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苏州老建筑——同里古镇

 老年人CWK 2019-12-10

江南的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的城镇,它们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这里面,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同里人杰地灵,水乡的自然风光清雅;甪直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相依;西塘面积最大,明清的廊棚、古弄建筑最特色。乌镇是博物馆式的古镇,以居民风情来展现;南浔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

同里,先秦时成集市,古时很富,故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过于奢华,过于招摇,改为“铜里”;宋代,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古镇在运河的东岸,四面有叶泽、南星、庞山等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镇上明清建筑占70%,居民仍保持着朴实悠然的民风民俗,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被誉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著名景点明清街、耕乐堂、同里湿地公园、王绍鏊纪念馆、陈去病故居、南园茶社、嘉荫堂、三桥、退思园等。特色美食:袜底酥、闵饼、状元蹄、青团子、芡实。

同里古镇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 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 卧云庵 、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根据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同里镇名人多,历朝进士四十多位。

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

一园,是江南经典名园退思园,是同里的标志,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座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生于1838年,光绪11年(1885年)因镇压捻军不力,被人参奏,革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修建退思园大事记

退思园占地九亩八分,因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所以在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的巧妙设计下,退思园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修筑,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体现了晚清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古镇最著名景点之一退思园

左宅又分外宅和内宅两个部分,由花厅和正厅组成的外宅,正厅又名“荫余堂”。退思园的中庭,建有岁寒居,是园主主要的待客场所。望月楼前有一旱船。“东园”是退思园真正意义上的景观核心。东园的中央有一汪清水,池水四周散落着多座袖珍型建筑,退思草堂是东园的核心。水香榭与退思草堂隔水互为对景,水香榭的正北,是“揽胜阁”。水面东南一角假山顶建“眠云亭”,为园主与友人弈棋之处,闹红一舸建在池南水上。菰雨生凉轩立在二十步之外的水边,人歇此中,可观赏山水美景,坐绿拥翠。盛夏酷暑之时带来满轩清凉。东园环池建筑犹如一曲优雅的山水乐章。

退思园集清代园林建筑之长,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具有步移景异之妙,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水和建筑的处理精妙绝伦,左宅右园,古典园林罕见的布局,古典建筑形式齐全,使之成为能和任何一个名园类似的园景相媲美的小型园林的典范。

“二堂”

崇本堂

崇本堂位于同里古镇风景如画的三桥景点附近,水溪西岸,与嘉荫堂隔水相对,是建于民国早年的建筑。崇本堂前后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屋基一进比一进高,取“步步高升”之意。堂内建筑雕刻精美,古香古色,历史厚度和人文关怀皆是扑面而来。

现在的崇本堂同时还是同里古镇江南婚俗博物馆,内部展出了过去结婚时用的服饰、嫁妆等实物,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也能在此看到,可以了解南方的古习俗。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科学,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其作用真是不小。

嘉荫堂

嘉荫堂是苏州吴江同里古镇中的一座仿明风格的庭院式民宅,建于1922年,宅主是柳炳南,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柳亚子曾在此居住。嘉荫堂共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

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

镇中古桥

同里古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太平桥

太平桥为古镇中著名景点“同里三桥”中的一座,太平桥和吉利桥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属梁式桥,小巧精致;太平桥系花岗岩单孔石梁桥,小巧精致,跨东柳、漆字两圩,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为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石梁桥。

吉利桥

吉利桥属半月行拱桥,处太平桥与长庆桥之间。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

长庆桥

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是古镇三桥之一,长庆桥俗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是明代同里人陈镛、谢忱改建的。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桥”指的是分跨两条河道、紧靠在一起形似一鼎三足的太平桥、古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简洁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

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同里三桥交汇处的鱼鹰表演地点(图中那艘船)

“走三桥”习俗,“走三桥”又称“走平安路”、“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盼。在苏南地区,妇女在正月十五夜,要走过三座桥,如此可免百病。同里的“走三桥”更富有文化情趣和地方特色。婚娶大喜,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走上一圈,老人逢到66岁生日那天,要在午餐之后串走此三桥,保平安,求长寿,现在,就连婴儿满月之日,也要由母亲抱在怀里走此三桥,以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三桥,也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吉祥之物。

思本桥(1253年),同里 古镇桥龄最长的桥。思本桥是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思本桥拱圈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圆,波光粼粼,秀丽异常。思本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镇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桥。

在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普安桥(1369年)。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是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

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1353年)。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乌金桥(1811年)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乌金桥原在同里镇西北的九里村,系苏州进同里的必经之地。1999年8月,移建到同里古镇区。

中元桥(1755年)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传说以前有两位财主,一有腿残,一有眼残.一天有腿残的财主说会建石桥,到时另一位便可托他的福,扶着他的桥栏过桥了。有眼残的一位不服气,于是也盖了一座中元桥,抢先比泰来桥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称它为赌气桥。

泰来桥(1746年),同里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梁式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

南园茶楼

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南园茶社位于镇区最南端,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初期,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这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

“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定名。

耕乐堂

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耕乐堂是明代古宅,简洁明了,无繁复的雕梁画栋,于1998年修复,2001年开放。

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由门厅、正厅、堂楼,后园由荷花池、三曲桥、三友亭、曲廊、鸳鸯厅、燕翼楼、古松轩、环秀阁和墨香阁组成,园西还有西墙门,可通郊外,是典型的明清宅第。现有三进41间,有楼、园、斋、榭、厅、堂、楼、阁。

珍珠塔景区

又称侍御古坊,它是根据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珍珠塔故事中的逸闻趣事,以及遗留的历史遗迹进行开发修复的。现仍保留着方卿读书楼和陈翠娥小姐绣花楼等古迹。

松石悟园

简称“悟园”,即“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在石皮弄中,邻近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

占地1600平方米。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故谓“悟园”。

同里,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有着“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在同里,没有西塘那般喧嚣,也不似周庄那般商业,在同里,走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置身在另一个时代,散发出独有的江南古镇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