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 ![]() 水运仪像台示意图 报时装置: 报时装置分为五小层木阁,每层木阁内都有相应的机轮或轮辋,上挂抱牌木人;或用拨牙拨动门口木人手臂敲打乐器。这些机轮都装在一根机轮轴上。机轮轴有传动机构和天柱相连。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天柱下有个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相结合。当作为原动轮的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 ![]() 第一层木阁又名“正衙钟鼓楼”,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 第二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初、时正。 第三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刻。 第四层木阁负责晚上的报时。 第五层木阁负责报告晚上的时间。 历史意义: ![]() 水运仪象台代表了中国11世纪末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它具有三项令世界瞩目的发明,首先它的屋顶被设计成可开闭的,是现代天文台活动圆顶的雏型,其次,它的浑象能一昼夜自动旋转一周是现代天文跟踪机械转移钟的先驱;此外,它的报时装置能在一组复杂的齿轮系统的带动下自动报时,报时系统里的锚状擒纵器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大约在1094年,苏颂编撰了《新仪象法要》一书,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和建造情况,并把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