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十二法则 : 现代人应对混乱生活的一剂良药

 冲霄3e8ixadnpn 2019-12-10

☄ 本书作者乔丹·彼得森(Jordan B.Peterson)是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在欧美他可是红透半边天,一个温文儒雅、辩才无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各位可以在YouTube搜寻他的名字,他的频道有超过九十万个追踪者,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甚么感觉,可是要知道他的影片都是极为生硬的政治、性别、心理、哲学等议题的讨论与辩论,竟然能够得到这么多的追随者,就可以知道他的魅力与影响力。乔丹·彼得森擅长将非常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逻辑与词汇解释给大众听。

这本书是他给对于那些生活一团混乱、想要有所改变的人的12条建议,结合了心理学与他个人的体悟与感受,非常值得一读。这本书现在还没有中文版,所以我对这些原则做了个摘要,跟大家分享。(本文来源:翰林书院之一隅)


每当你觉得某个情况或某人正在摧毁你的生活时,实际上是你自己正在摧毁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概念。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是一个把生活变成一场完全灾难的方式,而如果你换一个态度:不管生活变得有多糟,这总是你的错,而你尽全力去把它变好—我认为这所谓的'万用处方签'是真的有用的。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

第一部分

抬头挺胸、把腰杆挺直–龙虾之间经常会为了抢地盘的竞争,而当有一只龙虾落败之后,牠的脑袋中会产生相对应的化学物质,使身体更弯曲;相反的,当牠获胜时,脑袋中也会产生另外一种化学物质,使得牠更挺直,这也表示他享有更高的地位。那我们为啥要在乎龙虾呢?因为在演化上,虽然人类在三亿五千万年前从龙虾分支出去,但我们的脑袋中仍然拥有相似的回路:弯腰驼背表示我们更像一个失败者,而更容易感受到郁闷、低潮,别人也在直觉上更容易看不起我们,这是演化在时间长河中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的本能反应。所以解决混乱生活的第一步—先抬头挺胸吧!

~

像对待那些「你所深爱的、对其有责任的人」般对待自己–人很奇怪,有一种自我轻忽的倾向。想象一个你爱的人,你会怎么对他,你就应该也这样对待自己。作者举了器官移植手术的例子,许多人失败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医师的指示,定时吃防止身体排斥移植器官的药物。但这很奇怪,如果今天是你心爱的宠物,甚至是你的儿女,你会有可能不让他定时吃药吗?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可以如此轻忽呢?所以彼得森认为,人有一种嫌弃自己、轻视自己的倾向。而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对待自己像对待那些你所深爱的人一样。

~

慎选你的朋友–你要分辨并远离那些会伤害你的,让你向下沉沦的朋友,而结交那些真心希望你更好的朋友。很多人继续保持一段不健康、会让自己更糟的友谊,只是因为想要帮助朋友,或是同情他们。但你并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义务给予帮助,而很多时候表面上的「无助与可怜」其实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原因,而不是表面所看到的如此无辜。与一般的认知相反,这并不表示你是个残酷的人,而是向你的这些朋友传达以下的讯息—他们的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

跟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跟别人比–当你在17岁时,也许跟别人比较还有些许的意义,但是当年纪越来越大,尤其是过了而立之年之后,跟其他人比较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你看到的都只是别人的一个面向、一个片面,甚至可能只是其他人在社群媒体上的假象;可能这个人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在生活的其他地方,象是婚姻跟家庭,完全一败涂地。这里的重点是每个人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发展跟际遇,跟别人比较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只会让你觉得自己很糟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跟昨天的自己相比较,这就是完全合理的对比。我如果能够比昨天的我好一点点,生活更步入轨道一点点,离我自我设定的目标更近一点点。当情况好转之后,接下来的进步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能更快的脱离原本的泥沼与苦难,一点一滴的往对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应该审视的是:每天有没有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

~

别让你的小孩做出会让你不喜欢他们的事情–由于国情的不同,很多欧美人士通常是太过放任小孩,强调顺着孩子的本性发展却不设立任何原则。这里强调,如果你没有帮助你的小孩达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化,最后会连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小孩。而当自己的爸妈都不喜欢,要怎么期待外面的人会喜欢他呢

彼得森同时批评了「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应该打小孩」这类过于理想化的观念,他认为对小孩处罚的重点应该是在「计划与深思熟虑」之下进行,而不是光强调形式。父母应该要成为孩子「融入现实社会的代理人」,可以是一个充满慈爱与关怀的代理人,却绝不是一昧的任其自然发展,缺乏社会化最后遭受社会严厉而无情的处罚。

我认为东方文化圈里的大部分父母的问题刚好是相反:我们反而倾向过度的限制小孩的发展与探索,强加自身的意志于小孩身上。不过这个法则还是值得让为人父母的人深思。

~

在批评这个世界之前,请先把自己打理好–生活本身就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一场悲剧,里面充满着哀伤与苦难,也时不时的出现丑陋与恶意。但是一旦你选择了对这一切批评与抱怨,你就会让自己踏入越来越糟的境地,甚至是条不归路。想想那些校园喋血案的凶手,几乎所有凶手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愤世忌俗的抱怨,与扭曲变形的怨恨。

所以请停止诅咒这个世界,并把这样的能量转化成某些有意义的东西。停止做那些你很清楚知道是错的事情,并开始把自己打理好—开始做那些当你在公开谈论时,会让你感到骄傲的事情。

在开始剩下的法则之前,我们先讨论所谓的「混乱」与「秩序」的概念:混乱代表着「未知、预期之外、杂乱无章、尚未被了解」的事物,而秩序则刚刚好相反,代表「已知、预料之中、存在规则、能够掌握」的事物。我们都喜欢事物能够被掌控跟预测,所以我们崇尚秩序、厌恶混乱,但是一个完完全全充满着只有秩序的生活,难道就是一件好事吗

当生活中的每样事物都能够被掌控,那表示你不再探索未知的事物,也不再进步了,而所有的成长与创造都是一个探索未知、并转变成已知的过程,所以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是介于秩序与混乱之间,将生活中的混乱转变成秩序的过程,就如同道家的阴阳太极的观念一样,真正的「道」是取得阴阳的平衡,游走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第二部分

以下是其余的法则:

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是当下的享乐–如果生活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苦难,那难怪大多数的人都先追求当下的享乐,毕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吊诡的是,要如何超越这些苦难的方法,我们反而需要「牺牲」—亦即放弃当下的利益与享乐,以换取更为光明更有希望的未来。当我们开始追求所谓的「有意义」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感觉:感觉到我们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情」,这种感受近乎直觉,一种自然而生的感觉,而这正是我们能够克服苦难的唯一方法。

~

说真话,或至少别说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比自己认知的更常不说真话。不管是怕伤害到其他人的情感,或是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或是屈服于大众的压力,我们其实比自己以为的更常说谎,但是这样的谎言,却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虚弱」。这是为什么呢

彼得森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那些在纳粹下的德国人,很多人甚至成为帮凶,犯下人神共愤的罪刑,难道他们都是心地极端邪恶的坏人吗不是,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就只是个普通人而已。他们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纳粹的「权威」,明明心里觉得不妥,却没有说NO,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至于情况越来越糟,终至无法收拾。只有说真话,或练习少说谎,才能让你从苦难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并在遭遇生命中巨大的灾难还能够看清楚明确的目标。

~

设想每个跟你说话的人,都知道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事–在心理咨商或是心理治疗中,我们通常认为咨商师可以给我们一些对我们乱糟糟的生活有用的建议,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咨商大多数是「倾听」,而不是给予建议,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曾经思考过生活的总总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的思考只存在语言中,只有把它说出来、表达出来,我们才是在真正的思考。所谓的思考其实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特别是站在不同观点的自我对话,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人生的挫折时,你开始思考「为什么只有我遇到这么倒霉的事情呢」「为什么其他人会觉得我不好相处呢?明明我对大家都很和善阿!」之类的问题,这其实是一场与自身的对话—我们藉由对话来组织我们的脑袋。所以当我们在倾听时,我们同时达成了两个好处;我们试着探索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同时帮助对方思考,厘清他自己面对的问题。

彼得森建议,当你在进行一个重要的对话时,你可以订定以下的规则:每个人在发言前,必须先总结前一个人要表达的意思,而只有当上一个人也同意你的总结时,你才能够继续发言,不然就要持续的修改、重新组织你的总结,直到上一个人也同意为止。听起来不难,但是实际进行时,你会发现比想象中的困难许多,但是你会发现这往往能够让彼此更厘清自身的想法,以及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的态度,而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对话。

~

精确的选择并使用你的语言–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之下,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同时是子女、父母、同事、员工、上司等等许多不同的身分。当某段关系开始出问题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把这个问题摊开来在阳光之下,或是忽视这个问题,并希望时间一过一切都云淡风轻。

我们每个人在选择时,都会被后面这个选项所吸引—忽视这个问题,就不用面对它,并可以继续假设这个世界一如往常、一切安好;而把问题说出来便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面对随之而来的痛苦。但事实证明,时间并不会让问题消失,只会让它越来越大,越来越没办法处理。当我们在面对亲人与伴侣,往往极度缺乏精确地描述我们的动机、感觉与内心的想法,以至于整段关系越来越混乱,却天真的以为时间可以平复这一切。

所以我们在每一段关系中,都需要精确的描述自身的状况,把遇到的问题与感受摊开来说。这可以帮助我们从混乱的状态中理出头绪,并让关系中的双方了解问题所在,而这是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通常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当小孩在溜滑板(或溜楼梯扶手)时,别管他们–在传统东方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调皮的小男生特别的厌恶,讨厌它们跳上跳下、做出一些危险、幼稚而无意义的举动。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人有一种冒险的倾向(无法理解这点的,请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智人」能够走出东非,足迹遍布全世界,这没有冒险精神是绝对办不到的)。在面对危险、接受挑战时,才会激发出人类的某种成就感—这是深深的刻在基因里面的。

当我们看到小男孩做出一些似乎「挑战危险」的行为时,象是溜滑板、从楼梯扶手滑下来,请试着理解:这其实是养成男子气概的重要过程,是男孩转变成男人的一种方式。只要不是飙车、吸毒那些会伤害到自身的行为,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呢

~

当你在路上遇到小猫咪或小狗狗时,请摸摸爱护它们–这个原则的意思是:当遇到沉重的打击时,多留意生命中那些美好的小地方,让自己暂时从痛苦中抽身,这会让你更有勇气对抗生命种种的丑恶与苦难。

彼得森的女儿六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关节炎。看着自己的至爱的亲人受苦,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是她」「生命为什么要承受这些痛苦」也是遭受这样的苦难,他明白了:脆弱是生命本质的一部分,而我们正是在受苦的时候,才更能意识与知觉到生命那些美好的部分;正是那些病痛或是个性上的缺陷,才让我们察觉到我们有多爱一个人。

作者以自身的经验,建议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当遭受最沉重的打击时,限制自己每天只花固定的一段时间(最好别在晚上与睡前)思考这些苦难与应对的方式,以及与其他亲人朋友讨论相关的事情。剩下的时间仍然维持正常的生活,并多多留意生命中美好的小地方—可能是街道上一个开心跳舞的小女孩;或是咖啡店的一杯好咖啡;可能是街角的一个美景;或只是路边一只惹人怜爱的小猫咪。体会随处可见的小确幸,能让我们慢慢累积力量、走出阴霾。

彼得森在这本书里,对生命、哲学、苦难、宗教、救赎、童话故事的隐喻各方面,都有极为深入的思考,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过重大伤痛,一度怀疑生命的意义的人。另外对乔丹·彼得森有兴趣的人,这篇也有十分精采的介绍,可以一并做为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