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寒假作业验收
2019-12-10 | 阅:  转:  |  分享 
  
2018-2019学年

一、积累与运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分)

A.推敲(qiāo)饶舌(rào)?决窍(jué)??无可言喻(yù)

B.清澈(chè)?训诫(jiè)??控诉(shù)??井然有绪(xù)

C.严谨(jǐn)?元勋(xūn)??捷径(jìng)?孤陋寡闻(lòu)

D.蜕变(duì)?绚丽(xuàn)??肆虐(nüè)?不可思异(y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是有香气更是_____._____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_____了。

A.司空见惯但是寻常沉醉????B.唾手可得因为寻常沉迷

C.司空见惯因为平凡沉迷????D.唾手可得但是平凡沉醉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分)

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

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

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分)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

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3)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5)芳草鲜美,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唐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běn)锸,畚箕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5分)()

A.泛于梁山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城将败将军向宠,性情淑均(《出师表》)

C.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陋室铭》)

D.朝廷从之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4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0.【甲】文通过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用原文语句回答);

【乙】文通过叙写苏轼抗洪抢险一事,表现了他、的优秀品质。(8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分)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3.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分)

段落 ④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14.选文第三段为什么不能删去?(分)

答:???????????????

15.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分)?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答:?????????????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分)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答:??????????????????

17.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分)

答:?????????????

18.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分)

答:????????????????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分)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20.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分)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





















献花(0)
+1
(本文系胜利郭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