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张在路上 01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官,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好友。 有一天,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买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围着小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女子登上楼来,“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似乎有点下不来台。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 王之涣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这个故事,就是唐诗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盛唐诗人放达争胜、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酒楼里诗人与歌妓,诗与酒,歌唱与奏乐,谈笑与致礼,构成了一幅唐代市井社会风俗图,令人神思与向往,恨不能梦回唐朝。 这就是中国这个诗歌国度里,代代相沿的“斗诗”。 02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中国诗歌的发展,经过《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诗(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诸多阶段,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斗诗的传统也随之绵延了两千多年。 “当筵歌诗”、“投壶赋诗”是中国最早、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 《左传·昭公十二年》,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 “齐侯、卫侯、郑伯如晋,朝嗣君也。公如晋,至河乃复。取郠之役,莒人诉于晋,晋有平公之丧,未之治也,故辞公。公子憖遂如晋。晋侯享诸侯,子产相郑伯,辞于享,请免丧而后听命。晋人许之,礼也。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伯瑕谓穆子曰:‘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其以中俊也?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穆子曰:‘吾军帅强御,卒乘竞劝,今犹古也,齐将何事?’公孙叟趋进曰:‘日旰君勤,可以出矣!’以齐侯出。” 翻译如下: 齐景公、卫灵公、郑定公到晋国去,朝见新立的国君。昭公到晋国去,到达黄河边就返回去了。占取郠地的那一次战役,莒国人向晋国控诉,晋国正好有平公的丧事,没有能够办理,所以辞谢昭公。于是公子慭就到了晋国。 晋昭公设享礼招待诸侯,子产辅佐郑定公,请求不参加享礼,请求丧服期满然后听取命令。晋国人答应了,这是合于礼的。 晋昭公和齐景公举行宴会,中行穆子相礼。以箭投入壶中为乐,晋昭公先投,穆子说:“有酒像淮流,有肉像高丘。寡君投中壶,统帅诸侯。”投中了。齐景公举起矢,说:“有酒如渑水,有肉像山陵。寡人投中壶,代君兴盛。”也投中了。伯瑕对穆子说:“您的话不恰当。我们本来就称霸诸侯了,壶有什么用?还是不要把投中看成希奇事。齐君认为我们国君软弱,回去以后不会来了。”穆子说:“我们军队统帅强而有力,士兵争相勉励,今天就像从前一样,齐国能做些什么?”公孙傁快步走进,说:“天晚了,国君也累了,可以出去了!”就和齐景公一起出去了。 中行穆子和齐侯先后投壶,投中后吟诵诗助兴。这次事开创了“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的先河。 03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在长安筑台,以香柏为殿梁,香闻十里,号“柏梁台”。 《三辅黄图》卷五中记载:“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引《庙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汉书》有“未央宫柏梁台”的记述。由此专家推测,柏梁台可能在汉代长安城直城门大街以南未央宫天禄阁附近。 相传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柏梁台落成,武帝于台上置酒设宴,与群臣联句赋诗,规定人各一句,每句七言,凡二十六句,全诗不换韵。比此,这种同题共作的联句诗称为“柏梁台体”,是最早的七言诗。 汉武帝柏梁台联句诗,其故事背景始见于《三辅黄图·台榭》;称其诗为联句诗体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其联句诗内容始见于《古文苑》卷八、《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和《三秦记》等书篇。清代以前的学者不仅皆以为其联句诗为我国七言诗的源头,还认为由此创立的柏梁诗体是联句诗体的鼻祖。 清代赵翼《陔馀丛考·柏梁体》说:“汉武宴柏梁台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汉高《大风歌》、 荆卿《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柏梁体耳。” 全诗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皇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修饬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枅欂栌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汉武帝后,梁武帝萧衍有《清暑殿效柏梁体》、唐中宗有《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诗,成为“斗诗”之一种形式。 04 魏晋时期“斗诗”流行“金谷酒数”、“曲水流觞”。 西晋的石崇,擅长诗文,又是大富豪,他在洛阳郊外、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建造了豪华的“金谷园”,方便文人诗友聚会赛诗。宴席上,石崇与宾客常常当筵赋诗,创作出了不少佳篇,统称“金谷诗”。 石崇为《金谷诗集》作序:“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永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换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水,或列坐水滨,时琴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 现在仍流行的“罚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来。 石崇的金谷宴席往往有几十人参与,其斗诗规则被称为“金谷酒数”。这种饮酒、赋诗的玩法,到了唐朝更是流行。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金谷酒数就是“三斗”或后来的“三杯”。 ![]() 除“金谷酒数”外,魏晋时南方则流行临水设筵,以“曲水流觞”的方式作诗、斗诗。觞是一种酒器,可漂浮,从上游流来的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饮酒赋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举行了一场“兰亭之会”。参加这场诗会的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会上每个人都要吟诗作赋,最后由王羲之为诗集书写序文,此即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 05 在唐朝,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离不了诗,唐朝人喜欢玩诗,类似于眼下人们喜欢玩手机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唐朝最主要的“斗诗”形式是“唱酬”:即作诗与他人相酬和,或以诗词相酬答。 唱酬又叫唱和、酬唱、唱酧,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 白居易写过《因继集重序》,在这篇文章里,白居易解释了他和好友元稹“唱酬”的诗谊:“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卷末批云:‘更拣好者寄来。’盖示馀勇,磨砺以须我耳。予不敢退舍,即日又收拾新作格律共五十首寄去,虽不得好,且以供命。”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唱酬”,白居易自云:“走与足下和答之多,从古未有。足下虽少我六七年,然俱已白头矣,竟不能舍章句,抛笔砚,何癖习如此之甚欤?而又未忘少年时心,每因唱酬,或相侮谑,忽忽自哂,况他人乎?” “斗诗”离不开酒,唐朝人特别喜欢行令饮酒,白居易所谓:“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是也。 ![]() “闲征雅令”的“令”字,指的是“酒令”,最有代表性的文人酒令是“飞花令”,即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里的“飞花令”。在古代,属于“斗诗”形式之一,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形容的就是“飞花令”。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 飞花令,原是饮酒助兴的游戏之一,输者罚酒。在酒令中,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字游戏。 古代的飞花令要求,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 ![]() 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喝酒。 “飞花令”其实是“飞觞令”中的一种,约定所答诗中出现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觞”,如出现“花”字,就叫“花字流觞令”;出现“月”字,就叫“月字流觞令”。 ![]() 6 宋朝是“词的黄金岁月”。词皆有固定词牌和格式,依牌格填出即行,故写词多称“填词”。词的这种特有属性,也决定“斗词”比“斗诗”更有规矩。 《六一诗话》记载:“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 这就是宋代“斗诗”中的所谓“禁体诗”。 现存的禁体诗以宋欧阳修的《雪》为最早,欧阳修写诗,主张变新,他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为说”(《与梅圣俞》,《欧阳修集·书简卷第六》),提出作“禁体诗”,即苏轼在《聚星堂雪》序中所引的“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 清人赵翼《陔馀丛考》记载:“禁体诗始于欧阳公守汝阴日,因小雪会饮聚星堂赋诗,不得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等字,欧公所云‘脱遗前言笑尘杂,搜索高寒窥冥漠’者也。” 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欧阳修颍州任太守,作《雪》诗: 题注:時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皇祐二年 新阳力微初破萼,客阴用壮犹相薄。 朝寒棱棱风莫犯,莫雪緌緌止还作。 驱驰风云初惨淡,炫晃山川渐开廓。 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 美人高堂晨起惊,幽士虚窗静闻落。 酒垆成径集瓶罂,猎骑寻踪得狐貉。 龙蛇扫处断复续,猊虎团成呀且攫。 共贪终岁饱麰麦,岂恤空林饥鸟雀。 沙墀朝贺迷象笏,桑野行歌没荒屩。 乃知一雪万人喜,顾我不饮胡为乐。 坐看天地绝氛埃,使我胸襟如洗瀹。 脱遗前言笑尘杂,搜索万象窥冥漠。 颍虽陋邦文士众,巨笔人人把矛槊。 自非我为发其端,冻口何由开一噱。 “颍虽陋邦文士众,巨笔人人把矛槊”,从这句诗里,可知有人响应欧阳太守号召,纷纷出来“斗诗”,而且是作“禁体诗”。 ![]() 41年后,元祐六年。欧门弟子苏轼因言致祸,罢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出知颍州,与客会饮于欧阳修曾作《雪》诗的聚星堂。苏轼“忽忆欧阳文忠公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欧阳棐、欧阳辨),又适在郡,故辄取前令,各赋一篇。” 《聚星堂雪》: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初行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白战”,即徒手肉搏,以此来比喻“禁体诗”,后人又称为“白战体”。师生隔了41年,又斗了一回诗。 07 “斗诗”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诗钟。 斗诗至此,似已成为一种文字游戏。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种格,比如如果限“来、去,七联”,则必须吟成七字对联七幅,“来、去”分别位于句中的七个不同位置。更有甚者,先固定每句的第一个字,比如“来”和“去”,再限“来、去,七联”: 来而不往非常礼,去若能归是醉仙。 来来往往千帆竞,去去回回百鸟旋。 来世来生都不管,去愁去病复何求。 来即速来三万贯,去须长去一千年。 来财怎及来名好?去势常随去世行。 来年只恐成来世,去病谁知要去愁。 来世不知何处去?去年难得此间来。 ![]() ”斗诗“到这个程度,已是为”斗“而”斗“,强弩之末了。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