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老刘tdrhg 2019-12-10


文/蒋长明

淮安市里岁数大一点的居民可能都记得, 1958年本市开行第一辆公交车, 在1路线老城区东西大街交会处南侧, 即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大门北边, 有个叫“博古路”的站名, 很长时间这里也是这条线路的终点站, 北到“二农机”, 南至“博古路”, 就是当时这座城市唯一的一条公交线路。

原先的博古路, 是老城区重要的南北通道, 就是从水门桥向南延伸至运河大桥这一段, 即如今的淮海南路。当然只是在基本走向上大致相同, 两条路并不可同时而语。

这条路在老城区堪称“通衢大道”, 尤其是1960年运河大桥和1962年水门桥相继建成, 后来又经过加宽扩建, 博古路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主干道”。

在博古路中段市二院北侧的文渠河上有一座桥, 叫“博古桥”, 另外还有清浦区闸口街道的“博古居委会”。笔者曾听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地名由来说:“博古你都不知道啊?王明、博古嘛, 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 博古就是秦邦宪!”看得出, 他具有一定党史方面的知识, 但这明显是被误读了。可如此误读的人不在少数, 有一些“老文史”亦如此。

一些人把博古路与我党历史上的博古相提并论, 可能也是事出有因。1946年, 博古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等因飞机失事遇难。为了纪念他们, 当时的苏皖边区政府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 其中包括1946年5月在清江大闸与越闸之间建筑并命名一座“若飞桥”。可能正因为如此, 人们把“博古路”和“若飞桥”联系起来, 认为都是为缅怀共产党的这两位早期领导人而命名的。与“若飞桥”同时命名的, 还有“叶挺公园”, 即清晏园;“博古图书馆”, 即清晏园内的“荷芳书院”;“邓发纪念亭”, 即清晏园荷花池中央的湛亭。除了若飞桥, 清晏园的三处命名都未能保留下来。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博古路旧影

在历史上, 此博古非彼博古, 二者相差约300年。翻开《清河县志》上1865年的一幅“清江浦图”, 就能看到在西大街“官员坊巷”东侧有条“别古巷”, 又名“博古巷”, 并由此衍生出了博古路、博古桥等地名。明末在博古巷出生了一位通今博古的大学问家, 他就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张弨。张弨, 字力臣, 号亟斋, 明天启五年 (1625) 出生于清江浦, 居住在博古巷。据《重修山阳志》记载, 他祖父永年于明万历年间以荐举官南京鸿胪寺丞。父致中, 字性符, 明崇祯时中拔贡生, 后参加复社。他精通小学正体审音, 时人评价他“学术淹贯百家, 诗、古文蕴藉醇厚”, “精于字学, 辨体审音, 厘正谬误”, 在当时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深得士林景仰, 逝后“友人私谥为恭孝先生”。他著作有《志学》、《理学孱守录》、《经济源流》、《虽遥客随钞》、《张氏宗政符山堂诗》、《眉尹文集》等。母方氏“勤俭贞静”, 曾“刲股活母”, 被录于县志“列女”。这样书香门第的良好家庭氛围, 自幼熏陶, 耳濡目染, 对张弨的成长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崇祯八年 (1635) , 致中应诏去江宁 (今南京) 公干, 时年11岁的张弨即随父游历大江南北, 大开眼界。童年开始, 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诲下, 他对金石考据就产生浓厚兴趣, 精研群籍, 广收碑帖, 著书立说, 成为著名的朴学家。张弨与顾炎武交情甚笃, 书信往来频繁, 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

清顺治八年 (1651) , 张弨考中秀才。但他后来效仿朋友顾炎武不试科举, 不尚空名, 不登仕途, 潜心学问, 终学贯古今。顾对张由衷钦佩, 于康熙十年 (1671) 赋《寄张文学弨》诗曰:“冬来寒更剧, 淮堰此何如?遥忆张平子, 孤灯正勘书。江山双鬓老, 文字六朝余, 愁绝无同调, 蓬飘久索居。”顾比张大12岁, 能让顾炎武这样的大学者心悦诚服, 可见张弨的学问和为人都非同凡响。康熙六年十月, 张弨去镇江考察摩崖石刻《瘗鹤铭》。那些刻着字的石头都杂乱躺在江滩上, 有的字被压在石块底下, 在“落日风寒”中, 他“仰卧沙石”, “墨水反落, 迂面不顾也”。“周旋石隙三日, ”终于拓得四纸, 比宋金石家黄伯恩 (字长睿) 等所拓多十余字, 回淮后完成了《瘗鹤铭辨》。

康熙八年, 清诗大家、刑部尚书王士祯陪康熙帝南巡到淮, 听闻张弨大名, 召见面试, 觉得是个人才, 赏了他一个“宜阳令”。康熙九年, 张弨离家出游。第二年冬, “从汉南过云栈, 冒雪至醴泉 (今陕西礼泉县) ”, 过华阴, 登临西岳华山, 至太宗庙遗址, 遍拓唐亲王诸碑, 又考察了昭陵六骏图, “拓数纸而归。”后来完成了《昭陵六骏图赞辨》, 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昭陵六骏图赞辨》一卷, 张弨撰, 弨字力臣, 山阳人, 博学嗜古, 尤究金石之文, 后以聋废而考证弥勤, 以《昭陵六骏图赞辨》, 或以为太宗御撰, 或以为殷宗容撰, 或以为欧阳询书, 或以为殷仲容书。赵崡诸家辗转讹为异, 因亲至其侧, 勘验绘图, 以赵明诚《金石录》为据, 定以《六马赞》为欧阳询书, 诸降将姓名为殷仲容书”。张弨所著, 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学术问题, 经实地考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康熙十二年, 张弨又作“京国之游”, 并“同东吴顾亭林先生出都”, 恭谒孔庙, 经济州 (今山东济宁) , 一路拓碑, 写成《济州学碑考》。每出行, 必有旷世之作问世, 令人耳目一新。回淮后, “偃息家园, ”从事著作, 把途中所见、所闻、所得融入自己作品。康熙二十三年撰成《汉隶字原》, 清初大学者全祖望为之作序称赞该书:“字字考求, 其用功亦勤矣哉!”经张弨考证的金石碑铭甚多, 但大部分著述均散佚,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为生活所逼, 他甚至时以书帖, 托庵僧售于人。其“符山堂”藏书, 多归于何焯云所得。

康熙三十三年, 张弨70岁。许多朋友和学生前往祝寿, 李恺 (字公凯) 写了一首《寿张力臣七秩》诗, 对他一生的学识、人品作了很好概括:“高隐墙东羡独清, 白头还聚读书萤。秦碑禹穴搜应遍, 周易蒙庄注未停。松菊未荒元亮宅, 尊罂时过子云亭。只今七十丹颜驻, 游戏人间是岁星。”张弨殁于何年, 现无考。编研《张力臣先生年谱》的清末学者段朝端在《序》中这样写道:“力臣在当时的名誉极高, 交游极广, 谈金石者, 至今推为鼻祖。而所憾者, 只知年至七秩, 究于何时捐馆, 未敢臆断, 不无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嗟”。能被称为金石的鼻祖, 可见在这方面的成就。

江西研究专栏 | 环鄱阳湖地区滨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出路——以永修吴城为例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南京城市街巷地名变迁

汉代“西南夷”行政地名考略

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