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西山瑞雪图》,认识一位被时光雪藏的宋代画家高克明

 走路once 2019-12-10

作者:冯海啸(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昨天刚过大雪节气,不久前北京也刚降下了今年第一场雪,很多朋友都赶到了颐和园、故宫,去拍摄难得一见的雪景。今天我来介绍一幅非常精彩的雪景绘画——传为宋代画家高克明的《溪山瑞雪图》也叫《溪山雪意图》,这幅画作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个手卷式的装裱形式。

一幅《西山瑞雪图》,认识一位被时光雪藏的宋代画家高克明

宋 高克明 《溪山瑞雪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当画面展开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极壮阔又瑰丽的江南雪景。这样给我独特感受的雪景在我看来还是很少见的。画幅内容非常的丰富,比如下了又在寒冬中封冻的江面,还有从石缝中奔涌而出的瀑布,有在严寒中不凋零的松柏,还有在风中摇摆的丛丛竹林。有一组一组的建筑房屋、有一只一只停靠在岸边的渔船。有在雪地中匆匆赶路的行人,还有坐在船上悠闲观赏风景的高士等等,可以说用我的语言很难一下子把这幅画给您描绘出来。我们先从画幅的齐首来欣赏,作者选取一段弯弯曲曲的河道来展现,河的两岸是环起的山丘,在山丘上静静生长着一层一层萧瑟的脱落了树叶的枯树。从枯树中可以看到非常醒目的高大而弯曲的松柏,画家用笔非常遒劲,下笔肯定有力,鱼鳞般的树皮显示出了树木坚硬的质感和带有明暗的光感,松树的松针一丛一丛,非常的醒目,这是在前景中最夺人的地方。

透过树枝的缝隙,我们能看到江边的芦苇,还能看到和松柏不同的是有些植物叶子变成了黄褐色。紧靠着河岸,有一组房顶上盖着茅草的茅庐建筑,旁边是篱笆墙,建筑的“人”字形屋顶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透过这个敞开的大门我们能看到里面主人头戴风帽身穿长袍端坐着,旁边有侍奉他的童子,可能给他捧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这样的一个环境就给人一种非常舒畅的感觉。虽然是寒冬季节,但却没有一点儿萧冷荒寒的意境,呈现出微微的暖意。

一幅《西山瑞雪图》,认识一位被时光雪藏的宋代画家高克明

我们再仔细看这个建筑,它的的形制很经典,“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梁架结构古建筑中非常典型的一种民居形式。从画面上我们能感受到如果进入这个开敞的大门,它应当是一个狭长的通道,通道后面连接着又是一个横向的内室,实际上这一组建筑称为“工”字形,就好像两横一竖,写一个工人的工字,这样的“工”字形的建筑,常看画儿的朋友都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曾经作为绘画馆,它的建筑形制就是“工”字形,刚才所说的画面中的表现的建筑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制。我们会觉得画家表现的很细致,其实细致的地方还很多,不只这里。

一幅《西山瑞雪图》,认识一位被时光雪藏的宋代画家高克明

我们透过近景看向中景,中景是弯曲的江面,在寒冬中,水呈现半冰封的状态,流的非常的缓慢,显得凝涩。在江面的另一侧,层层叠叠的远山能够看到一层一层竹林在寒风中摇摆。一般来讲,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即使种了竹子也都枯黄了,这样的浓密的竹林很显然是江南的冬天。居然下雪但是气温并不是降得很低,而且那画面中所表现的江面也没有完全的冰冻还有些许的波纹。在江岸的一侧停靠有许多的船只,大多数是那种南方常见的渔船,也就是古诗词中经常描写的扁舟。在重重的低垂的松荫下面,露出了半截船只,这艘船的上面有比较长的船坞,在船头端坐着一个人非常悠闲,他并没有畏惧气候的寒冷,坐在船头欣赏着江面的景色。随着船头端坐着欣赏风景的人视线的延伸,我们看到江岸上的树木,越靠近江边儿树枝越低垂倾斜,给我们造成了一个视线的延长,顺着这个延长线望去和它遥遥相对的又是一组建筑,这组建筑就不是一个以“工”字厅为主要建筑的院落了,而是一组水榭建筑。在河岸边架起木桩,木桩上铺上木板,上面又盖了一层层的房屋,如果是夏天的话,这样的水榭应当是饮酒品茶纳凉的最佳去处,但现在是隆冬时节,又天降大雪,所以水榭中没有人影,显得非常的寂静,这就在画面中点出了静与动的关系。围绕着水榭的植物根据作者用笔的多变形势我们可以猜测出来,比如有一丛一丛的松树,好像是雪松,还有已经落叶的乔木,疏密对比特别的恰当。紧挨的既有舒缓的坡岸又有陡峭的山石,他们被大雪覆盖,让我们一看就感觉到寒冷。恰在这时,山路上出现了一个行人,他肩上担着担子,画家用颜色淡雅,而又明丽的红蓝色,来表现出他的服装。在这个寒冷的白雪覆盖的景色中就显得非常的醒目,就好像在音乐的强音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跳动的音符。这个音符和其它的乐音又显得非常的和谐。这个时候画面快到结尾了,作者收拾画面的用心非常的精道,比如说在层层的陡峭的山岩之中掩映出建筑基础的台基,说明在山岩后面是有建筑的,建筑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推测,这个台基座落在弯曲的平台上,使我们想到如果有人从这里经过的话,他能够通过弯弯曲曲的山岩中由山石组成的桥梁到达山后面的建筑。透过山石、透过树林,又能看到远处积雪覆盖着的建筑的屋顶,给我们无尽想象的空间。就在这幅画中画了多少建筑、多少种形式?你可以去找一找,形式不多但是却很耐人寻味,多少条船,您也可以去找一找,我可以告诉您,有欣赏风景的,比较讲究的,又有打渔的渔船,和渔村的小船。画了多少座桥呢?既有拱桥,又有架设木板的板桥。还有山石堆砌的石桥,在画面中,人物不多,我们只看到了不到五个人物,但是这五个人物分布的位置,却点出了画面的起承转合。这幅画是非常精致的,作者传为宋朝的画家高克明。画幅开头的部分,就有一个落款三个大字:高克明。但这个落款据学者分析研究应当是后加款,也就说这幅画很有可能并不是高克明本人的亲笔,而是别人的摹本,甚至有人推测模仿者就是宋朝的画家刘松年。说这幅作品是北宋的画作是没问题的。但不一定是高克明的手笔。周克明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宋代画家中不是很有名,但实际上在北宋当朝的时候名气特别大。当年宋高宗就曾经写诗赞美过高克明,说“克明已死道宁逝,郭熙后有新成名。这里面提及了三个画家。高克明,林道宁和郭熙。

一幅《西山瑞雪图》,认识一位被时光雪藏的宋代画家高克明

这个时候,高克明和许道宁都已经去世了而郭熙才刚刚成名,也就可以看出在高克明之后大画家郭熙都是晚辈。

高可明祖籍山西绛州人,善于画人物山水,而且能技艺精湛,尤其擅长画山水小景,精巧,纤细还带有,飘逸潇洒的韵致。他经常到郊外去欣赏美景,体会山林的情趣,回来以后冥思苦想,神游物外当画面在他的头脑中构思好以后,然后下笔,所以叫“景造笔下”。宋朝有一个美术理论家叫刘道纯,他写过一部品评当朝画家画作叫《宋朝名画评》,这里刘道纯把绘画分为六个门类: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鸟、翎毛,每一个门类他又分了神、妙、能三品,在这六门三品之中,画家高克明处于山水林木的妙品,他说山有体水流意而至近至远,景有争议,求其妙手,起意也哉。意思是:山有山的形体,水有水流的意趣,自然界的景物从远到近,变换都非常的丰富,如果要想让一位丹青妙手表达出来,这哪里是个容易的事儿呢?接着他说,然而高克明却不一样。不管自然景物多么的丰富多样,他都可以在画面中井然有序的表达出来,高克明可以把自然界中丰富多变的景物用他自己的技巧表现在一幅画面中。既源自于院题又有变通,这幅画不是高克明的亲笔真迹,他是北宋画家模仿他的风格创作的一幅杰作,我们可以用这幅画作来体会高克明的笔法。

这么一个丹青妙手到现在,他的名声被那些后起之秀比如说像郭熙等等掩盖过去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久已不闻其名的画家画作的风貌。宋朝有些画家他名头很大,但是流传的作品不多,比如说我们知道有英年早逝的王希孟,他的传世杰作《千里江山图》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画史上还有些画家才气很高,资历很老,但是名声不大,比如说高克明。这就让我们有一种时代更迭、韶华老去的感觉。

中国山水画中的雪景画并不少见。但是这幅作品它给我一种旅途中的雪景,这样的旅途是人生的旅途。冬季正好是一年的结尾,这个季节万木凋零、百花萧瑟,给人一种寒冷郁闷的心情,再下一场雪更加使人感到岁月的艰难。这也就像我们人生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许许多多的坎,也正像这个画面中在山林雪原中行走的旅客,步履艰难,前面可能还有很多的路途在等待着他,但是我们知道寒冬过去一定就是春天,在画面中也带给我这样的感觉。整个这幅画他并没有太多孤独的意味,而呈现出在冰雪中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一层一层的树林竹林,江河没有完全的封冻,泛着浅浅的波纹,在水面上停靠的船只还有人坐在船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行路的人就是这风景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在他看来船头看风景的人也是他眼中的一个风景。这就是自然和人心的关照。这样的一种感觉又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读过的一首小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尽管此时此刻大雪封缄,此时此刻万木凋零,但是在冰雪之中还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在冰雪之中也蕴含着雪化之后的瑰丽的景色。这幅画到底是不是高克明画的,到底是不是刘松年的模仿,对于我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幅作品带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品味。有的时候我也经常听一些朋友对我说,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相比较,虽然中国的山水画很早就已经成熟了,但是色彩的运用上,从光感和透视都不像西方的绘画那么精准、有科学性。我认为西方的绘画和中国的绘画,它就像在两个赛道上奔跑的长跑运动员,根本就不能在一块儿比较。东西方文化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两种文化背景、两种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社会状态、经济发展模式都不相同,所以艺术也不好强行去比较,如果非要比较的话,15世纪以后西方有非常优秀的风景画大师,比如说著名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大师尼古拉.普桑、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俄罗斯的巡回画派中的风景画大师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是描写自然景物,展现出各自国家文化的特点。但是我们看一看在中国的山水画中,西方画家所运用的那些形式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有哪一种形式没有包含?我们仔细的去分析的话,其实都有所涉猎。

中国的风景画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单纯的描绘,更注重于除了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呈现出瑰丽的大自然的那种勃勃的生命力以外,更多的给人一种人生的感受、生命哲学层面的思考。我觉得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这种人生的感受,才是中国画最珍贵的地方,远远超乎于笔法技法之上,这种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是把我对这幅画的一点儿,想法和感受和您分享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