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河岸边,我们的上学路

 blueship0668 2019-12-09

我的家乡是辽河岸边的普通小渔村——船房村,小时候,我们公社没学校,村里小伙伴们上学,得去河对岸的金家公社。

那时,在河口摆渡的,是位须发花白的老船夫,他每天早晨把船摆到河对岸,晚上再摆回来。那时,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和伙伴们喊着、约着,在清晨层层薄雾里上船。下船后迎着朝阳走五里土路到学校。傍晚,夕阳把水面染成金色微澜时,我们又坐船回来。进村后,缭绕的炊烟夹着饭香味儿在风里飘荡着,吸引着我们飞奔回家。

可是,这样的光景不长,我读二年级时,老船夫忽然病倒了,村里没有人愿意接替他撑船,我们坐船上学的水路也因此断了。想上学,得走到十里远的地方过独木桥,许多人纷纷不念了,只有我和二妹坚持上学。这时,冬天也渐渐到了,晨风里的白杨木独桥上,常挂着许多白霜,很湿、很滑。一天早上,我两脚刚踏上去,脚下一滑,整个人跌落进没冻结实的冰窟窿里。二妹站在岸上,吓得哇哇大哭。恰巧有个人破薄冰打鱼,他用二齿钩钩住我的衣服,把我拉了上来,救了我的命。我吓得浑身战栗发抖,带着湿漉漉冰水跑回了家。从此,我和二妹再也不敢去上学了。

夏天,河涨水,汹涌澎湃,独木桥淹在了河里,被完全冲垮了,我们的上学路从此真的断了。

第二年春天时,队长给社员开会,说公社成立了中小学,有上学年龄的孩子,可以送去公社念书。

父亲赶回家把这好消息告诉我们时,我正拿着翻烂了的课本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听了这个好消息我激动不已,立刻下地收拾书包。

可怎么去上学?兴奋之后一家人又犯难了,去公社上小学走大路要15里路,我家人口多,困难,没有自行车,只能走去。我和二妹当时只有十一二岁,每天来回走三十多里路,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爷爷举着旱烟管思虑了半天,最后,把老烟管往炕沿儿磕打几下说:“我领她两个走小道,走毛毛道,我到公社卖土篮,晚上再把她们两个领回来。”

开学那天,爷爷背上五个土篮,我们背上母亲做的花布书包,跟着爷爷出发了。毛毛道其实就是田间地垄、小树林的种田道,是社员和放牛娃踩出来的羊肠小道。

那时季节正值九月,田里庄稼有一人多高,爷爷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跟着,遇到没路的地方,爷爷就用身上带的镰刀把青蒿、杂草、树毛子割倒。汗涔涔的湿气里,弥漫着旱草味、青树枝味,还有爷爷身上的汗味,有时庄稼叶子打在脸上,火辣辣疼得我直叫唤,爷爷就问:“能挺过去么?挺不过咱们就回去!”我心中早充满了上学读书情景,所以捂着火辣的脸说:“能挺过去。”

到学校后,校门口已站了许多等待入学的同学。上午考试,下午按成绩分年级,我分到三年级,二妹分到一年级。放学后,我们按照事先约定,在校门口等爷爷来接,等到肚子咕咕叫,才见爷爷背着四个土篮来接我们。原来,那年代不允许卖农产品挣钱,爷爷躲躲闪闪一天,才卖出一个土篮。回去时,我们按原路走,爷爷边走边清道,比来时容易了不少。远处,夕阳把庄稼镀上一层金色光辉,耳边传来辽河滔滔水声,我们年幼的心里,涌出许多美好憧憬。

这以后,每天晚上吃完饭,爷爷都在屋地编土篮。望着爷爷的佝偻身躯,我心中很不是滋味。为我们上学,每天早上天不亮,妈就起来给我们做早饭,还要准备我们带到学校吃的晌午饭。冬天时候,我们书包里装的是苞米面菜团,春天是榆钱玉米饼,夏天是大饼子大葱。可以说,我们的上学路里,凝结着爷爷的辛劳、妈妈的爱以及全家人的期望。我读到小学五年级冬天时,爷爷身体渐渐不好,成天成宿咳嗽,加上冬天田野空旷、道熟,爷爷就不再领我们上下学了。但爷爷开出的那条上学路,那条羊肠小道,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真切,难以忘记。

后来,村里又有几个家里没自行车的孩子跟我们一起上学,越来越壮大的队伍,让我们把那条道儿越走越顺。

六年级时,我们村和公社之间终于修了条砂石路。这事,让村里人激动兴奋了很久。上中学后,爷爷用卖土篮攒下的钱,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每天前面驮着弟弟,后边驮着妹妹骑车上学,往返在平坦宽阔的砂石路上,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一边是波光粼粼的辽河水,我们的上学路充满欢歌笑语。

再后来,我考进县城高中,爷爷带我走的田间毛毛道儿和那条砂石路,都成了永久回忆。

高考那年,我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家乡学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如今,我的家乡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的宏伟规划,让我们各村南北东西相通,方便了庄户人家出行。同时,新农村民宅在辽河两岸逐步崛起,城乡一体化产业链绘出了美丽家乡的锦绣画卷。

最让人欣喜的是,孩子们上下学有橙黄色校车到家门口接,放学又给送回家门口,中午学校有食堂,每顿饭两荤一素,一个水果。家长可以在家安心务农,不用担心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安全问题和中午吃饭的事了。至于校舍,当年的土平房经过改扩建,从砖平房、水泥平房,到如今的五层楼房,一步一个飞跃。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格局合理,窗明几净,教学设施完备。农村学生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贫困住宿生等每年还会得到国家发放的专项补贴,学校每年也有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生计划……

回忆过去,再看今天,我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变化。校园里,看孩子们的灿烂笑脸,听他们课堂上发出的琅琅读书声时,我常为他们感到幸福温暖。

过去的故事很难忘,如今的故事让人倍感骄傲自豪。辽河岸边的山山水水,是伟大祖国鸿篇巨制里的一首诗行,常让人为她的美丽而沉醉。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泉头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