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琮|为乾隆一辩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0

 


说 琮

1

玉琮,它的器形比较特别,它的名称也很特别。

琮为何有这个名称,它的源起是怎样的,后来又有怎样的变化,都需要考索。玉琮出现在史前,鼎盛在良渚时代,那时应当有了固定的名称。

玉琮在汉代时即已经完全迷失,这一下子过去了2000年。只是到了现代考古学发达以后,我们才又重新找回了它。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它、懂得了它,学界还存有不少分歧,研究还会继续下去。

我们现在很明确地使用着 “琮”这个名称,往前看清代是如何称呼它的呢?

清代有一个非常爱玉的皇帝,他就是乾隆。他自己爱玉,也指望皇子皇女爱玉,所以嫁女要以玉作嫁妆。

乾隆共生十女,不过多数夭折,没有册封,只剩下皇三女三公主固伦和敬公主,皇四女四公主和硕和嘉公主,皇七女七公主固伦和静公主,皇十女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最小的十公主,是乾隆的最爱。清宫的规矩是,皇后的嫡出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待遇相当于亲王,妃嫔的女儿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待遇等同于郡王。十公主被例外封为固伦公主,那就是乾隆特别的宠爱了。

乾隆六十五岁时老来得女,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在乾隆四十年时出生。和孝公主活泼伶俐,乾隆自然是怜惜有加,让小公主常常跟随左右。小公主除了在书房学习,又喜好骑射,练就箭无虚发的本事,还得到过乾隆赏赐的黄马褂。乾隆面对这文武双全小公主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发出了“恨你不是男儿身”的感叹。

在十公主刚六岁之时,乾隆就在文武子弟中为她挑选出了一位得意驸马,他是和珅的独生子丰绅殷德。在十公主十三岁时,乾隆便开始为她筹备大婚仪礼,先是破成例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视之为皇后嫡出女儿,还让她享有乘坐金顶轿的特别礼遇。

乾隆五十四年,只有十五岁的固伦和孝十公主出嫁,乾隆送出了丰厚奢华的陪嫁,据说绸缎类的衣料就有近两千匹之多。当然嫁妆还远不只是这些缤纷绚丽的丝绸,金与玉那也是断然不会少的,乾隆一生爱玉成痴,他送给十公主的美玉也是数不胜数,清宫档案保存下详细的清单。

让我们看看十公主嫁妆中的美玉都有些什么:有红宝石朝帽顶、各种嵌宝石簪子、玉杯等。

有玉石摆件,分别有摆紫檀格子用的青汉玉笔筒、青玉杠头筒、青玉执壶、汉玉仙山、汉玉鹅,摆紫漆案用的汉玉璧磬、汉玉半璧,摆紫漆琴桌用的汉玉盘、汉玉璧、青玉瓶,摆黑漆笔砚桌用的汉玉笔架、汉玉璧、汉玉水盛。

这些可不仅仅是美玉而已,而且还几乎全都是古玉,明确标定是汉玉,这是当年的向往,新玉再美,也美不过古玉。以乾隆的眼光看,嫁妆中的古玉是不会有问题的,兴许不全是汉玉,应当还会有属于更早年代的玉器。

清代出现的这些古玉,其实很多是经过了改制,并不都保留着原本的模样。例如玉琮改制,显然都不会全是汉玉,有时是加底改作笔筒或花插,或者加底与盖变作容器,或者做成香熏。当然也有不作改变的,十公主嫁妆中的“青玉杠头筒”,就是没有改制的一件青玉琮。

故宫藏乾隆改制玉琮

玉琮为何得了一个这样的名字呢?乾隆很爱玉琮,有人说他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古人抬举重物所用抬杠的杠头装饰。这其实是误解了乾隆,乾隆在他为玉琮所写的诗句里,杠头本是写作“釭头”,说的是车釭,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

釭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

晁采全隐外发色,葆光只穆内蕴精。

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

乾隆命玉工将这诗句刻在宫廷旧藏的一件玉琮内壁上,里面还加套了景泰蓝筒芯,作案头插花与插笔之用。诗里点明玉琮为早于汉代之物,提到的名称是“釭头”。当然宫里也一定有时会写作“杠头”,所以十公主的嫁妆单子上记的是“杠头筒”。

我们知道另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改制齐家文化玉琮,灰青色玉质,琮体不甚规整,孔中加有铜胆。琮面一边有墨书“汗玉杠头筒一件同胆”字样,这又合了十公主嫁妆所列名称。

台北故宫藏清代改制玉琮

写作釭头,也会写成“辋头”,都与车上装置有关。清宫中另有一件良渚文化玉琮,乾隆命玉工在琮内刻上了御制诗。诗云:

辋头于古不为重,重以历今千百年。

物亦当前弗称宝,人应逮后乃知贤。

试看血土经沈浸,已阅沧桑几变迁。

张释之言真可省,拈毫欲咏意犁然。

故宫藏乾隆御制诗玉琮

这里的“辋头”应当等同于杠头,有人说是乾隆觉得它应当是个实用的物件,又不堪作装饰品,不知怎么就想出了这个名字,可能他的车轮上大概就有类似的零件吧。

这样的说法,也太冤枉了乾隆。上面这诗,是乾隆五十九年写的,诗序说:“呼此罄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今查辋头不载字典,类其韵盖‘掆’字之讹。字典音‘冈’去声亦作平声。又《字林》称‘捎’与‘掆’皆舁也。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其无底而通,亦为一证也。今定为‘掆头’,旧讹为‘辋’者,亦不必更易”(石光明、董光和、伍跃选编:《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547-64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乾隆将辋头说成是掆头之误,这个掆恰与“扛”同,写成“杠头”也似乎不难理解。不过这“辋”与“掆”真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讹得也很是有些奇怪。也算是做了一番考证,可证“辋头”之名,并非是乾隆的发明,他只是表示可以约定俗成维持旧称而已。

故宫藏藏乾隆御制诗玉琮

乾隆有多首诗写到玉琮,写到“辋头”,若干篇同名为《咏汉玉辋头瓶》,有的附有简略考论,如:

《咏汉玉辋头瓶》一:“辋头名近俗,却自古胥知。云是玉辂舁,饰为两首仪。璘㻞深浸土,刻画细如丝。周礼周官世,睪然兴缅思。”

《咏汉玉辋头瓶》二:“辋头旧法物”。

《咏汉玉辋头瓶》三:“五辂辋头饰,难分秦汉周。……作瓶插时卉,清供雅相投。”

《咏汉玉辋头瓶》四:“此辋头髦以底可当笔筒,虽经后代所作,而非近时俗工所能。陈之几间天然文房清供。”

《咏汉玉辋头瓶》五:“周代辋头器,汉时改作瓶。……置胆插花馨。注:瓶虽无底作铜胆于中,原可插花也”(欧阳希君《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再研读)。

乾隆称玉琮为瓶、杠头笔筒、辋头瓶,都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对玉琮的时代也没有确定的说法,虽然诗题笼统说成“汉玉”。对于玉琮原本的用途,他也只是引论了当时的说法,也并非是他用心的考证,在乾隆心里对此是存有疑问的。

故宫藏清代改制玉琮

台北故宫藏

清代改制齐家文化玉琮

清宫用古琮改制器物,取自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琮较多。因为玉工辨识不明,良渚玉琮还见有倒置改制的,琮上的神兽面倒立向下。

故宫藏清代改制玉琮(方向倒置)

台北故宫藏清代仿琮式器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现在偶尔在考古报告中也会看到这种倒琮现象,那是不了解不懂的缘故。有改制,也少不了仿制,仿制也就变化更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