,因此才跑的。

下面再看韩信是怎么在进入汉营后又一步步成为汉军大将军的。

韩信在进入汉营后,遇到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夏侯婴。

而作为汉国太仆的夏侯婴,当时应该不光是有管理马政的职能,还有负责监督汉军内部诸军的权力。不然夏侯婴和韩信的见面,就真的是太巧了。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上所述,当时韩信作为项羽旧臣加入汉军,一开始就只是担任了连敖职位。然后不知道韩信干了什么事,便因为违法而要处斩。

按理说,这些事本不该太仆夏侯婴管,但莫名其妙夏侯婴却在监斩,所以便遇到了韩信。

因此我曾经对这段记载作了一个猜测,那就是夏侯婴当时应该是在甄别这些刚刚加入汉军中的诸侯军官,而韩信既然被抓了还要问斩,那就说明夏侯婴确实是拿到了什么证据。而在马上就要杀韩信的时候,韩信应该是临时向夏侯婴透露了很多有关西楚的机密,所以才导致夏侯婴听后“大说之”,遂立刻呈报给刘邦。

当时韩信应该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虽然不太清楚夏侯婴到底是什么人,但反正都要死了,索性就把该说不该说的都给夏侯婴说了,于是就把夏侯婴给惊到了。

好吧,也有可能夏侯婴就是纯粹在做戏,就是想逼韩信说话。

虽然这样的解释可能有点夸张,但要是完全如史书中所言,夏侯婴的眼睛也太神了吧,一眼看完就觉得韩信不凡,还当场释放,这也太不把汉律放在眼里了吧。

所以大体经历应该就是类似这样,韩信既然得到了夏侯婴的认可,然后夏侯婴便立刻向刘邦汇报有关韩信的情况,让刘邦处理。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不知为何,刘邦也并没有立刻接见韩信,而是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这个治粟都尉,作为管理汉军后勤的重要官职,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职位了,但可能韩信确实不太擅长这方面吧,所以刘邦并没有感到韩信有什么能力。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期间虽然刘邦没有怎么见韩信,但作为汉营中的二号人物丞相萧何,却屡次和韩信谈话。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然了,韩信和丞相萧何谈话其实也不算奇怪,毕竟韩信担任的是治粟都尉一职,确实已经有资格向丞相萧何汇报情况了,于是这下萧何才是真正察觉到韩信的厉害。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韩信因为觉得“上不我用”,所以便对萧何说自己要跑路了。

于是萧何便去立刻追逐韩信,由此便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

不过《史记》中记录的这段话,着实有点儿戏了。

试想一下,作为管理大军后勤的重要官员突然要叛国,也就是跑路了,那么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不得立刻做出应变吗?

另外就是,韩信你跑就跑呗,你何必又要给萧何说呢?

因此很大可能是,当时韩信的跑路,其实就是变相的对丞相萧何试压。

说白了,我韩信来汉营就是要谋取更高官爵的,如果就只是一个治粟都尉,那还不如继续待在楚营中呢。虽然治粟都尉这个职位在当时已经不低了,至少比还在担任郎中的樊哙要高多了,但奈何人家韩信就是瞧不上。

因此萧何没办法,一方面是确实惜才,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对于汉军之后的作战确实非常重要。毕竟韩信作为一个非常熟悉西楚内部的人员,对项羽的作战手法更是非常熟悉,这种人在当时其实是非常少有的。

故而才有了之后史书中记录的,萧何逼迫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的记载:

萧何追还之,因荐于汉王,曰:“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于是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汉书·高帝纪》

刘邦因为拗不过萧何,并且也知道韩信的重要性,所以便顺理成章的封了韩信为大将军。

综上所述,韩信能够成为汉军大将军,虽然有夏侯婴、萧何等人的作用,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韩信之前的重要经历。

尤其是韩信曾经作为项羽身边最亲近的谋臣,而刘邦也很清楚接下来的作战很大可能就是与项羽的作战,所以他是非常需要韩信的帮助。

再加上韩信此人野心又是那么大,一般的职位根本不放在眼里,所以刘邦才被迫给了韩信的这个大将军职位。

但虽然是给了,可之后的一系列作战,无论是平定三秦,还是东征彭城,韩信一直都只是以大将军身份协助刘邦指挥,并没有真正担任全军的最高统帅。

而当时的汉军中,最主要的作战将领,主要还是那几大战将,也就是卢绾、郦商、纪成、周勃、曹参、孙赤等人,以及后来在三秦之战中升迁为将军的樊哙。

期间除了纪成战死外,郦商和周勃主要坐镇关中,而东征彭城的也就是卢绾、曹参、樊哙、孙赤等人。

另外到汉二年之时,刘邦又提升将军卢绾为太尉,所以即使是名义上汉军诸将之首的大将军,也有了太尉的抗衡。

至于韩信真正有权力开始统兵之时,则是要到汉二年韩信就任汉庭左丞相之日。

虽然这期间也曾有过“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的记载,但当时的韩信依旧只是协助作战。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上记载,汉二年八月,汉王刘邦以韩信为汉左丞相,统兵进攻魏国。

到此,韩信才真正能够算得上是汉军中仅次于刘邦的统兵大将。不过这时的韩信貌似就不再以大将军称呼了,而是以左丞相称呼。

即使是之后韩信不断升迁,也是从左丞相到相国,再到齐王,期间史书中也再未提到大将军。

所以韩信开始时的那个大将军职位,其实就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诸将之首罢了。

但谁让韩信就好这口呢?

刚好刘邦又不是一个刻板守旧的人,因此便给了韩信大将军职位。

所以本质上刘邦也不需要太过判断,只要确认能留下韩信,并且不会造成真正的祸患,那就够了。

当初,韩信在项羽那边,一直不能出人头地,转投刘邦,情况依旧,不过,是金子在那都会发光的,很幸运丞相何看到了金子的光芒在汉军赴南郑的途中,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忙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报告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于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刘邦开始重用韩信,从此开始了韩信的半生辉煌。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了把。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韩信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自从韩信带兵后,南征北战,终于到了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韩信指挥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刭而死。
  这也就是韩信的半生辉煌了,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从此开始了韩信的半生悲哀。正如韩信所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果不其然,不久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自此,刘邦开始闷闷不乐,有次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也赐予了韩信后半生的悲哀,韩信带兵远胜刘邦,可是只能成一将才,正如韩信所言“我能将兵,而陛下能将将啊”。话虽如此,不过我认为韩信一生的成败在于自己之外,最能左右他人生的便是刘邦了,正因为刘邦的猜忌,使他不能成一大将,而后郁郁寡欢,思量自己的一生,想想刘邦的所作为,自认为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最后谋反。
  当然韩信开始时不能成功是因为没有伯乐,不过也有点不会表现自己,后来选领导,选择一个刘邦,不能说不好,可是最后成大事后就应该收敛自己,因为天下谁大都没皇帝大,后来选择谋反最大的失败便是泄露了目的,这无疑是韩信一生最大的败笔。
  综上,认为,人应该:1会表现自己;2选好自己的领导;3学会收敛;4一定要懂得保守秘密。

韩信而来的成语来看看,他到底有多厉害

 1、胯下之辱
  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天,有一个市井无赖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素有大志,那时杀人也要报官偿命,能够随便杀人吗?韩信心无所动,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此事为〝胯下之辱〞。

  2、一饭千金
  韩信少年时,由于家境贫寒,一日三餐都很难维持,只得到处投靠亲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当亭长的好朋友家里做客,由于食量太大,亭长的妻子对他冷言冷语,并且故意把饭食提前收走。

  韩信忍住饥饿,到河边钓鱼,却钓不到,便向河边的洗衣妇讨饭,其中有位老妇人,经常给他饭吃,并且鼓励他说:〝大丈夫应当立志,不能成天依赖别人,好好努力吧!〞韩信倍受鼓励。

  后来,韩信衣锦荣归,没有忘记当年给他饭吃的洗衣老妇,特别派人送千金给她,以表示感谢。

  3、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后来投效了汉王刘邦,但刘邦却不觉得韩信有何过人之处,不予重用。尔后,萧何发现韩信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便又多次向刘邦说起韩信,希望刘邦重用韩信,但是刘邦仍没有理会。

  韩信心想这里恐怕不是舒展我抱负、一展长才的地方,便起身要回故乡淮阴去了。一天夜晚,韩信骑马逃出汉营,萧何得知此事后,并没有马上跟刘邦报备,就赶忙骑马连夜去追韩信。终于在一条河边追到韩信,经过萧何的一番慰留,韩信最后还是跟萧何返回了汉营。

  4、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汉高帝元年八月,韩信认为时机已到,便率军东征,发起了还定三秦之役。关中和汉中被高大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隔断,两地之间只有几条山间孔道相通也就是在山崖险处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名为阁道,也叫栈道。

  每条长达数百里,十分险狭,行军不便,运输更是困难。其中褒斜谷栈道和陈仓道是最主要的两条。褒斜道在刘邦入汉中之后就烧掉了,长达六百多里的栈道,修起来非一日之功可成。因此可用的只有陈仓道,但道口有章邯的重兵把守,要想在这里突围绝非易事。

  这些都难不倒韩信。他派樊哙、周勃率兵大张声势地修理被烧毁的褒斜道,摆出要从这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在道口派重兵防御。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住关口,就可高枕无忧。

  韩信见章邯中计,便调兵遣将,西出勉县转折北上,沿故道进军陈仓。故道又称陈仓道,陈仓是当时屯积官粮之地,属军事重镇。汉军先入陈仓,等于绕到了三秦王军队的后面。章邯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往咸阳,陈仓兵力空虚。汉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取了陈仓。

  章邯闻讯,急忙率军赶来与韩信激战。汉军积愤已久,加上初战告捷,自然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章邯仓促应战,军心不稳。两军对阵之时,樊哙、周勃也前来与韩信会师,三面夹攻。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也先后投降。还定三秦,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历史上把韩信带领汉军从汉中进入关中的整个战略过程概括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韩信第一次亮相之作。韩信首创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术一直深为后代兵家所重,也被收入了《三十六计》之中。

  其实在现代的战争中也不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引为今用,不过就是声东击西

  5、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6、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是指一个人的才智极为高超,而且在这一国之内无人能出其右。《史记》淮阴侯传记载:〝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淮阴侯就是汉朝刘邦的大将军韩信。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就是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7、推陈出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8、解衣推食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记载,刘邦因有韩信相助,势力日益强大,攻占了不少楚国的领地,楚王项羽备受威胁,于是派人前去规劝韩信,希望他能反叛汉王刘邦,投靠自己。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项王对我是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信,配给我几万人马,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我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我吃。对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有今天的地位。刘邦重用、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我都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这也说明刘邦的知人善用,韩信与刘邦初期就是千里马遇见的伯乐

  9、多多益善
  有一次,当了汉高祖的刘邦问韩信说:〝如果我来带兵,可以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可以带领十万大兵。〞汉高祖又问:〝那么你可以带领多少兵呢?〞韩信笑着说:〝我吗?多多益善。〞

  刘邦有点不服气,觉得带兵竟然不如韩信。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就是统领将军。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表示愈多愈好的意思。

  这一点或许就是韩信为将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10、背水一战
  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韩信率万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军阵。次日天一亮,韩信就命令进攻井陉口。

背水一战不是韩信的首创,首创应该是孙武,以两万吴兵击败20万楚军,攻陷了楚国都城,孙武把这一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然后存”。项羽也玩过这招,叫做破釜沉舟。

  赵军出营迎战,双方激战良久,韩信军假装败退,弃旗丢鼓,退入营垒之中。赵将陈余见到这个情景,遂以全军进攻韩信军。韩信军背后是河,无路可退,全都拚死战斗,勇猛拚杀。

  就在这个时候,事先埋伏在山后的汉军乘虚进入了赵军营垒,拔掉赵旗,将二千面汉军红旗插上。
  赵军见不能战胜汉军,便想退回营寨,却见营寨已被汉军占领,全都惊慌不知所措。汉军前后夹击,赵军大败。

  事后,有人问韩信:〝按照兵法,应该背山面水布阵,您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

  韩信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法的一个原则。我所率的兵,大多没经过严格的训练,只有将他们放在死地,他们才能战,拚死争杀,如果把他们放在生地,他们都会逃走,怎能打胜仗呢?〞

  但是这种打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应该不是兵家首选,即使打胜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四面楚歌

  军事水平应该是冷兵器时代世界第一

  王侯将相,韩信全被封过

  用兵如神。比如暗度陈仓,竟然可以连着用两次

  军事能力,高出那个时代几个等级。

  11、拔旗易帜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当日破赵会韩信北上灭赵。

  两军交战时,事先埋伏在山后的汉军乘虚进入了赵军营垒,拔掉赵旗,将二千面汉军红旗插上。
  赵军见不能战胜汉军,便想退回营寨,却见营寨已被汉军占领,全都惊慌不知所措。汉军前后夹击,赵军大败。

  12、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是指井陉之战中,韩信背靠大河布下军阵,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死战的境地,士兵自然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

  这与背水一战应该如出一辙

  13、十面埋伏
  韩信设伏兵十面以围歼项羽。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当时汉军兵力约有七八十万人,项羽有约十万人。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楚军。经过数次交锋,汉军终于大败楚军,但汉军伤亡也十分惨重。

  僵持中,为了瓦解楚军的斗志,韩信下令汉军唱起楚地的歌。当项羽和其士兵听到〝四面楚歌〞时,大惊失色,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而无心恋战。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有宝马乌骓,而今于是项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在项羽率八百多人突围后,虞姬自杀,楚军因此全面崩溃。

  而突围的项羽在汉军的追杀下,依然勇猛无比,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在乌江边上,损失惨重的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而死。

  14、伪游云梦
  韩信是开国功臣,刘邦为了削掉他的王位,给韩信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突然对手下将领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你们觉得要怎么处理?〞那些将领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叫嚷说:〝干脆发兵,干掉这小子算了!〞刘邦自知师出无名,沉默良久,最后向陈平问计。

  陈平以谋略见长,但有才无德。刘邦话一出口,他就知道韩信其实没有谋反。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后,他对刘邦说:〝陛下的军队不如韩信的精锐,将领也没有超越韩信之人,发兵进攻逼迫韩信决战,对陛下是危险的事。〞他设计让刘邦假装到湖北云梦去游猎,命令诸侯到河南的陈地与刘邦相见。陈地在楚国边境,韩信前来就可轻而易举地把他拿下。

  刘邦欣然采纳了陈平的计策,遣使者通知韩信前往陈地相见。韩信并不见疑,亲往迎谒。刚一见面,刘邦就喝令武士拿下韩信,韩信错愕之间,已束手就擒。
  既然目的达到,刘邦也不再去云梦游猎,立即打道回府。韩信这才明白刘邦此行专对自己而来。他愤怒至极,高喊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听了,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啃哧良久才说,〝有人告你谋反。〞
  刘邦深知没有实质理由就抓捕开国功臣必然不能服众,所以一回到洛阳就大赦天下,藉机释放了韩信,但没有放他回楚国,而是降为淮阴侯住在都城,不可以回封地,也不许拥有军队,实际上是把韩信软禁起来。

  1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因萧何的赏识,建立丰功伟业,却也因萧何的背叛,死于非命。
  西元前196年,赵相国陈豨起兵反于代地,刘邦前去征讨。一日,吕后急召萧何入宫,对他说韩信与其家臣密谋,欲为陈豨之内应,要谋害自己和太子。命令萧何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欲行诛戮。

  萧何闻命,甚感棘手。他素知韩信,一饭之恩,尚能千金为报;胯下之辱,亦能以德报之,为人如此,必无反心。退一步而论,韩信当日拥兵齐地,天下权在韩信,若说谋反,易如反掌。而韩信却坚持认为背信不祥,不听武涉,蒯通之谏,不为鼎分天下之图,又如何会在刘邦一统,天下大定之后,再行谋反呢。

  再退一步,汉初时韩信被封楚王,在家乡楚地陈兵出入。若行谋反,何不于彼时连结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却于此时,深居长安软禁之地,称病不朝六年之后,要与远在代地的平庸之将里应外合呢,故而吕后之辞于情于理皆有不通。

  然而此时,萧何却未能为韩信申一言之辩。萧何深知,韩信之招祸实由功高而遭忌于刘邦、吕后。早在六年前刘邦依陈平之计伪游云梦之时,就已动了杀机,只是到底畏于韩信的威望,一直犹豫而未决。而吕氏之独断专行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萧何自料不听其命,恐有性命之忧,终于还是屈于吕后之威,前去诈信入宫。

  萧何谎称陈豨已灭,刘邦凯旋,要韩信带病入贺。韩信虽知兵善战,但心怀磊落,没有想到萧何会对自己用诈。然而,韩信走进了长乐宫的钟室后,却再也没有回来。吕后不仅诛杀了韩信,更极尽刻毒,夷其三族。

  韩信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堪为一代兵神。他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后,刘天子曾让韩信写下三篇兵法,当刘邦读完之后又害怕被他人得到,威胁大汉江山社稷的存在,便命人给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