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中,“霸权”是一种常见的术语,时至今日,霸权主义仍然活跃于国际关系当中。当一个国家在力量上取得绝对的优势时,它对于其他国家就具有了影响和支配的能力。但是任何国家都不能一直处于霸权地位,17世纪的法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手段使其迅速登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然而它并没有像西班牙、德意志一样称霸欧洲很长时间,仿佛是在顷刻之间,法国几代国王的辛苦酝酿在奥格斯堡联盟战争中化为泡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法国的霸权统治转瞬即逝呢?这要从法国霸主之路的初期开始分析,其错误的政策以及不合时宜的统治,成为了它衰落的祸根。 欧洲无休止的争霸大战 一、忽略改革重点的前期发展内战结束后,法王亨利四世积极整治战争造成的破坏,通过一系列对国家内部制度改革把法国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拯救出来。但是亨利四世并不满足于法国的正常发展。众所周知,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等国家国土面积并不广袤,地理因素与生态环境的劣势使得其将目标定位于掠夺式的发展,在西班牙衰落之后,亨利四世并不满足于法国在众列强之中分一杯羹,而是想处于霸主地位,于是开始了争夺霸权之路,以此来影响或是支配其他欧洲国家。 他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任命苏里为财政大臣,对收税官严密控制,滥免显贵税收的局面得到改善。.在农业方面,削减部分对农民的直接税,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禁止高利贷者扣押牲口和农具,避免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对于工商业,采取鼓励革新、发展手工业等,注重于发展商业贸易,并保护关税不被随意变更。一系列措施使法国快速成为经济大国,国内资产阶级和人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得到暂时的缓解。 油画:在凯旋门的亨利四世 在外交政策方面,尽量的避免与西班牙、德意志等国家进行战争,同时与英国等新教诸侯结盟,1598年亨利四世签署了《南特赦令》,承认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军事上允许新教拥有军队和武器,并保留十余座城堡“,这样不但缓解了引起内战的矛盾,同时也变相的等于站到了英、荷等新教国家,脱离日渐衰微的西班牙王朝,这大大增强了自身实力,也体现了亨利四世推到西班牙,称霸欧洲的野心,他在位期间,积极练兵备战,为法国称霸欧洲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亨利四世的一系列改革,没有使法国在战后一蹶不振,反而迅速强盛起来,他不但恢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使其得到振兴,同时巩固了法国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积极练兵和缔结同盟,为法国国力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保障。这种种制度都为日后的战争提供了国力基础,法国的霸主之路此时已初见端倪。 但是,亨利四世前期的发展路线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家制度与人民利益之间的根本冲突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尽管他的一系列政策确实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君主专制,贵族,人民之间的矛盾还广泛存在于法国社会中,况且国土面积本就不足的法国,依靠农业发展来供给整个国家的霸权野心必然不会支持长久。 改革下繁荣的法国 而在此时,与法国统一战线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提出了“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言论,这直接促使光荣革命的爆发,亨利四世作为统治者,应该敏锐的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已有取代君主专制的势头,但是他却仍然坚持君主专制,同为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家,法国的资本家自然也会像英国一样对贵族、教派等特权阶级有所不满,这种导致法国日后衰落的最为致命的因素却被他忽略了,他的一系列政策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确立霸主地位的同时陷入困境亨利四世死后,枢机主教黎塞留独揽大权,致力于专制王权的强化。在他执政期间,继续推行亨利四世的重商政策,奖励资本主义工商业,扩大海外殖民活动,支持与荷兰的海外贸易竞争,以此来削弱荷兰的经济扩张,这无疑是最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日后太阳王路易十六的征战之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尽管法国以天主教派为主,但是黎塞留为了法国的霸主地位,接纳了新教派,以此得到英国、荷兰和德国新教派的支持,并集中力量反对德国和哈布斯堡王朝。1632年法国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开参加三十年战争,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失败告终,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条约。而作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的首领,法国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秩序的领头羊。 红衣主教黎塞留 但是其风光的表面下亨利四世时埋下的祸根日益显露,他在自己的著作《政治遗书》里写道:”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因此,他极力削平贵族,加强专制王权,这与当时整个欧洲大陆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其他的国家都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而法国却在加强专制王权,这使法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已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法国经济平稳又高速的发展蒙蔽了他的眼睛,黎塞留采取了一种“较有力而可靠地保存封建制度基础的民族专制君主制度的政治形式”,实则这仅仅是法国的回光返照罢了,在一系列战争中,法国提高了它在欧洲的地位,这使他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得以助长,也开始了法国真正的争夺霸主的道路。此时,法国出师未捷,早已为自己日后的衰落留下了蛛丝马迹。 随后路易十四因'遗产战争'使荷兰大为震惊,联合英国、瑞典等国家,对法国发动战争,法国妄图取代西班牙帝国,使欧洲为其马首是瞻,日渐显露的野心和地位不断的提高自然让其他新教国家震惊,但是法国却竭力瓦解联盟,使英国倒戈相向,一举打败荷兰,从此真正走上了霸主的宝座。 而路易十四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同为新教国家,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明确指出,新教鼓励勤勉工作积累财富、抵制骄奢淫逸,此种文化恰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相符合,而法国运用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文化,本身却保持君主专制的制度,这无异于给自身设立冲突。 路易十四画像 而此时,在经济的发展上来看,法国短短的几十年,参与了十几场大型战争,尽管取得丰硕的成果,它本身也更加接近霸主的宝座,但是反观国内形式,农民遭到更严重的剥削,农业发展减缓甚至一度出现停滞,资本主义商人,受到法国连年对外征战的影响,对外贸易和投资收到严重冲击,贵族生活依旧维持在奢靡生活状态,统治阶级与农民矛盾在此时显露出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统治者被迫分兵镇压。 最危险的是,英、荷等国已经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贸易、航运、生产制造等方面已经和法国拉开距离,经济因素往往能够左右战争,高速发展的英国、荷兰对与法国战争所消耗的资金早已视为九牛一毛,而法国却消受不起连年征战的费用,这些因素不仅拖慢了法国称霸的脚步,甚至成为了日后法国霸权主义衰落的致命因素。 三、'昙花一现'的欧洲霸权但是法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同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失败后,又迅速走向了衰落,这并不是路易十四的战略问题,而是拖垮法国使其衰落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争夺西班牙王室继承权更使法国得不偿失,直接从一流大国沦落到二三线的国家,但是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大国只是一个形式罢了,遍观当时的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了主流,接连战争失败的法国本来制度就落后于其他国家,沦落至此也是理所应当的。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几代国王的霸主梦不过是昙花一现,这并不是法国不适宜或不足以取代西班牙王朝,而是在十七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教派上,国家制度的更改,资本主义的兴起,种种原因使当时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等不得不改变本国的制度,而法国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早已和称霸欧洲不相适应,所以说,法国只不过是生不逢时罢了,恰恰在欧洲发生大改革的前夕争夺霸权。 且其他众多的原因也已证明其称霸地位不能长久,法国实行的君主集权政策建立在压迫国人民的基础上,各地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国内国外的战争使统治集团疲于应对。连年征战使财力消耗殆尽,政府不顾农业发展受阻,加紧剥削农民,劳民伤财。法国的霸权政策错误的以削弱他国力量来壮大自己,这使得法国四处树敌,外交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法国以封建君主专治为主的霸权统治使英国等资本阶级感到威胁,使其难以对付整个欧洲的联合反对。英国此时已经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荷兰积极发展海上运输业,都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实力大为增强,法国难以对其继续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国不断施压,使法国战争节节失利。这些变化都成为法国霸权主义衰落的始作俑者。 资产阶级革命 四、霸权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加剧了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冲击,法国的霸权顺理成章的走向衰落,同时也给予我们启示,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更具有进步意义,它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更适合国家的发展。而大国霸权政策作为国际关系中破坏和平的罪魁祸首,终将被历史所遗弃。 参考文献: 1、《单命的西班牙》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法国史纲》 4、《法国史》 5、《法国通史》 6、《外交史》 7、《法国史》 8、《路易十四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