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廿六、绿杨城郭

 闻理书屋 2019-12-10

廿六、绿杨城郭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禛 《浣溪沙?虹桥怀古》的诗句。王士禛曾任扬州任推官五年,他在扬州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举行“红桥修禊”。修禊本是一种水边祭祀风俗,每年三月初三举行,王士禛把它变成了一种大型文学活动,形成了诗词盛会。

1662年,王士禛和朋友走出扬州城北的镇淮门,泛舟红桥,即席赋《浣溪沙》二首。词作被广为传诵,一时风靡扬州城,“绿杨城郭”竟成了扬州的代名词。

  从诗中可知,“绿杨城郭”位于北郭,今老北门外问月桥至新北门桥东、北城河北岸一线,原为“绿杨城郭”故址。今城北有绿杨村,这里背冈面水,沿岸绿柳,编竹为篱,花木扶疏,是赏景和休闲的绝佳之处。

  王士禛还给扬州人留下了千金难买的两个字:“冶春”。 冶春就位于北城河旁,冶春园由原来的丰乐街、冶春花社和餐英别墅三部分组成。园内花木繁茂,四时飘香,还有一小假山,玲珑有致。后建草堂数间,附设茶肆,四方游人多集于此品茗小酌。

  北城河,即过去扬州城的北护城河,西迄大虹桥南,东段与古运河相连。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扬州风貌的代表,自古素有“绿杨城郭是扬州”之说。两岸景点众多,仅盐阜路上,个园、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等景点就随处可见,经过新北门桥,更可直达瘦西湖和盆景园。

   扬州的主干道之汶河路,曾经确实是一条河。沿着汶河向北,出了城门就是北城河。在北城河的南边,有一座城门,这就是老北门。老北门原称镇淮门,始建于南宋初期。1194年,黄河夺淮,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主流合于运河,经高邮湖、江都入长江,经常造成扬州重大水患,而北门遥对淮河,故以“镇淮”为名,祈免遭灾。明代,老北门因位于扬州旧城之北,因此俗称“北门”。

如今,几乎已看不到老北门的遗迹,但是据史料记载,老北门城门上曾经有城楼,外为双瓮城,西近问月桥。1951年拆城筑路时被拆除。

与老北门相比,新北门的历史要短得多。19375月建成扬州第一条马路——淮海路,分别在南、北两端的城墙上扒出两个缺口,改建两个城门。为区别已有的南门和北门,被人称为“新南门”(胜利门)和“新北门”(凯旋门),“新北门”北侧护城河上建设新北门桥。如今新北门也仅剩下新北门桥南接淮海路,北接瘦西湖路。 

1592年,在新城广储门外,开挖北城河,挖出的土堆积成岭,岭上栽植梅花,建亭台楼阁,俗称梅花岭,简称梅岭。

梅花岭的出名,其实应该归于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扬州城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果,大骂敌人,慷慨就义。他的尸骨都没有找到,后人就把他的衣帽葬于梅花岭。

    北城河南面的个园是扬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园林。

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1818年,是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还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如今的“绿杨城郭”,沿河两岸有高大浓密的树木,树影、叶色、花香、果味交叠营造出“春花明媚翠丽、夏阴浓郁欲滴、秋色层林尽染、冬霜绿意犹存”的美好意境。沿河建筑古色古香,亭台、山石、坐凳、园路等点缀穿插其间,成了最能代表扬州城特色的美丽风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