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黄金、玉石……这艘800年前沉船封藏了18万件文物 | 崔勇

 牛人的尾巴 2019-12-09
“沉船就是一个时间胶囊,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沉到水底下的胶囊,它把所有的时间固定在里面。”

崔勇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目前是“南海一号”的项目领队。简单来说,水下考古就是陆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但是要移下去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它是建立在工程和科技发展上的。

水下考古的诞生有一点契机,就是1943年法国海军军官库斯托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俗称“水肺”。因为“水肺”的发明,人对水下就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

如果大家潜过水就知道,潜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因为这个发明,人类本身有一个宝藏的情结,又有探索和怀旧的情结。这些情结加起来,使人工“水肺”的发明最早关注的就是古代沉船。

水下考古的情况

一般的水下考古程序上是这样的:上面是一条驳船,中间是干这些事情。这是日本在叙利亚工作的情景。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水下考古。

这是我们经常干的水下考古,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特点,浊水考古。

“南海一号”的能见度只有20厘米,有一个让我们感到很矛盾的点就是,水质越清,特别是木头沉船保存得越差,水质越差,证明瘀泥越厚,文物保护得最好。

文物保护最好的地方不是博物馆和展厅,其实是在地下和水下,“南海一号”恰恰是水下的地下双保险。因为有了这个双保险,所以我们对于“南海一号”的期待非常高。

“南海一号”的发现调查与打捞

这是“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中间白点就是“南海一号”。1987年发现这一条沉船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伙子,从那时起我参与了247件文物的接收。

到今年我刚好跟这一条沉船打了32年的交道。从1987年发现,到1989年第一次调查,再到2003年决定打捞经过了八次调查。

通过2002-2004年大致的调查过程,我们发现“南海一号”确实不负众望,保存得很好。

考古要有影像资料的采集,要绘图,但因为能见度很低,确实做不到。然后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决定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法。

外国没有试过,中国人可以试一下。整体打捞之前先要做一个预案。做预案要先做调查,最关键的是要了解船埋在淤泥里面,淤泥多厚?我们钻了30米的淤泥,才发现整体打捞的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整体打捞的方案前后经过四次论证,到了2007年才开始实施。后来我们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钢沉井,长33米、宽14米、高7米。

这是一些放钢沉井的图片。这是水面上的照片,但到了水下大家就看不到了。


只能做一些示意图,第一步是定位放下去;第二步是用水泥块把钢沉井压到设计标高;第三步是把周边的淤泥挖开;第四步是横穿36根底梁;第五步是把上下沉井分开,吊起来;第六步是浮上水面。这六步从2007年4月一直做到2007年12月。



浮上水面后又可以看到“南海一号”了。还有一个技术是拉移,这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要通过拉移把南海一号从所在点拉到阳江海丝馆对面。

 

捞这艘沉船,我们是有一个考虑。捞上来是没问题的,但是捞上来放哪里还得要考量。因为沉船捞上来以后,如果没有找一个很好的地方放置,很快就会坏,其实这也是一种破坏。

2004年,我们决定做一个博物馆。通过设计招标和施工,2004年年底奠基,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这个博物馆,也就是“南海一号”的家。

这艘沉船从水底捞上来有多重呢?加上船体、船货、泥和沉箱本身的重量,总共是5500吨。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条起吊船的起吊能力是4000吨,就在广州打捞局。

当时这一条船是亚洲第一吊,世界第六吊。当然现在有一万吨的,在建港珠澳大桥已经用上了。因为沉船更重些,所以只可以把它吊出海底,但不能吊出水面。

我们又用了一个1.6万多吨的潜驳,也就是工程潜水艇,灌上水往下沉。然后把那艘吊船放在潜驳上面,再把潜驳的水排出,这样潜驳就会往上浮,同时用吊船往上吊,通过这两个力相加,我们把“南海一号”拖到水晶宫旁边。

但是博物馆离海边有400多米的距离,要把5500多吨的东西从海边拉进博物馆的水晶宫,怎么拉动它呢?

当时我们又采取了一个办法。首先是铺条路,这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唯一的办法。最后我们采用了古代的滚木移重,就是在重物下面放一些滚木,推一下,后面的滚木移到前面去,这样重物就能往前了。

但是这个沉箱太重,滚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采用了气囊。我们准备16根气囊作为滚木,把气囊垫到沉船下面,每一根气囊的承重是400吨,16根刚好是6400吨,远远超出“南海一号”的重量。

正是用滚木的方法,将气囊排气充气、排气充气,在2007年12月28日将“南海一号”牵引进了博物馆。


进了博物馆我们就把墙封了,马上把海水灌上,这艘沉船就又进入了水下的状态,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处于这种原生态保护状态,它不会再坏和变形。

沉船是巨大的宝库

“南海一号”放到水晶宫里面以后,我们要进行发掘。


2009年我们进行了一次试掘,2011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试掘,看看用什么方法来挖最好?最后找到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水挖掘,放一点水挖一点。

看我们现在挖的成果,这个方案非常成功。2014年开始挖,挖到今年6月份,装满了一船货,到今年我们把货清完了,清完这艘船货有多少呢?

18万件套的文物。而且这18万件套的文物仅仅是陶瓷类的东西,有130多吨的铁和几万枚铜钱没有算进去。

广东省博物馆自1959年建馆,到现在总的馆藏量是18万。这一条沉船的文物量就超过了60年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总量,所以沉船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从来没有人看过800年前的船是怎么装载的?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让公众看到了。

这是挖出来的非常漂亮的龙泉瓷、景德镇的薄胎青釉瓷,和大量的黄金首饰,我们发现了2.8公斤的黄金和300多公斤的银。


下图这个银锭是25两的标准重量,刻在上面,我们通过银锭可以来反推古代的度量衡。


还有玉、观音、罗汉,以及很多铜器。

特别像下图左上角第一张和往下的秤盘和砝码,在沙特博物馆也有一套完整的在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南海一号”和沙特,就是当时的阿拉伯有交往。后来在塞林港的发掘也发现了这种砝码。


还有很神奇的东西,像是这个咸鸭蛋,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罐。

因为沉船就是一个时间胶囊,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沉到水底下的胶囊,它把所有的时间固定在里面。船上有很多人,要在一个时间单位里面保证所有的东西,能保证从船长到一般船员再到水手这些人的基本生存,它就是最小的生存单位和最小的等级社会。

后来有人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这18万件里面,你选一选“南海一号”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

这很难,但是我可以给它定一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唯一性,它只有一件。第二个标准,绝对不是常用的东西,一定是一个艺术品。第三个标准,还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件艺术品的审美情趣。

首先是找唯一,后来我找到了海螺雕杯,它是用一个夜光蝾螺做的,产于我国南海。台湾、日本也都有。把一个夜光蝾螺切割一半,然后抛光,在蝾螺的光泽面进行雕刻,雕刻成牡丹花卉,这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一种心态。

因为这个蝾螺只有唯一一件,很多人要去看,包括很多领导和专家。他们拿上手看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跳,心想他们要是不小心怎么办?

最后我对这个海螺雕杯做了三维采集,大家以后要看,可以在电脑上看三维。


后来我发现一个奇特的东西,这个海螺雕杯的三维有五个孔,就像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博物馆是2004年设计的,但这个蝾螺是2014年发现的。也就是说是先设计了博物馆,我才发现了蝾螺,但这个博物馆却像是照着蝾螈的样子建的,这是冥冥之中800年的缘分。

我跟这个博物馆设计师很熟,他是何镜堂院士的女婿,叫冼剑雄。我给他看这个图的时候,他很激动。他当时就想着以海洋生物骨骼作为设计的原型,但是没想到我给它复原了。

蜗牛背着房子去旅行,海骡也是一样的。现在博物馆建好了,这个博物馆就是“南海一号”的家。“南海一号”到家了。

幸运的是,它没有被运出去。如果运出去,这一批中国的精髓就会被稀释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找都找不回来。

中国水下考古现状

我的水下考古是从“南海一号”开始,跟“南海一号”打了32年的交道,马上要退休了,刚好这个工作也要完成,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中国的水下考古,虽然在世界起步很晚,但是在世界是领先的。目前来说,“南海一号”既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还是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推崇的项目,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也有提到。

“南海一号”项目包括整体打捞、异地保护、精细发掘、公众展示等几位一体,政府还把它搭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快车。当时“南海一号”博物馆是那个地区的第一个现代建筑,而现在“南海一号”博物馆是一个城市。


我们的水下考古还有很多亮点,比如说“南澳一号”的原址保护,以及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当时联合国就推了中国的两个项目,一是水下博物馆,另外一个是“南海一号”。

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经典,普通公众可以通过80多米的隧道下到水底看到这个博物馆,也可以看到在水下泡着的白鹤梁石碑。

这是我做“南澳一号”的时候,用一个巨大的框架,把沉船进行原址保护的项目。

水下考古还有一个工作方法,就是把沉船用一个围堰围住,把中间的水抽走,再进行陆地发掘。图中显示的是另一个考古遗址——江口沉银。一般的陆地发掘大概就是四、五百平方米的范围,而江口沉银围了11.3万平方米。这个面积远远超过了用围堰技术发掘沉船的世界案例的总和。


江口沉银指的是当时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曾沉银于此。这是把宝藏变成现实的唯一案例,发掘了4.2万多件金银财宝。


考古的最高境界就是进行最小的干预。我们去西樵山石燕岩水下矿坑遗址做了调查,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矿坑,所以我们什么也没有动。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就是考古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现在进入了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堆满石材的通道,潜过这个通道,有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所以水下考古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愿中国还有很多世界第一!

崔勇:八百年的沉船之谜 来自SELF格致论道讲坛 00:00 17: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