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 明 巩县窑绿釉水滴 巩县窑又名“巩义窑”,创烧于隋代,起初烧造青瓷,到唐代有很大发展,以烧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巩县窑是目前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的窑址之一。唐开元时期这里还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 瓜绿釉清乾隆 绿釉暗刻龙纹盘 瓜绿釉,古称浇绿釉,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需要二次烧造方成,与汉之绿釉不同,其釉质莹透,色泽翠绿,予人鲜妍明快之感,创烧于明初期,嘉靖一朝烧造甚盛,清代景德镇的窑场已掌握非常成熟的配方和烧造技术,所出之品,翠色怡人,成为官窑烧造的品类之一。 鱼子绿釉鱼子绿釉兽耳尊 有清一代,单色釉的烧造,技术方面再登巅峰。其中鱼子绿釉创于 康熙,亦极于此时,至于三代之后,所制再无与前朝可比。且三代 的鱼子绿器物,在彼时诸多色釉中,亦是寥寥难数。偶有所见,如 鱼子绿釉菊瓣壶、鱼篓尊等,皆是“诗酒茶花”所用之物,其品贵 格,绝非俗器可比,它器形规正,双龙耳做工考究,胎体精细,厚 薄均匀。 苹果绿釉苹果绿釉小花觚(一对) “苹果绿”釉又称浇绿釉,创烧于明初,在清初之际景德镇窑厂已掌握十分成熟的配方和烧造技术,釉色可达翠色怡人之境,在康熙二十年,此种釉瓷正式成为官窑烧造的品类之一,在乾隆一朝十分流行。 清乾隆 苹果绿釉大吉瓶 苹果绿釉,祭红的一种窑变,亦称“苹果青釉”。 烧成时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 绿色,一般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少数 地方微泛红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 秋葵绿釉清乾隆 秋葵绿釉莲瓣纹碗 秋葵绿釉又名“西湖水”或“葱青”,始于雍正朝,是一种低温淡绿釉,色泽黄中偏绿,浅于松石绿,类似于秋葵叶。 郎窑绿清康熙 郎绿釉梅瓶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成品率极低,存世量少。 孔雀绿釉孔雀绿釉观音瓶 孔雀绿釉,又称翡翠釉或吉翠釉,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故名。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发展。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清代孔雀绿釉陈设器多为仿高古纹饰加以模印以后,隐于孔雀绿釉之下,多为瓶、尊等大型陈设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