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表》波动论 最有名的波动理论为艾略特波动理论;日本有三段高下论。
这里就《一目均的波动理论做一介绍
1. 波动理论的形式
最基本的波动为Ⅰ、Ⅴ、Ν波,集中可以用Ν波(1-2-3)表示; Ρ、Y波分别为缩小波、扩大波,基本上是中间波动 S波同艾略特的推动5波相同
 
现以CHF的周线图加以说明:
A~B,C~D等为Ⅰ波; A~B ~C,I~J~k等为Ⅴ波; A~B ~C~D,C~D~E~F等为Ν波 N~O~P~Q为P波 
2. 波动论的量升目标
实际应用中NT的目标较少; V的目标,N的目标,E的目标应用较多
V的目标,E的目标同徘徊区突破的目标相同
本人看法:应用徘徊区突破的目标:徘徊区的幅度或前期的高点/低点 也很好 
应用实例:见CHF的周线图(上图)
C(1.8228)~D(1.5668)~E(1.7237)~F(1.4351)[H(1.3229)] V的目标=D—(E—D)=1.5668—(1.7237—1.5668)=1.5668 N的目标=E—(C—D)=1.7237—(1.8228—1.5668)=1.4677 E的目标=D—(C—D)=1.5668—(1.8228—1.5668)=1.3108 NT的目标=E—(C—E)=1.7237—(1.8228—1.7237)=1.6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