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死后,如果传位儿子而非弟弟,宋朝还会“重文抑武”吗?

 相逢就是缘 2019-12-10

帝国的脸谱

2019-11-20

宋朝重文抑武,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宋朝因此而开创了文化盛世,所谓“华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说的就是宋朝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如繁星闪烁的千古文人。但因此而带来的弊端也十分突出,直接导致了兵备的空虚,军队战斗力弱,结果时时挨打,处处受制。可以说,宋朝兴于“重文抑武”,最后也亡于“重文抑武”。

图片

确实,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最初是赵匡胤确立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最后当上了皇帝。由于他是当时禁军首领,掌握了国家的最高军权,所以他便利用手中的武力,取后周而代之了,因而当上了皇帝。

不单赵匡胤自己,整个五代时期都是如此,都是武将掌握了军权,渐渐坐大之后,便要么造反,要么逼迫,总之是通过武力取代前朝。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武将夺权的现象,避免这个现象在宋朝重演,赵匡胤上台以后,就积极推行他的“重文抑武”构想。

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收掉了那些功臣武将的兵权,又通过派文官到地方任职,瓜分地方上武将如节度使等的权力,后来干脆节度使也以文官充任,通过这些手段,解决了朝中武将和地方武将对朝廷和皇帝的潜在威胁。

图片

与此同时,赵匡胤为了从制度上真正巩固“重文抑武”政策,他还在太庙的寝殿里立了一块“誓碑”,碑文中有一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要求子孙后代发誓谨守,这样就确保了文官的任职安全,也将文官抬高到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高度,这为“重文抑武”,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如果说赵匡胤为“重文抑武”政策打下了基础,那么将这个政策发挥到一定高度、开创后来文化繁荣局面的人,则是他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说,宋朝文化繁荣,赵匡胤是奠基者,赵光义是将这种构想发扬光大者。

赵光义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他与哥哥赵匡胤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有文化素养,我们并不熟知的是,赵光义一生写过2000多首诗,《全宋诗》收入他的诗作500多首。而在文化发展上,他更是不遗余力。赵光义在位期间,专门组织人编辑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三部大书,北宋四部大书,他编了3部。

图片

宋太宗在位时间长,他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顺时应势地推行兄长皇帝确定的“重文抑武”国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广征图书、扩大科举、重用文人。而他后面的继任者,都是他的亲子亲孙,他们继承推行,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一以贯之,最终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荣。

因为赵光义的文化素养和与兄长观点的高度一致,使这一国策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倘若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其实无论传给赵德芳或者赵德昭,这个政策都很难贯彻得赵光义这么好,原因一是他们没有这种文化素养,二是他们没有这种远见卓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