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川诗学理论专著】《诗意的图谱》附件五

 金川诗歌 2019-12-10

如何读懂文字中的自己

读诗的人,是读诗歌中的自己。

读到自己见过的风景,不是读懂这首诗歌,是浪费时光。许多读诗的人,是在消磨时日。文字是一种懒汉的消费,按照自己的经验,浏览一下,打发时间,也算一种高雅人生吧。

读到自己见过的风景,却发现自己忽略了许多美丽,这样的人,只能在现实之中读懂自己的一半。

读到没有见过的风景,而自己觉得似曾见过,甚至觉得不读这首诗歌,今生就会错过这种境界。这样的人,能在现实之中完全读懂自己,而且,这样的人一生总具有许多在别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幸运与幸福。

一个人经常在一首诗歌里,读不到自己可欣赏的东西,甚至动不动就厌倦,甚至诋毁,愤怒,漫骂。这样的人,要么是个现实之中倒霉蛋,要么就是有智障,情障。对这样的人,一定要保持沉默。

读鲁迅的文字,你可以想到在痛打落水狗时,痛打的人仿佛也已经落水。区别在于,不久也被痛打。

读余冠中的《乡愁》你能感觉到生存有许多空间,是以距离的方式来呈现。我们有占有不完的空间。而且非常规则,完整。

读海子的诗歌,你能感觉到自己把自己捆住的感觉,除自己之外,一切都是捆绑自己的绳索,连移动一下,都是一种异常艰苦,异常美好的理想。而自己又不知道这些绳索在发挥作用,直至最后以自己与绳索一起毁灭,才看到作茧自缚的悲剧。但,不幸的人自己看不到这个结局,有幸的是别人能看到。

作者所有真诚的文字,都呈现着不同的存在空间。

那个空间里,可能我们走进去过,又出来了。如果你进去,出不来,那么,作者的生命轨迹里,就有你要走下去的结局,你要警惕。

                 二〇〇八年八月五日

读外国优秀现代诗歌,与读中国最早的古典诗歌,有一种相同的感觉,诗歌里没有迎合读者,或者讨好谁的倾向与痕迹。似乎诗人只是为自己写诗歌,磨砺自己的心性,挖掘情感的深度,开拓生活的高度,一切为自己服务。专注,而没有分心。你方能摸到他们的心灵。

当代中国诗歌里,那么浓重的迎奉讨好的气氛,把很好的诗意,转眼就腐蚀干净。标着祖国诗人,人民诗人称号的诗歌,祖国,人民,政客们,并不阅读。那些诗歌是一种风俗与弊病的产物,是一种不得不屈从生存压力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一种模式存在的简单的扭曲的需要。

打着改革诗歌,颠覆诗歌,重建诗歌的旗帜,树立那么多派别,其诗歌其实依然刺激读者的眼球――充满盲目讨好的企图。这种企图被冠冕堂皇的口号掩盖着。不久便被诗歌颠覆了。

厌倦这种模式,却不得不屈从――这是艺术的痼疾与癖怪。

还好,我非常喜欢现在受到指责的“自我”。那是艺术回归本原的开始。在自我里,一个人不会因年龄,而觉得诗歌创作力不从心。

诗人停止创作,大都因渐渐失去自我。

炉火纯青,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支撑艺术的成熟。人生的成熟不是依靠金钱支撑,也不是被饥寒交迫的危机困扰,而是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解决生存的基本条件,使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妨碍以艺术的模式轻松分享生命的存在状态。

优秀作品无法模仿,因为你无法模仿别人的成熟与炉火纯青。

我经常思考,艺术创作之中作者的不诚实与肤浅,这不是针对作者个人的品行问题,是研究一种艺术行为的普遍问题。

每一位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几乎处于一种真挚状态,但是这个真挚对于构建一篇经典,是不够的。这可能是由于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的处理,对艺术的认识与把握的不同造成的。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对人生的态度、艺术的态度,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结合的完美无缺,而经典就是要求向完美无缺靠近,再靠近,谁越接近,谁就是经典。

而作者经常陷入一种不能清晰把握自己方向的境地,能把自己这种“陷入”准确表达的诗人,就已经取得非凡成就了,如果再能从中跳跃出来,那么境界之高,难以想象。而这两者,尤其连第一种努力都做不到,那么,自然在作品之中就反映出难以克服的肤浅与混乱了。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不得已的虚伪吧。

一个人成为坏人,是悲哀的。受到惩罚的痛苦,被懊悔的撕裂,是可怕的。但是真正的悲哀,是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怎样成为坏人。

一个诗人不指责坏人,因为自己也有成为坏人,作坏事,而自己意识不到的时候。一个诗人是在努力寻找这种成为坏人的根源,寻找一个更具体的丰富的概括,把这种的现象表达出来,从自己的经验开始,努力纠正这种普遍现象对生命的伤害。首先是从自己开始,而不是谴责某个人,把某个人树立成自己的敌人。

因此,我不赞成鲁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行为。那不会是艺术最高的境界。在文学艺术之中,没有具体的个性的敌人。因为即使是你的敌人,也是你要努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你不是从现实之中打倒他,而是发掘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如研究死亡,不是自己去死亡,是把死亡对生命的影响与价值发觉出来。

艺术家的职责不是一个战士的职责,但是艺术家也战斗,是用战斗的精神,把自己的敌人最终塑造成艺术的形象。艺术的斗争,不是艺术家之间互相的生活细节与言辞的挑剔与攻击,是对人生境界的互相磨砺,冲突也许存在,但是最终都要走向艺术目的,而不会是生活之中反目成仇,势不两立。

在反目成仇,势不两立的艺术存在之中,艺术品是幼稚的,是粗糙的,甚至是反艺术的。而艺术家的生命不但得不到艺术的庇佑,反而会受到更大的超过一个不从事这种艺术的普通人的伤害。

诗歌不被看好,没有人读诗歌,不是一个做诗人的悲哀,恰恰映衬出诗人的幸运与幸福的希奇与珍贵。诗人的幸福,在别人看来是自得其乐,甚至是不真实的快乐,但是诗人知道自己的幸福犹如泰山岿然不动。产生这种感觉,不是幻觉,是需要诗人对生命,对人生,对艺术探索与实践到达一个真实的境界做支撑。否则你的生存与存在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一个诗人觉得自己很不幸,甚至可怜,甚至像乞丐似的,那只能说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实践太浅薄,太不够投入。那么,这个时候,诗人应该反思的不是作品,或者是通过作品来反思自己人生态度,与对艺术的认知。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日

一个诗人从理性描写到诗意化描写的写作,是个磨砺过程。

当你诗歌里的说教,一次次被人冷落,嘲笑,甚至鄙视,你就会觉得,其实别人比你懂得的道理更多,你之所以一直在说教,是你对一些道理没有看透,你一直看。最后你渐渐懂得诗歌艺术的价值,诗歌以诗意化的表达,给人如麻醉的快乐,使人渐渐接受了你从前的说教。而你通过这个改变,使你自己处于一个真理的根底,这个感觉告诉你,你已经懂得如何艺术地生存,而不是赤裸裸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与风雨之中。

艺术风格的转化,可以以艺术性的暗示,说明一个诗人的生活、观念、状态发生了奇迹似的变化。

有人主张个性写作,其实,你不主张个性写作你走得也是个性写作的路子。反之,你真主张什么个性写作,反而你的主张是束缚了你的个性,甚至是为你个性之中存在的痼疾做辩护。

不成熟的诗人,更容易为自己不成熟的艺术风格找一块牌子。这样的价值在于,可以更快更容易让读者记住你,但是你一旦无法尽快抛弃这个牌子,那么你将被囚禁于一种僵死的风格之中。那风格是你的牢笼了。

没有什么零感情诗歌描写,也没有零思想诗歌描写。如果诗歌之中没有情感,没有理性,没有技巧与技艺的展示,那么诗歌无法追求绘画摄影的效果,而将沦落为文字的苍白,甚至连口语的生动性也失去了。因为口语在一定的场景之中的生动性,是美丽的活生生的,诗歌容易因空想而忽略掉场景,使文字成为一个文字的游戏与拼接。

虚伪的诗人,用某种风格掩盖,或者企图弥补自己生活――情感与思悟,技巧与艺术,等苍白,懒惰,匮乏,无能。艺术的无能经常如此。不过,很快,这样的诗人会遭遇读者的厌倦,甚至自己也将很快厌倦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可信任。一个诗人就是这样失去自我信任的,艺术便开始枯竭,夭折,甚至死亡。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

十一

写诗歌的人有三种境界。

一是看到了真正的境界;这种境界里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但是,又流露出无奈与不知所措。这种诗歌,只是标志着进了诗歌的门槛。

二是在向真正的境界走进;这种诗歌能给人一定的诗歌艺术满足,但是,总有一点遗憾,叫人觉得不畅快,不尽兴。因为这样的诗歌里流露太多的焦急,流露太多的半生不熟的东西。这样的人经常徘徊在艺术的门槛,时尔大步前进,时尔缩手缩脚。无法把自己搁置在一个明快准确的人生境地。

三是进入了真正的境界。这样的诗歌出神入化,如在现实之中的生存状态一样,超然于时世,却与时世并不背离,更不勃逆。这样的诗人,几乎就是一座无可争议的丰碑。

二○○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