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思宇:你好,司马迁

 星河岁月 2019-12-10

自人类出现以来

地处中国大陆中央的陕西一直是东亚地区社会活动的焦点

自西周起,十四个王朝定都在此

直到今天

这里仍然继承了许多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遗产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历史面前,我们说再多繁复华丽的语言,都难以描述她的宏伟,人类,唯有感叹自己的渺小。然就是在这样一处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司马迁出现了,他遍访全国,游历山川名胜,他“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编著史料,终成《史记》。

他的背后不仅是自周朝就担任太史的司马史家族,更是他的个人抱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抱负,已经是直追古今圣贤。

在司马迁祠上俯瞰到的深秋景色

转眼间已过了立冬

冬天的帷幕伴随着呼啸的寒风已拉开

幸好,最后的秋色还未散尽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秋日好像正适合怀古一般

这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绕不开的情结

这三日的行程

由中华书局主办的伯鸿书香奖专题文化游活动《史记》主题游,就在这样深秋的季节开始了!三天之间,我们从西安到韩城,从周代遗址走到元代建筑中,从明清古民居走上汉代都城宫殿上,三天两夜,数千年光景,我们一起探访了与司马迁有关的很多地方,如今亦历历在目,且随文章徐徐回顾这次惊喜连连的旅程吧。

旅行的意义

第一天我们于傍晚集合在酒店,行前启动会上,透过发言得知了彼此对于《史记》的热爱甚至是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在介绍行程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耿朔老师说,我们这次的行程安排大致如此: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拜谒司马迁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感受司马迁当时所面对的历史

韩城古城三庙、党家村——触摸司马迁家乡文脉绵延的实例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探访司马迁曾经工作的地方

旅行的意义,就是让你看的文字变得立体起来了。——耿朔

司马迁祠墓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了,车内并没有像窗外的雾气一样郁郁沉沉,反而充满了欢声笑语。首先万邦书店创始人魏红建先生用地地道道的陕西话介绍了自己创办万邦书店的经历。因陕西话保存了一部分的古音,魏先生用陕西话读了《登鹳雀楼》,这使得大家纷纷开始用家乡话读了起来,山东话、江西话、湖北话、上海话、云南话等版本的《登鹳雀楼》引得大家阵阵掌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毋有江老师一路上在看《史记》,钻研于历史地理学的他给我们解读了《货殖列传》中对于关中的描述,结合司马迁以及现代地理学解释了关中平原特别是渭河南岸的地理优势及重要性。

魏红建先生用陕西话读《登鹳雀楼》

不一会我们便抵达了司马迁祠墓,在入口的巨大广场上,就可以远眺前方小山顶上一簇簇的古建筑。

从广场上眺望司马迁祠墓

穿过广场就可以看到一个古风古色甚至有些发黄色的老桥——芝秀桥,桥上的柱头雕塑大都与农业有关,可以看到南瓜等作物造型。站在桥上远眺看似一块巨石的山体。山体之上的山门和祠院由低向高、依山势而建。山虽不高,但看上去还是气势雄伟。穿过芝秀桥就可以看到司马迁祠墓的起点了。

芝秀桥

芝秀桥的石板之间用铁钉固定

脚踩由规格不一的大块条石铺成的古道,一路爬坡上行。这条古道本是韩城通往长安的官道,传说建于春秋时期,上面的条石是北宋时期添置,这条道因为经过司马迁祠墓,因而后来也被称作司马古道,古道上的条石已成土黄色。

司马古道

司马迁祠墓的入口

古道上有一个丁字路口,这里就是司马迁祠墓的入口了。此处可以看到一座上书“高山仰止”的砖木结构的牌坊,穿过牌坊,是一条两侧高中间低形似水槽型的古道,应是为了方便排水。

我们一行人气喘吁吁地爬过几重山门之后终于抵达了司马迁祠,祠院内有两棵古柏,献殿和寝宫外侧有很多石碑,其中最古老的一块是北宋年间的,几位老师仔细读了很多石碑。

在献殿内,四位老师开始为我们讲述这一路他们的所思所感,其中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司马迁是否葬在这里,西晋时期的司马迁祠是不是建在这里,但是的确自从北宋时期这座建筑出现了以后,后来历朝历代的人们来到这里拜谒、追思司马迁,因而这里也的的确确成为了一段历史,所以这更是一种活着的历史。

郑岩老师正在分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郑小悠老师说到,献殿和寝宫这边的石碑中,很多都是自宋代到清代,官员们对司马迁祠墓进行整修之后所刻的石碑。清朝时,县令到任时间不久,一般不会大量集资修建衙门,但是在韩城却出现了县令来了以后带领大家来修缮司马迁祠墓,这样当地百姓肯定觉得这里重要,从而给韩城的文脉绵延打下了基础。

郑小悠老师正在分享

从寝宫后方上去就可以看到司马迁墓,这座极具元代风格的墓引起大家的兴趣,传说是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在墓的正面还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的碑。在下山的途中,由于听说这里有一块唐代的河渎碑,于是强烈要求去看一看,一群人围着石碑读了好久,由于没有落款,并无太大发现。但是细心读却发现这是一块北宋年间的碑,算是帮忙改了个错。欢声笑语中,我们结束了司马迁祠墓的参观,启程去了解司马迁当时所面对的历史——芮国。

老师们正在研究石碑上的文字

古芮国之迷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今山西芮城一带,2004年在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两周时期墓葬1300余座。

博物馆中投影的“芮”字

特别是M27芮桓公墓之中,出土了48件金器,是目前国内外同一时期单个墓葬中,出土金器数量最多的古墓葬。我们探访的就是位于墓葬遗址旁刚刚开放一年多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放置关于芮国知识的灯箱

大家正在仔细观看文物

在博物馆内的芮国地图边上,几位老师展开了讨论。根据这张图可以看到韩城的位置,东侧是汾水平原的入口,西侧是关中平原的入口,在春秋时期即一边是秦国一边是晋国,所以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后来秦穆公也一举灭掉芮国,得到了这一块好地方。再回到地图,这里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是平原,黄河从龙门开始一马平川,因此这里也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点。郑小悠老师在这时也提出,位于黄河上游的韩城,这里的商人可能是从事木材贸易的。(这点果然在后来的行程中得到了印证)

博物馆中的青铜武器

韩城古趣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韩城,从《诗经》中走来,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当太史公自豪地说出“迁生龙门”时,也饱含着对家乡雄伟山川的热爱。我们在傍晚终于抵达了韩城古城。

北营庙戏台

晚饭前后,大家纷纷开始了在韩城古城的探索,深夜的城隍庙门微微开着,外面一位直播歌手正在对着几个手机屏幕唱歌,与城隍庙里忽隐忽现的秦腔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秦腔被称为百戏之祖,梅兰芳先生曾说京剧的主要曲调是西皮,受到了秦腔很大影响。

古戏台上的秦腔表演

同行几人一起站着听完了整场戏,打着手电小心翼翼地“夜闯城隍庙”,郑小悠老师打趣道:“谁要是摔跤了就是城隍爷在惩罚他了”。我们打着灯在夜色中看着献殿的壁画,远处戏台上还会传来轻轻的秦腔伴奏声,这种“毛骨悚然”的感受真是绝无仅有。后来又趁着时间还早把韩城古城内的几处国保单位都走了走,也听了听当地人讲故事。

北营庙大殿的斗拱

韩城三庙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乾隆年间,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故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这样的说法。郑小悠老师补充说明,明清时期除了江南一带科举非常厉害,在次发达地区还有“三城”,韩城就是其中之一。文风昌盛的原因相信在这韩城三庙中也能寻到蛛丝马迹。

城隍庙“保安黎庶”牌坊

文庙前的下马石

韩城三庙是指文庙、东营庙、城隍庙所组成的一处景区,整体位置在韩城古城的东北区域,包含了元、明、清100多座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也许是我们求学之心过于热切,早晨赶到时比工作人员还早,不得不驻足等候。还好晚秋时节温度不算太冷,清晨的阳光消除了一层寒意。

大家在文庙牌坊前合影

走入文庙,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大型木构棂星门,由三组牌坊组成,牌坊上的五昂重拱最为精巧。韩城文庙旧时称学宫,是韩城的最高学府,韩城的文人们曾从这里走出,站在民族的潮头浪尖上,我们也走过了这些文人才能通过的泮桥。

从泮桥上看文庙内部

在院内无数参天古柏下,陈列着历朝历代修缮文庙所立的碑石,我们还发现这些石碑上的很多年份都被人恶意抹去了,由此也诞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文庙内的参天巨柏

越过戟门便进入到文庙的核心区域了,巨大的斗拱和明显的“明三暗五”式的建造方式,处处彰显了这座元代建筑的特点。大成殿两侧的建筑如今作为韩城市博物馆的展厅来使用。

文庙大成殿

文庙尊经阁

再次来到城隍庙,和前一日夜里的感受完全不同。没有一点雾,万里无云的蓝天下,阳光照亮了这里,就在我们正在讨论城隍爷的来源时,城隍庙后侧不远处传来了教堂内唱诗班的赞歌声,这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了。

白天的城隍庙古戏台

访

党家村古迹

离开韩城古城,我们一行人前往党家村,在路上郑小悠老师介绍了从党家村出来的文人,提到党家村肯定是有丰富的物质基础才让后代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进入景区后,通过曲折的公路下行到党家村,在路上便可以俯瞰百余座保存完整的四合院。

俯瞰党家村

如果说韩城是“小北京”,那么党家村应该就是“小韩城”了,从保存极为完好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村子的繁盛。

党家村内的街道

虽党氏先祖外迁至此兴建,但因六百多年里,相信也是受到了“一人写尽半部中华史”的太史公影响,党家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

党家村的眺望塔

党家村内的街道

村中保存了一百二十多座四合院,还有十一座祠堂,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早早地就加入了预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队伍。尤其是家家户户古老四合院中矗立几百年的“壁刻家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党家村的四合院建筑

党家村因商业而繁华,党氏一族最早就是建立了“恒兴桂”贩卖木材(这里就印证了之前小悠老师的推断),后来贾氏一族是建立了“合兴发”与党氏联合生意大发,有“日进白银千两”的说法。因韩城特产花椒此时刚刚下来,这也成为大家离开时人手一份的伴手礼。

党家村街景

汉长安城

返回西安的路上,郑岩老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汉长安城,这座前后被使用了900年的城市始建于西汉初年,最早是刘邦立汉之后在秦朝旧宫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是汉长安城中的未央宫,它建在西安北郊龙首原的西端的地势高处,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大概相当于六座故宫,在2014年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司马迁就曾在未央宫前殿后方的天禄阁中工作。

未央宫遗址公园内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此行的神秘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同时社科院汉长安城考古队的徐龙国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座巨大的建筑遗址,随后共同登上前殿,拾级而上走到最高处。

眺望终南山

由于天气真的很好,未央宫前殿的高度也很惊人,我们向西可以看到月亮从骊山攀升起来,南方清晰可见的秦岭一字排开,北侧透过咸阳原还可以望到难得一见的北山山脉。天公作美,让我们享受到了两千年前帝王俯瞰芸芸众生的视角。

汉长安城遗址

站在前殿遗址上,于赓哲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解读。于老师认为,《史记》并没有受到汉代儒家思想极大影响,从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表达自己的胸怀。一个是“究天人之际”,这是一种历史的抱负,还有一个就是司马迁并不掩饰自己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情感,就是基于这种情感,他才能写出“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个性的《史记》。因而《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还是一本鲜活的思想史。

于赓哲老师在分享

夕阳西下,我们进行了最后的环节,诵读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选段。我面对着天禄阁,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刚刚离开前殿的司马迁正在返回天禄阁的背影,同样是夕阳西下,他突然一回头,好像听到有一群人在前殿上隐隐约约诵读着自己的文章......

司马迁工作的地方——天禄阁

时间已过千年,天禄阁、石渠阁连同整个汉长安城都只留下了台基供后人追念,但文化却永远是光亮的。这些建筑早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但司马迁的《史记》却传留了下来,并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耿朔老师作为嘉宾代表最后发言

临行的路上,我们坐在大巴车中,看着人越下越少,还是有些感触,只是短短周末,但是我们因《史记》举在一起,一起做了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后会有期!(不舍……)最后愿以耿朔老师在行程总结时送给大家的一句话祝福所有人:

“读书与旅行,皆不可辜负!”

大家在未央宫前殿上的合影

*朱思宇,第四届伯鸿书香奖《史记》主题游幸运读者。本文转载自公号“为什么生活”,照片无特殊说明均为朱思宇所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