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温的“开化纸”如何深入研究 在典籍的研究中,离不开对纸张的探讨,纸张往往是判定典籍版本的重要因素,从市场角度看,纸张不同,典籍的价格也会有所差异。 在典籍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纸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对纸张的探索、研究一直是古籍收藏、保护与鉴定领域的重要话题。 2019年11月8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家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就古籍中的开化纸进行研讨,引起了很大反响。 01 一张纸牵涉多方面问题 近年来,关于“开化纸”的讨论再次升温。对于开化纸名称的探讨,对开化纸采取科学检测的方法分析其成分等,都推动了对开化纸的深入研究。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倪晓建谈到,开化纸盛于明清,为中国古纸的佳品,此次开化纸古籍主题研讨会,是将各界专家凝聚一起,分享智慧,推动开化古纸研究的发展。 作为研讨会的发起人,古籍版本专家李致忠先生首先指出,开化纸,特别是清代内府刻书所用的开化纸,迄今有不同说法,也是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在研究中他曾经发现曾国藩、莫友芝最早提到开化纸概念,现在无论在学术界和古籍市场也都众说纷纭,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讨。他谈到,探讨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厘清一些概念,形成一个比较认可的说法。 古籍鉴定委员会委员艾俊川在谈到开化纸的问题时提出了几个研究方向,他说,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版本研究,开化纸问题都是个小问题,但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非常全面的研究才能把它解决。首先开化纸是一个关于名物的问题,古代的实物和今天的名字能否对得上;其次是一个造纸技术史的问题,开化纸是怎么造的,用什么原料;还是个语言学问题,开化纸的概念从明代就出现了,清代也有,到今天我们所说的“开化纸”,并没有完全对应上,在语言上发生了变迁。另外,开化纸和图书版本学有关系,作为版本学需要著录的一个项目,也应该厘清。同时他也谈到开化纸还涉及地理学问题,比如开化纸到底是不是开化县的特产,跟地理、地名相关,还有一些纠葛。可见,虽然是一张纸,但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一起形成合力,下功夫研究。 殿版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清宫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提出在清宫档案中几乎没有开化纸的记录,均为连四纸,同时指出,民间约定俗成,称连四纸为开化纸并不为怪。如今,浙江开化县立志做中国最好的纸,并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希望做出纸张精品,制作现当今的“开化纸”,虽和古代不能完全对应,应该大力支持,值得期待。 02 学术研究与市场的争论 03 融入科学的纸张研究 对于“开化纸”与“连四纸”,韦力先生、拓晓堂先生、艾俊川先生分别是如何看待的,请看今日推文第二条。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