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专业工作hj 2019-12-10

1.王阳明的诞生

明朝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别号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王守仁天生不凡。虽然不比小哪吒的怀胎三年才降生,但是他的母亲也是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在他诞生之前,他的奶奶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所以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天降麒麟儿,王家上下都是喜不自禁,可是王云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全家人。

后来还是祖父博学,“云”不就是“说”的意思吗?怕不是名字叫坏了吧?

前思后想,祖父又根据《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改名后不久,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了,而且十分聪慧。

2.王阳明的成长

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老天必定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但是王守仁小朋友的情况恰恰完全相反。

王家是当地远近闻名大户人家大,十分有钱,而且王守仁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很难考究,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

王家的祖辈们大多都曾经当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手下,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也勉强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王家搬到了京城,因为王守仁的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王华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便开始读四书五经,他领悟能力超强,举一反三,这聪明劲儿让老夫子们十分惊讶。但是没过多久,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王守仁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蔽月山房》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王华认真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3.思想的转变

王华说的关外是蒙古骑兵经常出没的居庸关,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看看不一样的风景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

他庄重地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此时的王守仁只有十五岁。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理想,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做圣贤。

他先是学习朱熹的格物穷理,于是他便对着后院的竹子盯着看了七天七夜,最后体力透支殆尽,吐血而晕。没有得到“理”,却得了场感冒,他开始对朱圣人产生质疑。

王华对这个怪儿子也是没有办法,对他只有一个要求考中进士。

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王守仁后两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痛定思痛的王守仁找到父亲王华认错,王华很是欣慰:“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从那时候起,王阳明的心态就已经改变了,心学或许就此萌芽。

二十六岁这年,王守仁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练习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是对父亲的些许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4.心学的诞生

二十八岁那年,王守仁终于中了二甲,做了官,对王华来说也是颇为满意了(据传,王守仁应是一甲,被人走了后门挤了下来)。

之后王守仁继续格物找理,直到发生了那件事。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但是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王守仁,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王守仁原先好歹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没有品级的驿丞。被贬也就算了,但是刘公公却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派出东厂的杀手要在去龙场驿的路上除掉王守仁。

在刘瑾眼里王守仁只是个只有正义感没有脑子的人,但其实王守仁却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守仁做戏也做了全套,他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目标已经自杀,就回去交差了,更为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经过一番波折,王守仁终于来到了他的命运之所——龙场驿。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然后他发现这里真不是人待得地方,驿站里没有下属,只有一个老头,王守仁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甚至想要睡觉,也只能自己和随从一起用石头和木料盖个简单的房子。

他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汉话,能听懂他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还主动去安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诠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桎梏,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棺,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探寻“理”的真相。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路走。

终于,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反思自己这半生,曾经光荣辉煌如众山捧月,现在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这么多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灭人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他终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自己的心,便是理。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这一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5.心学的用处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乖乖地在偏僻的山区种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生存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①江西剿匪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可慢慢的他才发觉,这帮土匪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群土匪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守仁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计划?答案只有一个可能,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除掉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

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一拚。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王巡抚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打完,魔鬼也要被他整死了。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谱,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

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②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毫无疑问,之前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

这个宁王秉承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的人生格言,就连当时落魄的唐伯虎也被他拉拢了过去。然后很快,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谋反之心,装疯卖傻,上街裸奔才逃出宁王的魔抓。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

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朝廷又离得太远。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

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不得已,只能玩起了空城计。他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老王又玩起了阴谋诡计。离间计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他写信给宁王朱宸濠的心腹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宁王进兵南京,宁王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

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王守仁把知行合一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呐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后来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王守仁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总结

王守仁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传到了国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