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昌最有名的糕点叫夹沙糕,最有名的桥叫彭家桥!

 昵称ajMjvyTw 2019-12-10
“南昌潮资讯”

主编:红衫倩影

南昌潮资讯

一、夹石糕的由来

如果你是一名外地人,也许当你初入南昌的时候,一定有听过说这样的一种糕点,叫作:“夹沙糕”。

话说,曾经有一个外地吃货,听到南昌两个人对话,听到有叫:“夹沙糕”的,就跑到糕点店去问老板:“夹沙糕多少钱一斤?老板就当场蒙逼了!


小伙子,来了南昌,一定要懂得南昌方言,不然,你会死得好惨!用南昌方言,夹沙糕的由来是这样的:

夹沙糕”是一个典型的南昌方言词汇,也可称作“夹石糕”、“夹生糕”、“夹石膏”,或者简称为“夹”,用来比喻性情乖僻,心理扭曲,说话办事不合情理,特惹别人嫌的人,而且多指女人。其意思和其他的方言中的“十三点”、“三八”、“八婆”类似,是骂人的话。

骂人不一定要用污言秽语,用“夹沙糕”骂人虽然不带脏字,但“杀伤力”却不小,对女人而言,被骂作“夹沙糕”,几近于是受“恶毒攻击”了。 


“夹沙糕”这个词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这个词还真是源远流长。这倒不是说它历史的久远,它的历史不长,在南昌话中出现最多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讲它“源远”,是因为它起源于距南昌几千里之遥的东北,起源于和赣语似乎毫不相干的满语;讲它“流长”,是因为它由北至南经历了长期辗转流传,不断异化演变。  

也许你会觉得我说得太没谱了吧?“夹沙糕”是南昌地道的“土特产”,如何能与满语扯得上边?若论“萨其玛”还差不多,它倒是从满语来的,但“夹沙糕”可不像“萨其玛”一样是可食的糕点呀?  

且听在下慢慢道来,然后自己判定一下这说法是否有道理。 

满语中有一个词,其音为gese,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用它来形容人时,一般指人的性情古怪特别,心理性格有缺陷,待人接物差劲,人缘儿不好。  

这种不讨人喜欢的人,不独满族中有,汉族中也有。而汉语中缺乏专门形容这种性格的词,单用“怪僻”、“尖钻”、“别扭”来形容都不准确妥帖。与满人接触较多的东北、天津、北京等地的汉人干脆借用满语gese来形容这种性格,直接就念成gese

口头上gese、gese讲多了,成为常用词,有时难免要使用于书面。满语的gese写成汉字怎么写呢?照着音写呗,于是有的写成“格色”,有的写成“各色”,有的写成“格涩”,还有的简写成“格”。尽管是音译,不能讲谁对谁不对,但也有翻译得高明不高明之分。显然,译成“格涩”,是很高明的译法,符合翻译界追求的“信达雅”的标准。“格”字有阻碍、阻隔之意,“涩”字有滞涩、酸涩之意,均蕴涵gese的词义。翻译成“格色”、“各色”就略逊一筹,因为gese的词义完全不关“色”的什么事。所以,通行的是“格涩”一词,并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出现,如长篇小说《人情》中有“我瞧你这人挺实称,所以想给你提个醒,子清他们这家子人的底细我最清楚不过了,一句话:格涩。你那老婆婆全村出了名的刁,见了凡人不接语,出口就歪人。”曹禺的话剧《日出》中的对白也出现过“格涩”一词。  

“格涩”从满语而来,这不是我的猜测,上网输入“格涩”搜索一下,立即可以得到许多材料证实。 

满语的gese 由北向南逐渐流传,在南京一带也使用来。同样由于有音无字,南京人也进行了音译,不过将该词翻译成了另外一个版本——“夹生”。在南京方言中,“夹生”与“格涩”同音。南京话形容人“夹生”和天津话形容人“格涩”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南京人将该词翻译成“夹生”,也翻译得很出色。“夹生”的人,非傻非蠢但又不通情理,非狡非诈但又不可与交。这种人虽不可恨,但却可嫌。如同半生半熟之物,虽不足弃,但又难以下咽? 

“gese ”成为“夹生”之后,继续向南流传到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夹生”或者“夹”都在口语中使用,词义保持着和“格涩”一致。  

“夹生”流传到南昌,又进行了一点演变。“夹生”、“格涩”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例如:这个人太夹生、这个人有些格涩。如果要给有“夹生”毛病的人一种特征性代称,那就要将“夹生”变成名词才行。怎么将形容词改造成名词呢?“傻”是形容词,加上“瓜”就变成了名词“傻瓜”;“苯”是形容词,加上“蛋”就变成了名词“笨蛋”。南昌人可能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夹生”后面加上一个“糕”,将“夹生”变成了名词“夹生糕”。其后由于口头使用时读音上的差异,又异化成了“夹沙糕”、“夹石糕”之类。  

可见,说“夹沙糕”源远流长,并非虚言。以北陲满族的“gese”为原料,在京津加工成汉族品牌的“格涩”,再经南京调制成带南方风味的“夹生”,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寒凝暑蒸,终于在南昌酿成一块涩口硌牙的“夹沙糕”。

二、彭家桥的由来

来到南昌,做为外地人的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彭家桥“?告诉你,这不是南昌最有名的什么桥,也不是什么状元桥,更不是什么景区景点。尤其你听到一句:”彭家桥倒了墙“,你肯定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当有南昌同事或是同学说请你去彭家桥去玩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你要被耍了。


话说,南昌彭家桥其实就是有一家精神病医院,而且这家医院是公立的,并且很权威。所以,一般看到你同学发疯的时候,就会说请他去那里玩。

南昌人都知道的一句话是:”彭家桥倒了墙,我从彭家桥跑出来……“

“彭家桥倒了墙”,这句话是南昌独有的方言,外地人很难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这句话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原来经常有人说,近年来很难再听到有人说了。

“彭家桥倒了墙”,说白了,就是“你是神经病”。可以是开玩笑,也可以是骂人。

现在洪都中大道和北京西路相交地带,过去的南昌人把它叫做“彭家桥”。历史上这里曾经有一座桥,因为旁边是彭姓的村落,所以人们称之为“彭家桥”。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顺化门外”(即八一大道以东。著名的“顺外村”因此得名。)都是农村,属于“郊区”(今青山湖区)管辖。创建于1956年的“江西省精神病院”选址在“彭家桥”,因为需要远离喧嚣的城区。

“彭家桥倒了墙”是隐晦的说法,通俗说,就是“乖了弯”笑话(或者是骂)别人。如果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解释,就是“地处彭家桥的江西省精神病院的围墙倒了,所以,你这个神经病就逃跑出来了。”南昌人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在精神病院住院的就是神经病。

实际上,南昌人常说的“神经病”,并不是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病”。南昌人常常把那些说话、做事不符合常理的人,称之为“神经病”。

据清代《南昌县志》记载:彭家桥古已有之,地处南昌县嵩安东乡五十八都。

1928年南昌的城墙城门全部拆除。原来的“顺化门”就在今天的“邮电大楼”和丽华广场之间。“顺化门”外是狭窄的金盘路,联通城区。现在的八一广场和省政府一带,在清朝以前是军队的兵营和操练场。除此之外,都是辽阔的农村,“彭家桥”、“谢家村”一直向东到“罗家集”“谢埠”。

一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彭家桥一带都是辽阔的田野,良田成片,湖塘星布,沟渠纵横。如今还有彭姓居民群居的街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决策:南昌市的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南扩展。江西省人民政府大院、江西省建筑公司(建工集团)、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大)、师院附中、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现在两所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以及江西精神病院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这是南昌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本是农村的“彭家桥”地区因此率先划入南昌城区,隶属于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管辖。

改革开放以后,彭家桥地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今天的“彭家桥”已经成为南昌市非常繁华的一部分,再也看不到一点点农村的痕迹了。“彭家桥”的发展,见证了南昌解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彭家桥” 也南昌人 代指 神经病院的意思、 因为那曾经有神经病院、所以南昌人骂神经病 常以 “彭家桥跑出来的”代指...............

南昌还有句老话“彭家桥倒墙了” 如果有人这么跟你说 千万别以为他在说什么新闻、 要知道此时他是暗指 你是神经病、 彭家桥指精神病、而那倒墙了........就是说你是那跑出来........ 彭家桥街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东面,东以洪都北大道和青山湖西岸为界,与青山湖区塘山镇相邻,南以北街道一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